2022-11-27 23:5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文山



 

黄文山

 

 

一进坝头民族村,便看见村头一座带有长廊的凉亭,凉亭前的小广场中央,立着一只凤凰的金色雕像。凤凰扬起两只翅膀, 似在翩翩起舞。我知道,凤凰是畲族人的图腾。凤凰图案始终伴随着畲家人的生活。尤其是畲族女性,从头饰到服装,全身上下,处处体现凤凰吉祥之意,被称为“凤凰装”。“凤凰装”色彩斑斓,在青山绿水间,尽显畲家风采。

畲族人自称“山哈”,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和迁徙历史有关。这是一个勤劳、善良、热情,人口较少却又频繁迁徙的民族。而且畲族人都认定自己来自广东潮州的凤凰山,后来,又从广东一路迁往福建和浙江。畲族流传的《起源歌》述说了他们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这当然是因为畲族族群弱小,由于受到官吏和豪强的欺负,只得不断地往大山深处搬迁。

畲族以盘、蓝、雷、钟为姓。关于畲族的姓氏故事,一样荦荦动人。传说畲族的始祖是盘瓠。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因为放在篮子里,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 天上响雷,便姓雷,叫雷巨;第四个孩子降生,是一个泼泥崽(女孩),此时,正好庙里传来钟声,于是姓钟,长大后招女婿叫钟志深。

于今,除了“三月三”节日和迎客、庆典等活动外,畲族群众已经很少再穿民族服装了,但只要提到盘、蓝、雷、钟四姓, 大凡就是畲族。

陪同我到坝头民族村采访的南阳镇人大主席苏小和边走边告诉我,坝头村由上洋边、坝头和帽底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46 户1136人,其中畲族236人。畲族的聚居地则是帽底村。

帽底村的畲族人都为钟姓。他们是二百多年前从闽西上杭迁来的。一条清冽的小溪引领他们进入南山。峰峦起伏、林木郁茂的大山敞开胸怀接纳了他们。这条水流潺潺的小溪叫渔溪,如同蜿蜒缠绕的绿色藤蔓,串起了一个又一个村庄。渔溪36村,帽底是溪流源头的第一村。之所以叫帽底,是因为村庄坐落在南山脚下,如同一顶倒扣的帽子。渔溪水发源于南山顶,流经帽底、坝头和上洋边,之后向南流去。而坝头,则是由于村头有一条古水坝而得名。

三座村庄皆傍溪而建。一路行去,凤凰的标志随处可见。最具特色的是白色屋墙上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壁画,描绘着畲家人的生活场景,有的在舂米,有的在插秧,有的在绣衣,丰富多彩, 引人入胜。在一幅彩绘的壁画前,苏小和特地让我驻足细观。壁画的主题是畲族的乌米饭。壁画的左边是一位畲族男子在制作草鞋,右边则是畲家的两男两女,站在一只大圆桶前,一位正在打饭。圆桶里盛着诱人的乌米饭。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苏小和指着画正中的那棵树,竟然是一棵活生生的乌稜树。乌米饭是畲族“三月三”过节的传统食物,将大米用乌稜树的树叶泡制而成,具开脾健胃去湿的作用,是当地无论畲汉村民都最喜爱的食物。而树与画融为一体,成为画的有机组成部分,颇让人称道。这幅壁画正寓意着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世世代代畲家人生存的理念。沿着宽敞的水泥村道,我们来到帽底村,见村容十分整洁, 村前也有供人休憩的凉亭。这是畲村的共同特色。坐在凉亭上, 一位80岁的钟姓老人告诉我们,畲族落户帽底村至今已有10代, 算起来应该有二百多年了。最初,他们分散住在山头,居住条件比较艰苦,后来陆续搬到山脚下的村庄。帽底村原住民为汉族吴、王、叶诸姓,缘何他们都热情地接纳了畲族兄弟呢?“因为我们汉族群众都看到畲族乡亲们勤劳、善良、仁义,是一些好相处的邻居。当时帽底村有部分人往外搬迁了,空出许多房子,所以很诚恳地邀请畲族乡亲进村居住,共同建设家园。”说话的是坝头村的老支书张帮雪。说到畲族兄弟,老支书赞不绝口,说他们识大体、顾大局,乐于奉献,成为坝头村村民共同的榜样。

“就拿修路来说吧!”原来,三个村庄虽然都傍溪而居,彼此沟通的道路却要曲里拐弯绕山坡行走,而且山路逼仄,只能过人,无法通行车子。要想富,先修路。三个村庄都有丰富的资源要开发,这就需要顺畅的交通物流。为此,村委会决意修一条宽敞的村道,彻底改变坝头面貌。但修路则要动用邻村溪边的农地。帽底村的畲族乡亲二话不说,慷慨地捐献出村边自己最好的田地。不仅于此,帽底村现有的机耕路,也是每家每户无偿提供的。“只要是做公益,畲族人总是一呼百应。”

说着,老支书和畲族老人陪着我们沿着机耕路而行,路两旁的山垅田里有几位畲族妇女正在劳作。除了绿汪汪的片片稻田, 这里还有葡萄园、生态茶园、畲药园,一面绿色的牌子上挂着“八月瓜采摘园”,可见是供游客体验采摘的。放眼望去,山野间一派生机勃发,绿意葱茏。

峰峦起伏、云雾缥缈的南山一下展现在我们眼前。南山向以峰秀、洞奇、水幽,成为闽东北一处风景地。福建第一位进士薛令之曾结庐南山,苦读成名。现读书处遗址尚存。山上还有始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的龙岩寺,七百多年来香烟袅袅。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任寿宁知县期间,也曾多次登临南山绝顶。南山还有天池映月、石鲤朝天等景点,前人为之吟咏:“池在寺之前,鱼在山之巅。身大池不容,翘首向青天。”吸引了远近的游客和登山者前来寻幽探胜。

因为地处南山脚下,随着慕名来南山的游客不断增多,也给坝头民族村带来了旅游发展机遇。村里特地整修了一条青石+鹅卵石的金鸡山登山古道,同时对一百多座裸房进行立面改造,畲族特色民宿也应运而生。村里还利用稻谷收割后的农闲季节,鼓励村民种植油菜花30亩,打造寿宁最美的田垄花浪。每当初春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那黄灿灿的花海,沿着山垅,层层铺展,尤为壮观。美丽的景致,也让帽底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青睐之地。我们回到坝头民族村,再看一眼村头小广场上的凤凰雕像, 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苏小和说,坝头只是寿宁四座畲族民族村的缩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畲汉一家,亲密无间, 携手走向富裕。凤凰于飞,是《诗经》里的句子,描述的是凤和凰相偕而飞。这里用它来形容寿宁畲汉民族和谐互助,共同建设新农村,应该是再贴切不过了。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