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郑成功受赐国姓380周年座谈会在福州举行
11月21日,纪念郑成功受赐国姓380周年暨深入推进福建省郑成功研究宣传座谈会在福州举行。来自学术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及郑氏宗亲代表共50多人齐聚一堂,共忆国姓爷历史功绩,深化郑成功学术研讨,共话两岸国姓爷民间信俗文化传承。

会议现场
郑成功原名郑森,号大木,农历1646年八月十四日郑成功在福州受隆武帝晹封国姓朱,改名成功。福州作为国姓爷郑成功的赐姓赐名地和郑成功重要活动地,在郑成功文化研究与传承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国姓爷赐姓始末”“国姓爷姓俗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精神纽带作用”“深化新时代郑成功研究宣传”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开发宝岛的丰功伟绩及其爱国忠诚守义开放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财富,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具有深远意义。与会者并纷纷提议和呼吁,应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深化学术挖掘、创新宣传方式,让郑成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让国姓爷民间信俗象妈祖民间信俗一样,成为两岸交流的文化桥梁,为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合作、促进海峡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永安市兴贤坊郑氏文化中心主任郑战友主持座谈会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委文明办原主任马照南作主旨发言
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委文明办原主任马照南作了题为《深化新时代郑成功研究宣传的思考》的主旨发言。他首先梳理了 深化郑成功研究宣传的重大意义,提出这是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需要,是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助力福建文化强省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工程。接着,他在总结和分析近年福建省郑成功研究宣传工作在学术研究、宣传普及、文物保护、两岸交流等方面的成效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六点建议:一是提升站位,强化顶层设计,建议成立由省相关部门牵头,文旅厅、台办、社科院等多部门参与的省级协调机制,制定全省郑成功研究宣传的中长期规划,统筹资源,形成“一盘棋”格局;二是深化研究,构建“郑成功学”,实施“郑成功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工程”,全面普查海内外史料,打造“郑成功数字记忆”平台。支持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立“郑成功学”交叉学科,编写统编教材,培养专业人才;三是创新宣传,打造“成功颂”品牌,整合全省资源,将南安“郑成功文化节”升级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文化品牌——“世界郑成功文化节”,实行“南安、台南双主会场”模式,联动两岸及海外,扩大影响力。同时,大力运用AR、VR、元宇宙等新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增强对Z世代的吸引力;四是活化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海权崛起—复台壮举—开发台湾”为主线,整合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链接三明、南平等地资源,打造“成功之旅”世界级旅游线路。支持南安建设“成功文化产业园”,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和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俞杰 中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理

闽台缘博物馆原馆长杨彦杰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赖正维
数字藏品,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加强保护,夯实文化根基,加快出台《福建省郑成功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文物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加大对濒危史迹的修缮力度,完善保护名录和修缮标准,确保历史文脉永续传承;六是深化交流,促进心灵契合,继续支持闽台宫庙、民间社团、青少年之间的常态化交流,拓展“同名村”对接、联合研学等活动。积极推动“郑成功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信仰为纽带,深化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联结。

福建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作总结性发言
本次座谈会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为指导单位,由福建历史名人研究会郑成功研究分会、福州高湖郑氏宗亲会共同主办。(毕耕、凌砚/文;毕耕/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