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11:3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锦才

 

堪称现代散文版福建“县志”

—— 简介《走进八闽纪实文学丛书》

张锦才

赠书仪式(朱晨辉)12_看图王.jpg

《走进八闽纪实文学丛书》集套

近些年来,《走进八闽纪实文学丛书》以分卷的形式,陆续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今,终于到了“收官”的阶段。

《走进八闽纪实文学丛书》,记述了福建省所有县(市、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方面的情况,内容详实,叙述委婉,有“现代散文版福建‘县志’”之美誉。

人们或许要问,这部丛书是怎么来的呢?

事情要追溯到2007年的3、4月间。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应安溪县一位著名茶商的邀请,组织一些作家、新闻工作者前往安溪县采访,目的是介绍铁观音茶叶生产。安溪县委、县政府领导获悉后表示,这项工作应当由县里牵头,企业家予以配合。对此,研究会欣然接受。

微信图片_20191018112923.jpg

这次活动最终获得成功,创作了《铁观音王国》散文集。当时福建省委的主要领导同志不仅为此书写了“序”,而且建议:福建茶叶,不仅有安溪铁观音,还有武夷山的大红袍,都很出名,要写都应该写。这个意见当即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所采纳。第二年(2008年)春天,研究会便组织队伍到武夷山市采访,出版了《大红袍天下》一书。

《铁观音王国》《大红袍天下》的出版,给了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领导以启发——安溪与武夷山以盛产茶叶闻名,其他各个县(市、区)也有自己的特色经济,这些年来都获得迅速发展,倘若一一加以介绍,不就能全面地反映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吗?于是主动出面,联合省作家协会,一起组织队伍,有意识地开始了海峡西岸的文学采风活动。从那时开始到2018年底的10年多时间,先后组织作家、新闻工作者500多人次,走遍84个县(市、区),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作为现代散文版福建“县志”,《走进八闽纪实文学丛书》有一定体例,即每个县(市、区)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现实概况、历史文化、山川形胜、特色物产、民风民俗。

现实概况:介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历史文化:介绍历史沿革,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历史名村等。

山川形胜:介绍自然地理,著名景观。

特色物产:介绍主要的土特产和手工艺品。

民风民俗:介绍特殊的风情与习俗。

不过,具体到每个县(市、区)时,根据实际情况,内容分类会有所调整变化,编撰时,文字上也各具风采。例如,走进闽侯县,书名为《八闽首邑展鸿图》,分作:“产城联动篇”、“田园织锦篇”、“登高览胜篇”、“访古探秘篇”、“前贤先烈篇”。走进龙海市,书名为《水仙故里,龙江神韵》,分作:“宜居宜业生态城”、“风起潮涌九龙江”、“花果之乡春满园”、“古韵新篇情无限”。走进新罗县,书名为《云兴龙腾之地》,分作“德业日新”、“红色记忆”、“岁月传奇”、“龙川风采”。

关于《走进八闽纪实文学丛书》,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色值得一谈:

一、摆事实,说道理,不枯燥。

既然有“县志”的功能,就要全面介绍该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城建等方面的情况,尤其是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这样做,处置不好,有可能出现政治说教或枯燥的数字堆砌等毛病。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数文章写得比较灵,比较活,能不用数字的尽量不用。即便是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对情况的介绍,也采取面对面的访谈方式进行,显得亲近自然。

二、力求全面,突出重点。

如上所述,丛书的每卷都要全面反映该地方的情况,以免有“遗珠”的现象。但这样做又可能出现重复、相似、千篇一律的弊端。如何处置值得研究。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既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该地方的情况,又注意突出特色。例如沙县,小吃闻名全国,许多人因此发家致富,“走进沙县”的卷名就叫《小吃行天下》,内容有相当多是写沙县小吃的。再如政和,廖俊波工作过的地方,他在那里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的事迹和精神传遍全国,“走进政和”的卷名就叫《廖俊波精神发源地》,内容有好几篇是介绍廖俊波的。

三、既厚今,也不薄古。

大力反映现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是这部现代散文版“县志”所必须的,否则就名不副实。但与此同时,对历史也不能轻视。因为,今天是从昨天发展变化而来的。忘记过去,就不知道该走向何方。为此,采风组织者与当地有关人员在制定选题时,不仅努力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更注重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如走进湄洲岛,要求突出妈祖爱民、助人为乐的精神;走进南安市,要求突出郑成功反抗外敌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走进集美区,要求突出陈嘉庚热心公益事业、重教兴国的精神。

四、注重文章的结构、情节以及修辞。

旧时代的县志,虽然比较简洁,但缺乏文采,显得枯燥。前些年出版的县志,则不同程度存在事实和数字堆砌的毛病。《走进八闽纪实文学丛书》的文字生动活泼,且富有情节。原因是,采风活动的组织者作出规定,无论哪方面的内容,都必须用散文或报告文学的形式敷衍成文,而不能写成论文或公文。因此,每个采风者写作时,都尽量地用文学的手法表达。例如《红军从这里出发——“访长征第一村”》,仅用两千多一点字,就将这个小山村以及当年松毛岭激战的情况,生动地展现出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采风者的执着、认真、勤奋的精神。例如,活动的组织者、规划者、把关者何少川同志,身先士卒,带头深入采风,写下了许多精妙的文章,其中三十来篇是介绍茶叶生产的,包括之前的同类作品,几乎囊括了已知的闽茶。这些“茶”文,既有细致的考证,又有严谨的分析研究,通俗生动,得到了茶叶行家和一般读者的充分肯定与赞许。再如散文家章武,从能够行走,到拄着单拐,架着双杖、坐着轮椅,多年来坚持采风,其顽强的精神令人钦佩。

当然,《走进八闽纪实文学丛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它是八闽文学界新的收获,对于了解福建的过去和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何少川同志一再提议,将这部丛书作为礼物,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七十周年大庆,得到了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同仁们的一致赞成。现在,丛书终于出齐了。对于伟大的祖国,这是一份不薄的礼物;对于年初刚刚离世的少川同志,则是一种亲切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