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 菲 漫 茶 园
张 茜
初夏时节,离开城市到光泽吴屯,金映茶园宛若一处萋萋芳草地,将人吸引。漫步茶园,绷紧的身心逐渐舒展开来,融入馨香漫溢的自然里。晨阳暖烘着大地,一朵朵光斑亮片似的在植物叶子上跳跃。春茶采摘过后,一垄垄茶树拔出新的枝丫,齐整鲜嫩。枣红的叶芽犹如婴孩半握的小手,胖嘟嘟闪着油润亮光。两只雉鸡身拖长尾,扑棱棱从竹林飞出,五彩羽毛鲜艳斑斓,凤凰般降落在三米开外的茶垄里,优雅闲步,边走边啄食。

翠绿绵延的金映茶园
茶园以千亩的体量回归了天然与休闲。一条红色软质观景道携着樱花、白兰花、野鸭椿、石榴、木槿等花乔木,彩绸般给园子裹上边。这层边的外围是竹林、杉木林和阔叶林。跟随丘陵地形波浪起伏的茶垄间,点缀着三五棵一组的杉木群及其他零星小乔木。茶垄下结了豆荚的紫云英、油菜和绿生生的油草,绣织成园子的花地毯。茶园第二代负责人小严讲,这叫“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是生态茶园真诚的“打扮”。他科普道:“茶园高处穿插栽植了树,似乎少种了茶;茶树下长了紫云英、油菜、油草,似乎争抢了养分,其实不然,失小得大。茶园拥有生物多样性,害虫的天敌便会出现,花的芬芳也熏染茶树,所产茶叶绿色、环保、壮实,还蕴含丰富花香,品质上乘,价格就不菲,销路也好。社会进入和美时代,人们对生活品质更加讲究。还有,待到秋来,将紫云英、油菜、油草翻耕回田,又是最佳的绿肥和土地疏松剂。”
茶园以全心的生态展示着静与慢。垄间的太阳能生物灭虫灯、黄色粘虫板,用标准分布率守护着一片片“东方树叶”。白天一块块黄板,仿若朵朵硕大黄花,盛放在绿波里;夜晚一盏盏灭虫灯,仿若点点繁星闪亮在茶树海洋里。它们在白与黑的时空里,塑造着一盏盏茗香。
蜿蜒观景道上,用原石镌刻;圆顶的品茗观景木屋里,用大屏幕播放;讲述着茶园创始人小严的父亲——严金友“屡败屡战”“专一做好茶”的创业故事。
严金友是土生土长的吴屯人,从小读书成绩好,信誓旦旦要考上大学,走出这重重大山的包围。可命运总要磨炼人,连续三年参加高考,均以微弱之分落榜,他只好放弃了大学梦。那是1980 年,国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奔小康、奔万元户的愿望格外强烈,要摆脱困扰已久的贫穷与落后。严金友看书、看电视、
看报纸,寻求致富路子。有个亲戚从杭州回来,说那里的人特别喜欢吃笋干。严金友灵机一动:窝在这大山里,笋干最多。他约了两三个志同道合的村民,一起收购了千余斤笋干,贩往杭州。因为不懂营销赔了好几百元,他心疼之余,长呼一口气,继续前进。借钱购买了五百只鸡雏,他心想,咱这村子青山绿水,野外
虫子、嫩草多,空气甘甜,谷物自产,养出的鸡一定品质好。可谁想半月后一场冰雹袭来,鸽子般可爱的鸡雏被砸得仅剩几十只。严金友,这个抬脚天生快步小跑的勤奋青年,守着鸡雏泣不成声。一个年长村民提醒他:咱这山里头,鸭子更好养。严金友点点头,又买回一千多只鸭苗,而且是番鸭,想着个儿大肉质好,将来能卖出好价钱。他多么渴望致富啊!番鸭养了两年,业绩平平,没赚到什么钱。
但严金友并不服输,越战越勇。他广泛搜集信息,看人家养蚯蚓、养苍蝇能赚钱,他也养起来。惊讶得母亲很多年后仍在说:“哎呀!那时人家灭苍蝇,我家苍蝇太多了。”蚯蚓、苍蝇养殖是成功了,可上哪儿去卖呢?这里撞撞,那里撞撞,卖不出去,又失败了。严金友把自己关在家里反思了一礼拜,打开门,重振旗鼓——贩卖鱼。他观察到改革开放城市人的生活有所改善,吃鱼的多了起来,便每天半夜两三点进货,黎明前运至市场售卖,起早摸黑,终于挣到了钱。没想到消息一传出,贩鱼人多起来,利润又少了。他改道养殖猪羊牛,把挣到的钱又赔了进去。
之后,倔强的严金友四处找人借钱,又尝试种植业。每天上山挖树坑、挑水、栽苗,一干十几个小时不停歇,当然还请了村人来帮忙。成片的芦柑、桃、梨、板栗一天天、一年年地茁壮成长起来,开花结果。结果不是碰上天灾,就逢销路不好,均告失败。妻子刘茶花伤心得眼泪直流,借钱给他的亲戚朋友也怨气冲天,严金友只能一家一家去说明。刘茶花规劝丈夫:“咱们紧挨武夷山,家里也有茶园,做茶叶吧,相对比较稳定,不会大起大落。”严金友听了进去,开始种茶,陆续租到三十多亩荒山。眼见着一望无际的绿油油肥草,他又多养了两百头肉牛。两三年后,开始采摘茶叶。夫妻俩请村人帮忙,自己也加入其中,凌晨两三点进园采茶青。采着炒着,在大铁锅与一片片青叶的缠绵里,在热气腾腾的团团香雾里,严金友的十个手指挂满了燎泡,手掌也变成了淡绿色,经济收入却一般。
严金友创业一路跑一路摔的消息不胫而走,直至登上《福建日报》头条,淡蓝色标题很是醒目《严金友为何屡战屡败》,时为 2000 年 9 月 11 日。乡人纷纷传说严金友创业太失败,彻底出了名。
2002 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光泽视察,前去看望严金友。严金友回忆说:“省长来到我原来的老房子看了看,问‘老严你多大了?读了多少书?创业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一一回答后,省长肯定了我屡败屡战的精神和勇气。他说‘老严你是共产党员,要做强做大茶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山区农民致富发展的带头人。从此以后,你就不要屡战屡败了,我预祝你屡战屡胜!’”随之老严卖掉了养殖的肉牛,牢记嘱托:专一做好茶。


金映茶园区隅
四年后老严的茶叶生意突飞猛进,成功摘掉戴了二十多年的“屡战屡败”帽子。他继续发力,投入积蓄购回茶苗二十万棵,扩大茶园至一百多亩。这次老严胸有成竹,几年来专一做茶,他找到了窍门:“当时我敢这么做,是有科学依据,不像以前盲目地去赌。我发明了‘茶叶萎凋房’制茶新工艺,做出的红茶很抢
手!”老严走上了成功之路。2010 年,茶园扩展为五百六十亩,年销售额突破三百万元。

金映茶园风光如画
当年五月,中专毕业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小严回到家乡给父亲做帮手。“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做茶,满手烫得都是燎泡,很辛苦。毕业后去上海,每次打电话回来,父亲都说在做茶,我觉得自己成熟了,乡村振兴也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十多年过去,现今金映茶厂年产值超千万,小严已是村支部书记兼主任。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他和父亲将茶园一步步回归生态化,在茶园文化展出馆里设立“吴屯村吃茶话事点”,与村人共谋发展。
正午,阳光更加绚丽而明亮,茶园腾起浓稠的草木气息,令人微醺迷醉,依依不舍。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