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3 23: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慧瑛



一座城和船的故事

——马尾港去来

 

陈慧瑛

 

 

地球上星罗棋布的大大小小港口,大约有3000多个,每一个港口,不论是如雷贯耳还是默默无闻,总有它为世人喋喋不休的荣光与沧桑,每一个或留传千古或不为人知的故事,都与海与船密不可分。

近半个世纪里,我走过五大洋许许多多港口,当年的世界十大名港——除了理查兹贝和南路易斯安娜以外,鹿特丹、新加坡、香港、安特卫普、休士敦、高雄、汉堡等八个港口都曾游屐涉足,它们的繁华活力,它们的风姿秀色,也曾让我一见倾心,但是,走过了看过了,久而久之,印象里也就大同小异了!

然而,有一个港口,它的慷慨悲歌、它的大气磅礴、它的人文厚重、它给近二个世纪留下的撼人心魂的惊涛骇浪和不泯烙印,却让我记忆历久弥新!

这个港口,便是中国马尾!

我与马尾初识,在上世纪80年代,沧海桑田,转眼30春秋。今年冬末,故地重来,涛声依旧,多少美梦成真;山水如昨,港城天翻地覆;好景迷人,不可胜数,但在我心中,难以忘怀的还是船的故事。

 

茶为媒演绎船缘

 

马尾历史悠久。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各地商船经过马尾来往福州,开始了水上贸易。五代闽王王审知发展对外贸易,初步开拓了马尾港。

马尾地处福州东南,距市区20公里,东望台湾,南抵粤桂,北达浙赣,内涵三江,外通四海,港汊纵横,地势险要,历来群雄逐鹿,为兵家必争之地。

百多年来,马尾被卷入军、政漩涡,成了举世皆知的港口,导因竟是缘茶而起。

英国爱丁堡籍作家约翰.汤姆逊先生,公元1862年、1869年曾两度旅游中国10余座城市,行程8千多公里,他的一生有8部著作,其中6部与中国相关。《福州与闽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他在书中提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追根溯源,是为了获得茶叶。因为英国不论贵贱男女,都嗜茶如命、无茶不饮。福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地,更是重要的茶叶外销基地,因此,茶叶成为中英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英国无法用传统商品打开中国市场,只能用白银交换茶叶,为了扭转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人在印度大量种植鸦片输入中国,赚取白银交换茶叶,从而埋下了鸦片战争的祸因。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福建独占两口:厦门与福州。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起义,切断了武夷山运往上海和广州的新、老茶路,福州成为武夷茶区唯一畅通的口岸,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和新兴的世界茶港。由于繁荣的茶叶贸易,19世纪中下叶的闽江出海口——马尾罗星塔下,最多时曾云集海外运茶船百多馊。由于竞运茶叶,还诞生了一项世界级赛事——运茶竞赛,谁能将第一季武夷岩茶运至纽约、伦敦这样的终点,他的茶叶就可以卖最高的价钱。那时候,罗星塔在欧美人眼里,是中国驶往世界的原点。

缘茶而起,马尾成了中国通向世界的门户,而马尾驰骋世界的特使,便是船,便是遮天蔽日、浩浩汤汤的云舟雾楫!于是,在马尾,便演绎出数不尽关于船的故事,一个多世纪以来,脍炙人口名传遐迩!

 

船结缘创建辉煌

 

1842年,西方列强的坚兵利炮,轰开了神州大门。面对血与火的洗炼,面对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人不能不沉思、探索、追求、拼搏。1861年起,崇尚“天行健、自强不息”的一批有识之士,掀起了以“自强”为旗帜的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的大背景下,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鼓山苍苍,闽水泱泱,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从此成为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

今日,走进雄风猎猎、山明海碧的马尾,当年的船政遗迹俯拾皆是。

沿婴脰山而上,可见1866年建于山上的船政学堂。根据学堂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又称“法语学堂”,目的在于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造船专业,优等生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亦称“英语学堂”,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同年,为了培养工程绘图人才,在前学堂内又附设了绘事院。船政学堂是中国最先引进西方自然科学教材和近代教育制度的新式学堂,培养出一大批科技、军事、外交、教育以及社会科学等优秀人才,如最早翻译《天演论》等西方经典著作的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组织监造了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最先将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翻译成法文,有“中学西渐第一人”之称的著名外交家、翻译家陈季同;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长,发明了我国第一代打字机的高鲁;与外敌英勇奋战、为国捐躯的著名海军将领、甲午英烈邓世昌;曾代理国务总理的著名爱国海军将领萨镇冰等。

来到婴脰山下,探访临街重建、石狮守护的船政衙门—-—1867年落成的船政衙门,是船政钦差大臣及其幕僚办公、议事、休息的场所等。衙门分设中、左、右3个大门,每扇大门均画着巨幅门神。正门上方挂一直匾,上刻“总理船政”。大堂与后堂之间连以覆龟亭,两侧建披榭。民国时期,船政衙门改为海军警备司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屡遭日机狂轰滥炸,仅存官厅池和船政石狮。2013年10月,船政衙门依旧址复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船政衙门,作为中国第一个领导海军建设的国家级机构,其建筑物意义非凡。

最为震撼人心的是马江海战纪念馆,该馆建成于1886年9月,又名昭忠祠—-—为纪念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为国捐驱的736位福建水师官兵英灵,清光绪皇帝赐旨建祠致祭。昭忠祠展厅以大量珍贵文物展示中法马江海战和中日甲午战争实况。1920年,民国海军及船政学堂校友募捐重修,并将甲午中日海战福建籍阵亡英烈合入置祀。昭忠祠成了我国唯一一处共祀甲申、甲午两役忠烈祠堂。1984年重建昭忠祠,与烈士陵园、马限山炮台等合辟为“马江海战纪念馆”。

昭忠祠内,有马江海战烈士墓,九墓相连,悲风飒飒。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结束后,闽江沿岸军民自发组织打捞阵亡将士遗体,就近掩埋在马限山东南麓沿江处,先后形成九冢,冢前各立“忠冢”石碑。1920年由时任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主持,将九冢及福州船政局船坞旁的一批烈士遗骸并为一丘,墓碑亭盖用舰板焊成。1963年福州市文管会组织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坏严重,烈士陵园改为水泥预制板工厂。1983年再次维修墓葬,墓前立一对石望柱,沿墓道登6级石阶到墓埕,墓埕中央建石碑亭,刻楷书:“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

位于马尾区罗星山下东青洲的福建船政一号船坞,又称青洲石船坞,是1886年时任船政大臣裴荫森在罗星塔东侧修筑的大型船坞。坞体为巨大花岗岩砌成,坞口为大铁闸,还设有抽水机、机器厂、水手房等,总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可容纳7500吨级船只入坞修理。1934年扩建,除供福建水师船、舰维修使用外,该船坞曾接纳“海筹”、“海琛”、“海容”等军舰,还对外承接美、法诸国修船业务,是当时远东最著名的大船坞之一。1941年,日军撤退时炸毁船闸,坞旁设施尽毁。2001年,福州文物局对一号船坞进行清淤、考古,马尾区政府主持修缮,次年海军司令部拨一艘猎潜艇来此,供人参观。

始建于1867年的造船厂轮机车间,总占地面积2744平方米。轮机车间由法国工程师设计,具有明显的欧洲厂房风格。该厂最盛时工人达360名。清同治九年制造出的中国第一台船用蒸汽机,至今仍为马尾造船厂车间使用。轮机车间在中法马江海战中损毁严重;1938年6月1日,南车间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剩北车间和合拢厂,2006年修缮恢复原状。该厂是船政所属的13中唯一保留完整的厂房。在世界各国船厂中,轮机厂已极为罕见。

造船厂内的钟楼,具有浓郁的法兰西风格,平面呈方形,高18.2米,五层,四面墙上原来各镶圆形大时钟,直径1米,现存圆窗。楼顶八角形,安装南北指向标和风向标。1939年被日机多次轰炸,钟楼受损,机械钟被毁。1984年经修缮,钟楼基本恢复原貌。

为护卫船厂而设立的古炮台—-—中坡炮台,位于马限山山顶,始建于1868年。初建时,安放1尊21生克虏伯后膛炮和2尊12生克虏伯后膛炮,在中法马江海战中曾阻击法军登陆,后遭毁。马江海战后,船政大臣裴荫森主持重建,1888年建成,占地3800平方米。上世纪90年代,马尾区文体局对中坡炮台进行测绘重修。

以上船政遗址,如今都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至于马尾婴脰山坳里,作为福建船政重要标志性建筑的船政天后宫;西南麓的英国领事馆;东南麓的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山顶的梅园别墅等船政遗址,也都是今天的省、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马尾船政,以船开端;船政遗址,处处与船相连;马尾的荣辱悲欢,桩桩件件,由古港岁岁年年的百舸千帆,承载苦难与辉煌!

 

雄魂壮威慑天下

 

提及马尾,特别是马尾船政,绕山饶水,绕不过一大批名垂青史的人杰精英,尤其是左宗棠、沈葆桢、邓世昌。

左宗棠离世至今130年,他和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他是左右那个时代的雄魂,他是照耀中国近代史的明星,当代人只要展开晚清那一幅幅风雨飘摇的画卷,怎么也绕不开他威武的身影。

61岁那一年,他出任清廷的东阁大学士。凭借慈禧的信任,左宗棠得以办成好几件流芳千古的大事——

  光绪初年,左宗棠指挥湘军,大战新疆,为中国收复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它相当于现在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

  西北大开发,是左宗棠的另一功勋。1866年5月,英国人要求中国租用外国轮船缉拿海盗,清廷不少官员认为,自己造船太麻烦,租、借或买船方便得多。左宗棠认为,向外国借船,不是长久之计。至于租船,价格高,租期也难把握,还不能挂上中国旗号。至于买船,就怕外国人利欲熏心,卖旧船、低档船,出售之前,掩盖毛病,成交之后,配件坏了,你要改造,又必须用人家的配件和技术人员,我们不懂技术,只能任人勒索……诸如此类,弊端甚多。

  1866年6月25日,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力排众议,向清政府递交了关于在马尾设立船政的奏折,提及:“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这份奏折受到慈禧的重视,前后19天就作出批复。左宗棠不计个人得失、一片忠贞爱国之心,感人肺腑!

  于是,名噪中外、永垂青史的马尾船政由此开始。

  船政事业起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

  正当左宗棠紧锣密鼓地筹划建厂造船的宏伟大业之时,朝廷调他改任陕甘总督。他一面向朝廷申请缓赴西北,一面十万火急寻找接任之人。得知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沈葆桢守制在家,他亲自三顾茅庐请其出任首任船政大臣。

  沈葆桢主持船政8年多,历尽千辛万苦,顶住多方压力,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厂房,添置设备,聘用洋员,引进技术,共制造出湄云号、福星号、安澜号、扬武号、飞云号等15艘轮(舰)船,装备了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经过沈葆桢的苦心经营,福建船政在两三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跃成为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最早、最专业的造船基地。

  沈葆桢本着“用洋人而不为洋人所用”、“以机器制造机器,积微成巨,化一为百”的真知灼见,有效地培养技术人才并吸纳先进科学技术;本着“船政根本,在于学堂”的育才理念,创办船政学堂,增设“绘事院”、“艺圃”,派遣留学生——为中国的繁荣强盛,1877年至1897的20年间,先后输送110名优秀学员,不远万里赴英、法等国求学,从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海军、科技、工程、外交、翻译人才,这一批专业精英,后来大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公元1874年,沈葆桢受命办理台湾海防兼理各国事务钦差大臣。在台任职期间,他兢兢业业巩固防务,发展经济,奠定了台湾富强的基础。

  沈葆祯一生恪尽职守、清正廉明。对于官场不正之风,他嫉恶如仇,纵使亲戚犯法,老父讲情,他也不为所动,断然大义灭亲。他奉命担任福建省钦差大臣时,境内贪官墨吏皆惶恐不安。晚清名士何绍基赞之:“官声清过两江水”。而举荐他执掌马尾船政的恩公左宗棠也莫不如此——因为位显功高遭嫉,不断被告御状,说他袒护浙江富商胡雪岩套购军火,从中渔利。慈禧太后命户部、吏部抽出要员,兵分两路——一路陕西、甘肃,另一路浙江,福建,进行联合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左宗棠的部队节衣缩食、茹苦含辛,帮助当地汉回百姓建设“塞上江南”;左宗棠把朝廷给他的高额补贴,全用于资助士兵、修桥修路、开设书局、刊刻经典、修建宇庙、雕刻石碑……难怪,左宗棠出关收复失地时,人们作诗相送,诗曰;“大将酬关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裁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现在,西北地区的杨柳,仍称“左公柳”。

  邓世昌是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的首届学员,是我国最早一批的海军军官之一,是清朝北洋舰队“致远号”舰长。他富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说:“人谁无死?但愿死得其所!”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引发黄海大战。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为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大义凛然,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去,准备和它同归于尽。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让他无法下沉,他见到部下都无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与牠一起沉入碧波。

  为我中华,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皆働,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壮节公”谥号,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威海卫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永久祭奠。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马尾雄魂,英武千秋,威慑天下!马尾英灵,岁岁年年,与船相伴

 

丝路长遗泽万年

 

马尾作为闽江和东海的交接口,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明初是中国海洋事业的一个历史高峰,郑和下西洋驻泊福州港,从马尾开洋。当时出入闽江海口马尾的贸易频繁、货源丰富,如马刀、马匹、金银、玛瑙、象牙、螺壳、香料、胡椒、乌木等,都在《闽书》的记载中。唐宋时期的马尾甘棠港,许许多多货物从这里扬帆出海。200年前,外国船舶来到福州闽江口,在外海远远望见罗星塔,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chinatower”(中国塔),于是,罗星塔在国际上就有了“中国塔”之称。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海上贸易的进展,不但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沿海民众为寻求改变命运和生机而漂洋过海。从此,开拓、进取、经商的观念,溶入了一代又一代马尾人的血液中,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唐及今,中国有三张誉满全球的名片:唐之丝绸,宋之瓷器,明清之茶叶。福建茶得到西方社会广泛的赞誉,喝武夷岩茶,更成为西方贵族身份的象征。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远嫁英国时,将武夷红茶当作嫁妆带入英国王室,为此,凯瑟琳被世人称为“红茶皇后”,聪明的英国商人把凯瑟琳美丽的肖像,印制在武夷红茶的包装盒上,作为广告,武夷红茶从此走进英国的千家万户。

  19世纪初年,从武夷山到广州的福建茶叶商路,通常要50-60天才能到达;后来开辟的崇安至上海的新茶路,也要24天左右到达;而自闽江顺流而下,运往福州马尾最快4天,最慢8-10天便能到达。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在福建茶香飘四海的历史进程中,马尾港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历经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发展中,凭借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发挥了特殊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近年来,马尾港经济产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旅游为支柱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现在,作为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国家级开发区,马尾不仅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工业重镇,是福州跨国公司、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而且马尾推进以“绿色城市”、“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村镇”为主的“四绿”工程,也进一步展示了马尾山青水秀的宜居魅力,从而获得了“中国人居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区”等诸多殊荣,也因此界定了马尾在21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不同凡响的重要地位。

  如今,徜徉在马尾山光海色美丽如画、绿树繁花四季如春的滨海大道,追思历史风云、金戈铁马,恍若如烟旧梦;听潮起潮落,看鸥鸟翻飞,颇有陶然忘机之感。

  经济腾飞,人民富足——造福华夏的海上丝路、无船不行的海上丝路呵,天长地久、遗泽万年!

诗人林宇写过一首《马江古战场》:

 

  “都是遥远的时光

  都是幻影的思考

  曾经的涛声

  远去了的世纪

  所有的华光在风中隐去

  

  当最后的炮声震裂马江的天空

  硝烟在悲壮中沉寂

  呜咽的不只是青山

  悲凉的阳光照射下

  崛起了只只桅杆

  刺向苍穹,尊尊古炮

  百多年圆睁不屈的眼

  

  放飞的鸽子凌空而过

  哨声中,抖落羽毛一地

  飘洒出殷红的记忆

  不朽的灵魂不朽

  枪炮吻热的土地

  竖立着碑林座座

  只有马限山奔腾的江水

依然喧涌着向前向前

 

  我把这首诗,作为文章的结尾。

  悲壮的诗行里,海水滔滔,船依然向前运行!马尾的故事,代代流传;马尾的未来,阳光灿烂!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马尾》;图片来源于福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