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4 14:5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廖文茂

从台湾“永定村”谈及中华“根祖文化”


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据《永定人迁徙台湾之探索·范京琳》一文云:淡水为永定同乡登陆开垦台湾北部之口岸,清道光二年(公元1820年)乡人联合汀州府同乡在今淡水鄞公路十五号,建造“鄞公寺”,安奉定光古佛,为接应来往台永定乡亲落脚之新址,该寺目前已列为古迹重点文物保护。又该寺右侧仍有胡、罗、苏、江、游姓氏之墓地,这是永定乡人早期来台,在异乡归西的遗迹。……


这一段文字主要记述“永定人迁徙台湾”之历史轨迹,接着还有一段“台北石碇乡内有‘永定村’,村内住有苏、游姓族群,现仍设有永定国民小学校”文字,更是“闽台地缘关系”的典型个案。这种“闽台地缘关系”,具有中华民族文明特色的钵裔性和传承性,是一种民族的潜意识,根殖于中华民族五千年血脉相承的基因里,也是根祖文化的深层根源。


福建永定,比邻闽南的漳州平和县和南靖县,由于地缘关系,许多人跟随闽南人迁徙台湾,特别是在施琅大将军收复台湾以后,形成一个迁徙高潮。所以在台湾同胞中,永定客家人占有相当比例,如吴伯雄等台湾政要,祖籍地就在福建永定。永定人迁徙台湾后,出于同样的“飘离故土”情结,也纷纷“建寺庙,立古厝”,还把“永定”地名,直接冠于当地的村庄或学校,以示怀念故土,并告戒后人,根祖何处,形成特定的“根祖文化”。


文字记录语言,语言早于文字。在台湾,其“根祖文化”的浓厚,不但表现在地名的冠名上,而且表现在乡音的口口相传上。以台湾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先生为例,他曾于2000年11月20日携夫人戴美玉女士出席在闽西举办的“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在恳亲大会上,吴伯雄先生站在主席台上发言,一口流利、地道和纯正的“永定客家话”,让所有在场的嘉宾赞叹不已。吴伯雄虽然祖籍福建永定,但他出生在台湾,在台湾长大,并且此前从来没有回过永定,他的“永定客家话”是平时在家里,耳濡目染,口口相传的结果。而今,吴伯雄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他与夫人演唱了一首名为《客家本色》的客家山歌,并把它制作成光盘四处传播,为传承“永定客家话”奔走于台湾南北。


《客家本色》山歌歌词曰:唐山人过台湾无半点钱/刹猛打拼耕山耕田/咬姜啜醋几十年唔识埋怨/世世代代就恙样勤俭传家/两三百年无改变/客家精神莫豁掉永远永远/时代在进步社会在改变/是非善恶满人间/奉劝世间客家人修好心田/正正当当做一个善良介人/就像俺个老祖先/永久不忘祖宗言千年万年。


显然,这首《客家本色》的客家山歌,表达了在台永定客家后人要继承和光大祖先开拓的事业,要“永久不忘祖宗言千年万年”的“祖宗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传承客家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客家人根祖文化的符号特征。


其实,生生不灭代代薪火相传的“根祖文化”,最重要的包含两个部分,即地缘文化和方言文化。它植根于中国大地,流淌于炎黄子孙的血脉骨髓。“落叶归根”,寻根谒祖,是海外赤子的人之常情,也是中华民族的后裔永志不忘的根祖文化。可以说,它是凝聚中华各民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人大团结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