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0 15: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沈 煊

文明的向往与追求


人类从一开始就存在对某些事物的向往,并进而产生追求,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然而向往的产生,常常是缺乏的折射。穷人向往生活富足,光棍向往结婚娶妻,久旱无雨的地方向往老天爷降下甘霖,战火纷飞的国家向往和平。缺什么向往什么,自古以来,中外都一样。


我们今天缺少什么?细说起来当然很多,但就整体而言,一是物质层面还不够丰富,二是精神层面存在某些不足。


物质层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工作的失误,我们曾经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GDP总量已坐上“世界第二”的交椅。许多原本家徒四壁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生活已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对比“一穷二白”的过去,今天的日子确实好多了。但是,贫穷并没有与我们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国家挥手说“再见”,今天的中国,贫富差距拉大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需要救助的困难之中。


精神层面,我们曾一再骄傲地宣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而十年动乱,“礼崩乐坏”,精神文明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又出现某些新的不良倾向,尤其是物欲横流,道德缺失,问题相当严重。如果精神领域也统计“人均GDP”的话,那么尚未“脱贫”的人肯定不少。


这就是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两个文明的双丰收,以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然而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对于许多人来说,追求物质文明比较迫切,例如发家致富。尽管有的只想不做,期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有的坑蒙拐骗,企图大发横财;但多数人还是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去努力争取。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打造精神文明,难度则相对较大。例如友善诚信,谦和恭让,彬彬有礼,互爱互助,常为人挂在嘴边,但实行起来却相当不易。原因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一样。物质财富由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精神产品是心灵的反映,而心灵的修养与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且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出现反复、波动、乃至倒退的现象。正是这个原因,一些人不注意环境卫生与公共秩序的坏习惯总是改不了,堂堂的大学教授不知羞耻地抄袭别人的著作,社会上盗版的现象累禁不止,丑闻制造者能在媒体上迅速窜红;食品不安全的事故(如万吨地沟油流入市场)愈加让人防不胜防,贪官污吏对钱财的胃口越来越大,等等。最近,笔者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某人去泰国探亲时,发现有针对中国游客而用汉字书写的“告示”,诸如“请勿随地吐痰!”“便后请冲水!”等等,让他羞愧难当。


虽然以上所列的现象并非普遍,虽然我们的社会主流是好的,但不能不看到,对于今天的中国,道德、品行、情操、礼仪的流失有多么严重,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有多么迫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能搞所谓的“一切向钱看”,而应同时注重思想建设,营造有道德,讲诚信,守秩序,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那种只追求物质财富而轻视精神文明的做法,最终物质财富也保不住。


古代智者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全面打造两个文明,可谓天下间的第一难事大事,但只要我们上下一条心,一起努力,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从容易处、细微处、日常生活中做起,拒绝一切空话、大话、套话、废话,不搞有害无益的“花架子”,并真正做到领导处处带头,家长、老师以身作则,积以时日,必然会取得丰硕的成果,那时候,两个文明的向往与追求成为现实,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乃经济高度发达的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