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7 14:5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国学

传承毛笔字


元旦将至,春节接踵而来。千家万户都要张贴对联,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统的习俗文化。此时此刻,毛笔书法大放异彩。


毛笔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多书法大家。其中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最为人推崇。王羲之的《兰亭序》千古绝唱;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洗砚,染黑了家里贮水十几口大缸,成了历史上的美谈。除了“二王”外,诗仙李白的毛笔字也像他的诗一样浪漫洒脱。他的手迹《上阳台》曾流落民间,新中国成立后一位收藏者把它送给毛主席。1958年,毛泽东指示中央办公厅把此帖转给故宫博物院保管,这件稀世之珍才得以“诗意地安居”。还有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柳公权,以及明、清以来,八大山人,董其昌,扬州八怪等都各领风骚,他们的书法为一代又一代人所临摹。他们的作品有的成了国之瑰宝为博物馆、收藏家所收藏。


近代史上书法家也不乏其人。梁启超的字“取法北碑”“张力四达,险劲雄浑”。于右任所作的草书杂着北碑精髓,“不可随处小便”被分割开裱褙为“小处不可随便”的题书传为佳话。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傅斯年、郁达夫、沙孟海、启功、赵朴初等的墨迹,在个性气质上得到充分地张扬。他们的书法各有风格,各树一帜,丰富了我国近代书坛,也为我国毛笔书法流传至今作出贡献。


在传承毛笔书法过程中,一代伟人毛泽东身体力行,为国人之楷模。他爱用长锋狼毫毛笔,直笔劲书,线条奔放呈左斜势,恣意汪洋,动感强烈,给人以龙行虎跃的感受,凝结其立意高远、气魄宏大的诗词意境和山水襟怀。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从晋、唐入手,博采百家,学黄庭坚、王铎,学孙过庭、学怀素,使他用笔如用兵而纵横驰骋,挥洒自如而游刃有余,气象万千而变化险峻,如长枪大戟而造我神韵,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并被人称为“毛体”。


共和国的领袖如此爱好并身体力行书法,不仅因为毛笔字有其魅力,而且还在于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格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流行了千百年的毛笔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最典型表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作用不能低估。远的不说,从当年红军的宣传标语,到天安门前“小平,你好”的巨幅横标,都可以折射出它们巨大的鼓动性与感召力。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然而,当今由于电脑的普及,电脑中又有强大的毛笔字库,无论是行草隶篆楷等字体,也无论是颜柳欧赵等名家的字帖,都一应俱全。这样,人们可以不用动笔就可以随意得到想要的毛笔书法。因此,真正动手写毛笔字的人和毛笔手体字就大为减少了,毛笔书法受到了强烈冲击。人们还担忧,长此下去,毛笔书法的手体字会濒临消亡。因此,重视与传承毛笔书法,既是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


毛笔书法人人皆可习之,是大众都可以参与的文化活动。毛笔书法学习,应该从娃娃抓起,走进课堂,加以普及,使其拥有广泛的人群,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通过挥毫练字,既可展示毛笔书法的艺术魅力,又可体现人的精神境界,还可将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传之久远。提倡毛笔书法具有现实意义,应该加以坚持,不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