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3 15: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田 朴

文化与经济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尖锐地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今天,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同样重要,如果被忽视了,也是很危险的。可以说,缺乏文化的经济是脆弱的经济,而脆弱的经济是经不起风浪、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有些人熟记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文化关系论述的前半部分,即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他们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后半部的论述,即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并给予重大影响。这种偏面的理解,导致了对文化的轻视。


前些时候曾经盛行过一句话,“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将文化比作“搭台”而与“唱戏”无关,显然有失偏颇。更有甚者的是,对“文化搭台”做了庸俗化的理解。有报道说,某县县长为了发展旅游业,竟然打扮成清代县太爷的模样,率领一班“衙役”出来迎接海内外游客。这样为经济“服务”,让人啼笑皆非。


其实,文化对于经济,不只是搭个台搞好服务而已,更重要的是提供精神支持,为经济注入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不容讳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经或多或少存在着轻视文化的倾向。尽管是比较而言,但带来的后果却显而易见。一是计划经济年代,只有文化事业,没有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又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被排除于经济领域之外;二是产品缺乏创新能力,少有“中国创造”,竞争力不够,经济价值相对较低。


关键时刻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上,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了全面的部署。会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次会议,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乃至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历史证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导向。一个国家只有带着充分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自强,才谈得上伟大复兴;一个国家,只有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时,这个国家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现实中人们看到,就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而言,有些产业出现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现象,文化产业却供不应求,即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抓住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抓住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实中人们还看到,许多产品的价值,主要不决定于原材料的贵贱,而在于工艺水平和文化含量的高低。据报道,国内有家公司生产的“月光冰晶画”,材料是普通的玻璃,但注入民间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身价倍增。石头也是如此,作为荒料出口,一大块卖不了几个钱,但经过雕饰,成为艺术品,价格之高,不可同日而语。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处处可见。且不说旅游业、饮食业、出版业、服装制造业,即便是高科技的手机制造业,也可以看到文化的作用。不久前去世的乔布斯所领导的苹果公司,其生产的手机之所以一直引领世界潮流,很大原因来自于他们的设计理念。再如建筑业,文化对它的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文化含量的多寡,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建筑水平的高低。正因为如此,中外的许多古代建筑经典,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妥善保护;现代的许多建筑精品,被视为世界文化奇观,受到了普遍赞誉。


我国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我们又拥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领导核心,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完全可以相信,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途上,只要我们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并贯穿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就一定可以做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并驾齐驱,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也一定会更加明显、更富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