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22: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徐文彬



海上福州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形成的实践逻辑

 

徐文彬

 

 

建设“海洋强国”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实践逻辑是其根本逻辑,其孕育与发展,与习近平同志长期在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工作历练有着密切关系,是其长期探索与实践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从学界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研究主要是侧重剖析其内涵,或诠释其历史渊源及时代价值,或论述其目标及重要意义等等,成果颇多,但较少运用原始史料,探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形成的实践逻辑。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历史学方法,系统收集原始史料,剖析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形成的演进过程,以阐明其实践逻辑,诠释其深刻内涵与理论价值。

 

    一海洋思想在厦门的孕育

 

厦门地处福建东南部,居于东海与南海交接水域,扼海上交通航道要冲,区域优势明显。明末清初,厦门港代替了泉州的刺桐港和漳州的月港,成为闽南地区主要外贸港口,在东南亚海上贸易体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厦门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东南亚华侨推动下,厦门日趋繁荣,成为著名的港口城市。

1985年6月,习近平同志从河北正定到厦门任职。他深入基层调研,考察实际情况,向当地文史专家洪卜仁详细咨询厦门与台湾、东南亚渊源等相关情况,深刻把握厦门区域发展特点,明晰国家对厦门的战略定位,多次指出厦门的特色就体现在侨台这个特点上。

担任厦门市领导期间,习近平同志主持制订《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借鉴国际上自由港的经验,他带团前往新加坡等国考察,邀请当地专家参与规划设计,促进厦门与外界的联系。他深刻认识到厦门发展对外联系的必要性,以其战略性眼光洞察到世界经济重心有可能从大西洋地区转移到环太平洋地区,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活跃地带。厦门作为太平洋西岸的良港,面临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发达国家与地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劳务费用低的地方转移等有利机遇,也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厦门将顺应国际潮流,成为我国同亚太经济区域联系的基地,在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加入国际经济分工与交换。

在东南沿海厦门的三年历练,对习近平同志影响颇深,开拓了他的国际战略视野,逐渐孕育了海洋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这三年的特区工作经历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大的基础性作用。”[1]

 

    二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的实践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从厦门调到宁德任地委书记。宁德面对太平洋,三都澳、沙埕等港口均是著名的天然良港。任职期间,习近平同志走遍宁德各县,主持修筑从福州到温州的沿海铁路,开发三都澳50万吨泊位良港,创办赛岐经济开发区,成为当时宁德的三大经济工作重心。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两年期间,对沿海区域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提出要注意沿海区域与内地山区的协调发展,强调要发挥本地优势,“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2],进一步孕育了海洋战略思想。

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调任福州市委书记。他把握福州人多地少、海域面积辽阔的特点,探索福州的发展之路。1991年5月,福州市召开全市水产工作会议,做出了“加快开发海洋资源、加快渔业发展”的决定。同年10月,习近平同志带领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到平潭进行调研,提出了建设“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此后他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沿海重点县市、乡镇、村调研,专题研究建设“海上福州”的具体问题,将其作为《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的重要内容。

历经3年准备,199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建设“海上福州”研讨会上指出“站在新世纪的入口,谁拥有海洋优势,谁就拥有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的有利条件。[3]深刻剖析了海洋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他还结合福州市情指出:“福州的优势在江海,福州的出路在江海,福州的希望和发展也在江海。”[4]要促进福州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海洋开发。必须把海洋开发摆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

建设“海上福州”关键在于要形成振兴海洋经济的强烈意识。[5]要以海洋经济为中心,以海岛建设为依托,以海岸带开发为重点实行海岛、港湾、大陆架、滩涂、近海、外海、远洋统筹兼顾,全方位立体式综合开发,推动种植业、养殖业、捕捞业、加工业和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振兴海洋经济。以海洋的综合利用为突破口,使岛、岸、洋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全面提高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海上福州”,其目的是推动福州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海洋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按照规划,在6年之内使福州市海洋经济开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海洋产业总值超过百亿元;再用10年时间,即到2010年,使福州市海洋产业总值达650亿元,约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把福州市的沿海地带和广阔海域建设成海水养殖和海洋工业高度发达,港口经济和运输实力雄厚,海岸经济、海滨旅游商业贸易兴旺的黄金海岸。

建设“海上福州”亦被作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举措。福州与台湾隔海相望,渊源深厚,旅榕台湾人数量颇多。福州作为对台工作的前沿,肩负着重要使命。习近平同志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指出“开发海洋,还能进一步促进台湾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有利于两岸尽早实现三通乃至祖国统一”[6]。他要求将对台工作与海洋开发结合起来,加强对台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为建设“海上福州”提供科学依据,体现了其统筹规划的战略思维。

建设“海上福州”是习近平同志作为地市主要领导人,实践其海洋战略思想的重要部署。他强调要以海洋经济为中心,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海上福州”战略作为福州市“3820”战略工程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契合福州市情,有力地促进了福州海洋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全国具有领先示范作用。

 

    三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部署

 

2000年1月,习近平同志当选为福建省省长。在他的推动下,2000年福建省委六届十二次全会作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部署;次年,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列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全国率先制定颁布。[7]纲要提出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目标,突出抓好海洋综合开发和海洋综合管理两个重点,大力实施海陆一体化开发、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科技兴海和外向带动五大战略,全面强化海域使用、海洋监察、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海洋产业规划、海洋科技五项管理,重点发展海洋水产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能源、海洋药业和保健业、海洋信息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尽快建立起以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先导、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和以现代化港口城市为主干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外向度高、调控有序、生态环境好的海洋经济体系,使海洋经济成为推动福建经济发展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主要支柱。

微信图片_20251015224220_142_3.jpg

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福建从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跨越,进一步提高全省人民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境意识,使海洋国土观念深入人心,真正在思想上实现“四个转变”:从狭隘的陆域国土空间思想转变为海陆一体的国土空间思想;从单一的海洋产业思想转变为开放的多元的大海洋产业思想;从追求陆地经济效益的大陆经济思想转变为多层次、大空间、海陆资源综合开发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从海洋谁占谁开发的旧观念转变为有序开发、有偿使用的新观念。只有全民的海洋意识提高,海洋经济的发展才具有长久的推动力。这些战略决策和举措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2001年福建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12.29%,海洋经济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福建省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在全国海洋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几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11月,任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他主政浙江期间,依然十分重视海洋开发,进一步指明海洋对国家与民族兴衰的重要意义:“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8]

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到舟山群岛调研。此后,他十余次踏上舟山群岛调研。他指出,浙江是海洋大省,陆海比例超过1∶2;舟山是海洋大市,渔、港、景等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做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是长远的战略任务。在他部署下,浙江省提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目标,作为省委、省政府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提出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是浙江“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他强调,发展海洋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他的关怀和推动下,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9]

较之“海洋强市”,“海洋强省”战略部署亦强调以海洋经济为中心,实现一体化发展,但更强调要从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树立全民海洋意识,注重海洋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海洋有了更为深刻的洞察,其海洋战略思想在地方实践工作中不断发展成熟。

 

    四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之后,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10]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251015224212_141_3.jpg

海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民族的兴衰,开发海洋必然要维护海权。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在维护海权的同时,也要和谐共处,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推进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11]应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依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2013年10月,习近平同志访问东盟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主张以海上贸易为切入点,完善港口、船舶等基础性设施,以经济为纽带,促进文明交流融合,拓展与沿路国家的密切交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取得累累硕果,不仅促进了对外经贸往来,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和平稳定、繁荣共进的周边环境的构建。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使我国能够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

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海洋开发对民族、国家兴衰的重要意义,视海洋经济为重要经济增长点,主张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强调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运用科学技术提升海洋开发的综合水平,等等。

建设“海洋强国”,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海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即提出和实施建设“海上长城”和“海上铁路”的战略思想。[13]邓小平同志提出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要求建立强大的人民海军。江泽民同志提出“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蓝色经济。可见,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汲取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兼容并蓄,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五结语

 

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实践逻辑,是长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它是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实践中逐渐孕育与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倡导建设“海洋强国”,使其正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凸显其紧迫性与重要性。

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亦蕴含深刻的历史逻辑。近代清廷丧失海权,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冷战期间,美国打造两条岛链,严重阻碍中国海洋战略空间的拓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以史为鉴,从历史变革的高度,在纵观国际局势演变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审视海洋对国家强弱和民族兴衰的深刻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展现了伟大广博的海洋情怀与深邃高远的历史眼光。

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国国情,注意把马列主义的海洋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海洋经略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承、创新和发展了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关于海洋的重要理论。

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是相统一的,共同诠释着习近平同志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总结的思想伟力与实践伟力,彰显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不仅能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改善民生,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还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

本文原载于《炎黄纵横》2025年第5期,作者为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注:

[1]《“厦门是我的第二故乡”——习近平同志访谈录》,厦门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和视察时的重要讲话选编》,2013年9月,第91页。

[2]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3][6]《习近平在建设“海上福州”研讨会上提出  强化海洋经济意识  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福州晚报》1994年5月28日。

[4][5]《抓住机遇利用江海优势  开发海洋建设“海上福州” 习近平会见香港客人纵谈福州发展》,《福州晚报》1994年6月18日。

[7]《发挥综合优势  做大海洋文章——专访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中国海洋报》2002年3月29日。

[8]习近平:《发挥海洋资源优势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浙江日报》2004年11月25日。

[9]《一步一履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纪实》,《浙江日报》2015年5月30日。

[10][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日报》2013年8月1日。

[1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13]陆儒德:《毛泽东的海洋战略思想》,《天津日报》2012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