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13: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林则徐禁毒思想与实践的再认识

 

马照南

 

 

 

18世纪中叶,中国贸易进入了多事之秋。一些外商为牟取暴利,公然进行鸦片走私,其规模由1729年前后200箱左右,达到1773年1000箱左右。18世纪晚期,经过工业革命后成长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为扭转茶叶贸易产生的巨额贸易逆差,设立东印度公司,大肆走私鸦片。1832年鸦片输入中国21985箱,1834年21785箱,1838年猛增至40200箱。英国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据推测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的白银流出量至少有一千多万两,而清政府当时年预算收入不过四千万两(一两中国白银重38克)。鸦片输入,还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当时中国社会,吸毒者持续增多,鸦片成为社会的一大顽疾,一颗毒瘤。且这种情形越发展越严重。

明朝“隆庆开海”之后,外贸商船遍布中国南海,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在欧洲市场上受到热烈欢迎,从而吸引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据《白银资本》作者、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的估算,公元1800年前的两个半世纪,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大概是60000吨,占世界白银产量的二分之一。有意思的是,贡德•弗兰克在书的封面写下这么一段意味深长、颇具尖锐讽刺意义的话:“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只是到了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1)确实,中英贸易逆差和鸦片走私等问题在茶叶贸易中很快就凸显出来。中国茶叶,尤其是品质高贵的福建武夷山茶叶在英国极为畅销,并由此产生风靡英吉利全国的“下午茶”。中国茶供不应求,造成欧洲,包括英国严重的贸易逆差。为了解决贸易逆差,他们努力输出其他商品到中国。作为当时最发达最强大的英国,则通过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大肆走私鸦片,稍后还采取窃取茶叶种子等种种非法手段。这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破坏了贸易的公平和正义。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一方面,英国等西方列强肆无忌惮进行肮脏的鸦片贸易,攫取巨额利润,又凭借其坚船利炮,一再强迫中国开放口岸;一方面,清朝政府未能赶上工业化浪潮,科技能力严重滞后。政治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志士站了出来,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对走私鸦片贸易。

 

 

林则徐的禁毒思想,就是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对走私鸦片贸易斗争中形成的。

林则徐自幼在被誉为“海滨邹鲁”的福州成长。福州教育氛围浓厚,是孔子朱子思想及侯官文化的大本营。作为与孔子齐名的朱熹,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更是坚定无畏的爱国者。他继承孔子仁义思想,创造性注释《四书章句集注》,形成以“天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认为凡事皆须依“理”行事。他一生忧国忧民,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牺牲精神,面对社会问题,总是直面矛盾,不畏强权。林则徐苦读朱子《四书》。《四书》强烈的爱国思想、为民情怀、清廉意识和奋斗精神,对林则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林则徐一生,始终崇敬孔子孟子朱子,崇敬诸葛亮、李纲、岳飞、文天祥等先贤和民族英雄,始终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面对鸦片泛滥、国家危难之际,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主持禁毒,坚决抵抗外敌的侵略,并在长期禁毒斗争中形成“林则徐禁毒思想”。

林则徐最初看到鸦片为患,是他21岁时(1806)到厦门担任书记(文书)之时。18世纪末,厦门已有洋行8家,商船、洋船千余艘。英国输入鸦片,厦门先受其害。到达广州,他给《谕各国商人呈缴鸦片稿》,采用直接且尖锐的笔调写道:“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2)可知他在厦门工作期间,就注意到鸦片走私活动的猖獗及其对社会的危害。

在长期工作中,林则徐始终关注这害国害民的鸦片。英国鸦片获得暴利驱使国内外鸦片贩子挺而走险,鸦片严重冲击中国传统市场,毒化社会,危害越来越大。他指出:“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3)。鸦片逐步由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及京津地区,不仅民间百姓吸食,军队也染此毒。当时一位学者萧令裕,在他的著作《粤东市舶论》写道:“鸦片烟惟公班行于粤,各省类白皮,每白土一包,合三斤,直洋银二十一二圆。去窑口之沾润,规费之花销,番夷约得银十三四圆。贱时亦每包十三四圆,番夷约得银八九圆。每岁以一百万包计,番夷实得银千三百万圆不等。”林则徐深感忧虑:鸦片吸食之风,不仅对国家财政收入有极大影响,更重要的影响百姓生计、兵源素质、人民健康,助长各级官员腐败之风,必须严禁。

1833年至1838年,林则徐担任江苏按察使,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司法。他积极组织取缔烟馆的行动,对那些公然贩卖鸦片的烟馆进行严厉的打击。他派遣得力官员,带领兵马,对烟馆进行逐一搜查和取缔,同时抓捕了一大批涉案的烟贩,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林则徐还搜集和推广戒烟的药方。同时,林则徐积极上奏朝廷,其奏折条理清晰、言辞恳切。道光帝阅读了林则徐的奏折后,深受触动,于1838年12月连续八次召见林则徐。他下令加大对禁烟工作的支持力度,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禁毒的过程充满了决心、激情和行动。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即公布《谕洋商查令夷人呈缴烟土稿》、《谕各国夷人呈交烟土稿》要求鸦片贩子缴烟,并具结表示“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4)林则徐表示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5)

虎门销烟,从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到广州,3月28日迫使英国鸦片头子义律,被迫交出所有鸦片,为时18天,此为第一阶段; 1839年4月11日开始全面收缴鸦片,5月18日全部收缴结束,为时37天,此为第二阶段; 6月3日虎门销烟,6月25日销烟完毕,为时23天,此为第三阶段。虎门销烟,惊心动魄。英国鸦片头子义律,自恃有“坚船利炮”、有强横野蛮政府指使,态度十分蛮狠。手段极其野蛮、极其阴险、极其狡猾,阴招烂招,层出不穷。林则徐大义凛然,以高超政治智慧、法律意识,与这帮毒贩斗智斗勇,终于迫使大毒贩义律交出所有鸦片。虎门销烟,一共销毁鸦片达2376254斤。折合计1188127公斤。曾有人计算,如果采用现代4吨卡车,可以装载297车。(6)

林则徐在虎门将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之时,“沿海居民观者如堵”、“其远近人民来厂观看者,端午前后愈见其多,无不肃然凛畏”。(7)包括许多外国商人也在场,也感觉非常震撼。“禁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虎门销烟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同时,也使林则徐的名字威震天下。马克思曾热情地赞扬说:“中国历年禁烟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8)确实,在人类禁毒史上,这是第一次销毁如此巨大数量的鸦片。虎门海滩上,两个巨大的销烟池煮海般壮观的场面中,邪恶消亡,正气蒸腾。 “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林则徐为李纲祠题写的这副对联,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林则徐禁毒思想的源头是孔子仁义观和朱子天理观。核心思想是严禁毒品,为国为民,公平贸易;其禁毒实践要求是雷厉风行、全民动手、国际合作、除毒务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严禁鸦片贸易,维护国家主权。林则徐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利用毒品对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渗透,破坏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林则徐通过颁布法令、设立禁烟机构、加强边境管控等手段,严厉打击鸦片走私和吸食行为。他设立禁烟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禁毒工作。此外,他还加强边境管控,防止鸦片从境外流入中国境内,切断了鸦片贸易的源头。

动员民众,依靠民众林则徐坚信民众是禁毒工作的重要力量。他深知民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依靠民众,才能形成全民禁毒的强大合力。他通过发布告示、宣讲禁毒知识等方式,广泛宣传鸦片的危害和禁毒的重要性,使民众了解并认识到禁毒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戏曲表演,作为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通过生动的表演形式将禁毒思想传递给观众,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禁毒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他还鼓励民众积极举报鸦片走私和吸食行为,对举报者给予奖励,从而激发民众参与禁毒的积极性。林则徐还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积极与各地的乡绅、士人等社会力量合作,共同开展禁毒宣传和执法行动。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极大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坚持法治,亦重教育。林则徐坚持法治与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整治毒患。他在《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论》中指出:“此辈食烟之人,如鬼如蜮,如蝇如蛆,其存心至险,其贻害至深。”(9)林则徐未雨绸缪、深思熟虑,早就拟定好《禁烟六策》:一是收缴烟具;二是分级定罪与自首从宽:分别对涉及鸦片的行为定罪。自首者免罪或减轻,否则递加;三是开设鸦片馆和制造烟具的行为予以重罚,并限期自首,以截断鸦片流通的渠道;四是严格处分失察官员;五是发动基层力量查缴;六是使用“熬法”等特殊审讯手段,有烟瘾的人必然会丑态百出,然后再审问、具结。对于拒不交出的鸦片贩子,他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封锁了广州的商馆,将那些顽固不化的鸦片贩子关押起来,断食断水,逼迫他们上交鸦片。对于抓获的鸦片贩子,根据他们的罪行轻重,依法分别进行了罚款、监禁甚至处死的处罚。对于吸毒者,则大力加强教育和心理辅导,用设身处地、明白晓畅的说理方法,帮助他们戒除毒瘾。

注重外交,善谋合作。他认真研究外国的外交政策,运用外交渠道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根据国际法和外交惯例,有理有据地阐述了禁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外国政府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禁毒政策,配合中国的禁毒行动。他通过书信、照会等方式,明确表达了中国禁毒的决心和立场。同时,利用国际舆论的力量,通过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的禁毒成果和决心,争取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力主平等,公平贸易。林则徐主张与西方各国进行平等互利的贸易往来,反对利用鸦片贸易进行经济掠夺。林则徐指出,英商贩毒,极大损害中国人民利益。他致信英女王,指明英中贸易 “垂二百年”。中国对待各国,始终一视同仁,秉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正是英商良莠不齐,夹带鸦片,“但知利己,不顾害人,乃天理所不容。”(10)林则徐指出,公平贸易,是天理,贩卖鸦片,“天理所不容”。中国禁毒符合天理,天理要求禁毒,禁毒是正义的事业。林则徐同时指出,中国欢迎并善待各国商人,只要切实遵守中国法律,依然欢迎各国商人来华。

林则徐禁毒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艰苦卓绝的反毒禁毒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思想武器。林则徐的禁毒思想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和斗争意志,坚定了必胜信心,对近现代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林则徐的故乡,这些年,福建持续开展反毒禁毒斗争,各项工作务实落实,取得明显成效。仅2023年,全省组织 “清源断流”暨“飓风肃毒”会战行动,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2200多起,打掉制贩毒团伙130多个,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3200多名,抓捕、劝投涉毒在逃人员420多名,查处吸毒人员4700多人次,缴获一批毒品、制毒物品和非列管成瘾物质。全省毒情形势整体平稳可控。(11)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新文明的进程中,毒品问题依然严峻。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林则徐禁毒思想,坚持严厉打压、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禁毒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坚定决心,强化共治。毒品是人类公敌。禁毒是超越时代、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重大使命。林则徐的禁毒立场和决心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党管禁毒、社会共治,持续深化全民禁毒工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打击毒品犯罪。

重视宣教,强化治本。禁毒工作应该以预防为主,重在治本。加强口岸管理社会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毒品的供给。加大禁毒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渠道向公众普及毒品的危害和禁毒知识,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强烈的禁毒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依法制毒,强化执法。林则徐在禁毒实践中,采取了严厉的执法措施,对参与毒品犯罪的人员进行了严厉打击。这一实践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应加强执法力度,对毒品犯罪必须进行严厉打击,让毒品犯罪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应加强对毒品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尽最大努力减少毒品犯罪的发生。

综合施策,强化合力。林则徐在禁毒实践中,采取了综合施策、多管齐下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社会在禁毒工作中,也应借鉴这一做法,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宣传等多种手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禁毒氛围。

国际意识,强化合作。受国际毒潮泛滥大环境影响,新型毒品层出不穷,依托咪酯滥用明显增多,非列管成瘾物质滥用风险加剧,涉毒防控工作难度不断加大。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毒品犯罪,维护全球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林则徐禁毒思想和实践对当代社会,对应对美国所谓“贸易战”“科技战”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拓宽研究视野,从全球禁毒史视野深入探讨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要多角度、多方位解读林则徐禁毒思想,包括与国际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交流协作,共同推进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构建一个无毒的公平贸易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持续努力。

本文原载于厦门大学出版社《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禁毒研究》

 

注释:

1.〔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9月版。

2.4.5.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鸦片稿》,《林则徐全集·文录卷·公牍》,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3.9.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林则徐全集.奏折卷》,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6.邵纯:《林则徐的禁毒实践与现实斗争》见凌青 邵秦主编《从虎门销烟到当代中国禁毒》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转自向贤标:《为官当学林则徐》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1.9。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2卷第28页。

10.林则徐:《谕英国国王稿》,《林则徐全集·文录卷·公牍》,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11.东南网2024年6月3日讯(记者 陈楠)。

 

主要参考书目:

林则徐:《林则徐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来新夏:《林则徐年谱新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杨国桢:《林则徐大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

凌青.邵泰:《从虎门销烟到当代中国禁毒》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萧致治主编:《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研究备览》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官桂铨:《林则徐》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

张海鹏、马照南主编:《林则徐与近代中国》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版。

萧致治:《鸦片战争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林子东、啸马:《民族之魂林则徐》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版。  

林则徐基金会:《林则徐与民族复兴》.海峡文艺出版社。2016年7月版。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林则徐与福州》海峡书局.2023年7月版。

《纪念虎门销烟180周年学术论文集》海峡书局.2020年12月版。

汪廷奎、茅林立选注:《林则徐读本》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