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8 07:3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 挺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59.董应举与《崇相集


 

董应举是明末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晚明时期,内忧外患,内宦官当权,外边患频仍,在数十年的仕宦生活中,他心怀国事,忠君报国,忧国忧民,提出了很多应对时局的对策,力图补救危机四伏的明王朝。所著《崇相集》记载了他为官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朝政大事、时局要闻。这对研究晚明历史与稽考董应举的生平事迹、交友情况及其文学创作成就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崇相集》十九卷,(明)董应举撰。

董应举(1557-1639),字崇相,号见龙,福建闽县龙塘乡(今属连江县)人。年青时,性情爽直,与同时代的著名学者连江陈第交往情深。明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后出任广州府学教授。当时,税监李凤要霸占学宫旁空地,被董应举当面申斥。李凤的侍从过孔庙门前不下马,董应举立即扣留马匹。因此,他以不畏权贵闻名。三十一年(1603),迁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又应召入朝,任北文选司主事、考功郎中等职。旋辞职回乡,不久起用为南京大理寺丞。四十六年(1618)闰四月,日中黑子相斗。五月初一日,黑晕遮日。董应举借异常天象上书神宗,请勤内政,修武备,以弭祸变,并条陈具体措施,但未被采纳。

天启元年(1621),董应举升任太常少卿,督四夷馆(外事机构)。是时,明军在关外与努尔哈赤的金兵作战屡败。二年(1622)春,努尔哈赤又挥师南下,广宁告警,北京震动。他上疏造成当时兵败民离、疆土日削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执行国法所致。因此,力请申明法纪,对擅离职守者,一律处斩。朝廷命其专任较射演武事。他奏陈要保卫京师,应在各险要之处设防,实行屯田制。朝廷升董应举为太仆卿兼河南道御史,负责天津至山海屯田事。他感到责任重大,在上《新命陈愚疏》中,陈述屯田之“十难”与“十利”。奏上,朝廷听从其言,特命各部门予以支持。于是,在董应举主持下,安置流入关内的辽民于顺天、永平、河间、保定一带,动用公帑购买民田,广泛招募承耕的农户,给予土地、农具、牛种等,教他们浚渠筑堤,耕种稻麦,增添的住屋、仓库、场圃、运输工具等一应设备,只费银两万六千两,收到谷、麦五万五千余石。朝廷旌奖董应举的功绩,升为右副都御史,仍管屯田。天津葛沽旧有水、陆兵力两千人,董应举也下命他们屯田,以收入充当军饷,由是屯务愈见兴盛。

天启五年(1625)六月,朝廷见屯务已成,改任董应举为工部右侍郎,主持铸钱事务。董应举于荆州开局兴铸,并将两淮盐税收入作为铸钱资金,后又兼任户部侍郎,并理盐政。董应举到扬州,奏请整顿盐务,但厘正盐弊触动了一大批利益者,巡盐御史陆世科认为董应举越权,便上疏弹劾。阉宦魏忠贤传旨叱责,御史徐扬先再劾,董应举终被免职。

董应举罢官归里后,在乡建筑附城堡垒,疏浚水利,设置社仓、义田,救恤孤寡,兴办不少社会善举。他平生又爱慕名胜,开辟琯头百洞山,募款重建青芝寺,使之成为一方名胜。他曾一度寓居武夷八曲的涵翠洞,与生徒讲学其中,老而不倦。崇祯七年(1634),追复原官。十二年(1639)卒。著有《崇相集》、《学庸略》等。

《崇相集》因其刊刻时间不同而有卷数多寡之别。今存较早者,当为《崇相集》八卷《存素诗稿》二卷,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吕纯如刻本,首都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皆有藏本。《(道光)福建通志》著录:《崇相集》十一卷,明万历间刻本。《千顷堂书目》著录:《董崇相集》十六卷,未见存世,情况不详。另有:《崇相集》十七卷,明天启三年(1623)刻本;《崇相集》十八卷,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十八卷本”为较完整的刻本,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皆有藏本。又有《崇相集》十九卷,崇祯年间刻本,实则在“十八卷本”上增加一卷“杂文”,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并已影印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这是比较全的本子,今以此版本来说明。

《崇相集》十九卷,崇祯年间刻本。卷首有叶向高《序》,天启三年(1623)董可威《序》,泰昌元年(1620)吕纯如《序》。全书按照文体来编排,每卷先列一种体裁详目,而后正文。计有:疏二卷、议二卷、序二卷、寿文一卷、诗一卷、书四卷、志记一卷、志铭一卷、表启一卷、传一卷、杂文二卷、祭文一卷,共十九卷。

董应举身处于明末多事之秋,由一介书生入仕,尽职尽责,勤政为民,忠君报国。他在数十年的仕宦生活,历经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将所参与的朝政大事、时局要闻,以及为官的经历和感受,一一记录下来,晚年由门人校对并汇编成书。他的诗文与明朝廷的内忧外患紧密联系在一起。

《崇相集》中的疏、议等, 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拳拳热忱。他以忠恳之心,力求挽救时弊,处处从国家实际出发。努尔哈赤率领金兵不断地伺机向明王朝发起进攻,威胁明朝江山社稷之际。董应举多次上疏朝廷,献计献策,谈及御敌之事。他主张纵深设防,兵民结合,寓兵于民,举贤荐能,提拔有勇谋的军事人才等。如《危急效计疏》《保卫神京疏》《请较演处所疏》《乞招辽兵知会疏》《报安插辽人支给成数疏》《进辽册疏》等。他心系社稷存亡,谈论边塞防务,这类文章和诗作,在《崇相集》里也有不少。如《丙寅闻边报》《赠俞克迈治兵蓟门序》《沈将军歌》等。对内则主持屯务、铸钱事务等,主张发展经济,稳固后方,为前方战事提供支援。如《屯田协心疏》《屯饷合作疏》《屯田练兵省饷疏》《钱法疏》等。

董应举为福建沿海长治久安,平定倭乱,也屡向朝廷上书建议。如:《省城第一门户议》《筹倭管见》《福海图说》《福海寨游说》等。书中还有有关外敌侵台的记录。如追述日人村山等安侵台失败后又侵闽的经过,对郑芝龙受抚及其后平剿“海寇”事也有记述,并提及天启年间荷兰人入侵澎湖事件。

总体来看,《崇相集》中应用类文章占了多数,如寿文、志记、墓志铭、传、祭文等。除此以外,还有与师友、门人书信赠答、唱酬、商讨时政等。与叶向高、陈第、曹学佺等当时的达官贵人的唱和交往,亦可见其交友情况。诗中也有纪游、咏物、赠答、送别之作,反映了他寄情于山川,又忧愤国事、心系民生。这些都直接反映了晚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叶向高在《崇相集·序》中,给予董应举诗文的高度评价。曰:

吾读廷尉见龙公之文,其辞沉雄奥雅,备极炉锤,可谓修矣。然而在庠言庠,在曹言曹,在铨言铨,大之而国故、朝常、士风、吏弊,小之而米盐、簿书、竹头、木屑,无不备列。语语由衷,言言实际,至于阐发幽微,抽扬小善,曲折周详,千载而下,犹为动色。即家人、父子、交游、知故、尺牍、单辞,必依于道义。蔼如,洞如,肝胆若披,面目如对也。其抚景触事,发为诗歌,尤本于性情,绝无近世词人依仿剿袭之态。盖公之韵言在陶、谢之间;其议论之文似得昌黎、眉山之胜;若纪载叙事,则出入五代史,而浸淫马、迁;所最不可及者,真境、真情、真事、真语,机轴结撰,皆出胸中,不寄人篱下。古之所谓成一家言者,殆于公见之。

近人陈衍在《石遗室书录》也云:

诗无俗态,似南宋人语,文多经济家言,动关大计,窈曲而畅遂,无明人故为古奥之习。惟《传志》载人里籍,皆用别名,或书其乡镇之名,乃是明人习气。

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时,对有碍清朝统治的典籍,大肆禁毁。由于董应举诗文涉及辽事等颇多,凡是提及清军之处,多用“虏”“夷”“夷虏”“奴贼”“建酋”“胡夷”之类的蔑称,这种有文字违碍的文章非常多,所以在乾隆年间被禁毁。即使如此,《崇相集》还是不绝如缕,流传了下来。在民国十七年(1928)连江人林焕章重辑乡贤诗文集,石印出版了《崇相集》,此书至此流行渐广。1998北京出版社据明崇祯年间刻《崇相集》十九卷本,影印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中,可供学者研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