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 10:3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徐金凤

 

百岁教授陈祥耀用多种“文言”写作

徐金凤

陈祥耀.jpg

《喆盦詩集》.jpg

陈祥耀与《喆盦诗集》

 

陈祥耀,字喆盦,1922年生,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名师,目前是文学院学脉传承中健在的辈分最高的长者。

陈先生治学七十余载,既能写流畅平易的白话文,又能写一手漂亮的文言文。下面试就他用“文言”撰写的六种文体作一番简述。

一、关于旧体诗

青年时期,陈祥耀学习古典文学,古诗文写作能力提高很快。从那时迄今,他诗作不辍。所著《喆盦诗合集》《喆盦八十岁后诗》,从数量说,近千首;从诗体说,旧体诗各体皆备;从内容说,国家大事、社会民生、历史兴替、壮丽山河、师友情谊、诗坛评章等,繁花满树,丰富多彩。他的许多诗作名篇名句早已广为流传。抗日战争时期,他撰成《抗敌行》长篇诗歌,开篇曰:“卢沟桥上悲风起,举国甘心杀敌死。置之死地而后生,吁嗟抗敌从此始。”此诗先刊于《泉州日报》,后又被上海《大公报》和南京《国防月刊》转载。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陈先生欢欣庆祝:“失土重归隶国门,几人家祭慰忠魂。”(《庆祝香港回归》)“历尽沧桑四百载,终销卧榻旧鼾声。”(《庆祝澳门回归》)1983年所作《高擎赤帜起雄风》组诗中说:“数载阴霾力扫驱,中兴气象日昭苏。还应左右排干扰,莫信征途是坦途。”“西学由来重赛因,喜从求实见更新。刍尧献句原堪笑,不作神州袖手人。”抒发了献身四化建设的豪情。

2018年12月海峡书局刊行的《喆盦八十岁后诗》共收集其长短诗歌324首,内容大多为爱国爱乡、关切民生及教书育人等。

二、关于词

2018年12月,《喆盦诗馀存稿》由澳门诗社刊行。陈先生在《前言》中写道:“余生平以教学及研究相关学术问题为主业,故作诗不多,作词尤少。”即使如此,他还是时有词作出手。主要有:《水龙吟》词三首,都是咏名家的。咏李白的:“一千二百年间,骑鲸捉月归何处。散金结客,杀人仗剑,当初豪举。卅载漫游,九重谑浪,荣名何与。算平生志业。愿为辅弼,功能就,身旋去。醇酒佳人道侣。偶消磨,古来还恕。兴酣落笔,诗成笑傲,山摇河注。本是骚魂,现来醉魄,知音谁许。任纷纷猜测,云楼微意,琐言谰语。”咏杜甫的:“大星降落人间,煌煌千载称诗史。许身稷契,致君尧舜,为苍生耳。酒肉朱门,道途冻骨,呼号谁理。更乱离天宝,颠连陇蜀,看多少,伤心事。孤愤全收笔底。浩淋漓,两间元气。新松恶竹,吟边微物,都存深意。广厦悬思,长镵托命,白头犹是。可曾知此老,古今膜拜,岂徒文字。”这两阕词新旧交融,概括性强,被夏承焘先生评为“极以文为词之能事。”

《风入松》是咏苏东坡的:“往年妄论五诗宗。何事竟遗公。愧无万识拘形势,过思补,时逝匆匆。拜倒奇情瑰状,写来鬼斧神功。  善将俊逸裹豪雄,掉臂自行空。人天妙徼都参透,常嬉笑,怒骂稀逢。莫羡清吹座,应怜热血填胸。”陈先生以深厚的感情歌颂苏词,说他的“善将俊逸裹豪雄”,最能概括苏轼诗词的特色,又发前人之所未言,殊为难得。

三、关于联文

笔者曾写有《陈祥耀教授堪称闽省“联坛耆宿”》一文,刊于台湾《国文天地》2018年12月号。这里仅择要选取几类对联予以评析。

譬如巧对联语。清人曾出句征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入选对为:“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当东西。”陈先生以为用“典当”对地名,尚未尽合,改对“古兴化,今兴化,古今兴化兴古今。”江苏有兴化县,福建莆田、仙游地区,旧时称过兴化,上下联均对以地名,更为工整。

山川名胜对联。如题福州西湖开化寺:“开士(僧人)诗龛相傍(旁有宛生堂,祀福建历代著名诗人),悟同禅机佛法;化工湖水当前,观同海色潮音。”

学校用联。如《为晋江一中六十周年校庆撰联》:“晋逮群先,孟勉看活源江水;青由蓝出,滋培在化雨阳光。”这副对联中嵌“晋江青阳”四字,又引用三个典故:一、东汉班固《幽通赋》:“盍孟晋以迨群矣。”盍,何不;孟,勉力、勤勉;晋,求上进、进步;迨,达到。意思是:何不勉力求上进,以达到超群地步。二、活水、源头,用朱熹《读书》诗典。三、战国时期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题赠师友的冠头或嵌字对联。如书赠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的联文:“宗师何必专北胜,颐道今皆说南强。”饶宗颐(1917—2018),享年101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2016年3月的一天,陈先生写赠饶宗颐的这副联文,称饶宗颐与季羡林为“南饶北季”,季老先逝,故联文如此写,自然而富有深意。

寿联。国学大师钱仲联是陈祥耀就读无锡国专时的老师。1998年,陈先生作《寿钱仲联师九秩华诞》云:“著作何止等身,所发扬,上起鲍参军,下迄黄公度;诗人而兼学者,其遐寿,已逾陆务观,再超沈归愚。”“鲍参军”,指南朝诗人鲍照,钱老著有《鲍参军集注》。“黄公度”,指清末诗人黄遵宪。当年钱老已届九十,所以下联称遐寿。“已逾陆务观”,指岁数超过南宋诗人陆游,享年85岁。“再超沈归愚”,指清代诗人沈德潜,享年97岁。联文博得与会人士称赞,评为“雅切”。想不到钱老后来逝世方年登九五。

四、关于骈文

1983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刊行《六庵诗选》,序文请陈祥耀用骈文写成。六庵,黄寿祺的号,福建霞浦人,原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副校长,曾担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福建省诗词学会会长。《诗选》序文首段云:“文章学术,途辙有异:盖一贵想象丰而形相丽,一贵逻辑密而事证充。然根本又同:盖其高者必皆闻见博而性情敦,用思深而操术正。”指出文章的艺术性与学术性的异同关系,文品与人品的统一联系,概括性很强。

序文不仅写得工整多姿,富于情韵,而且能表现黄老诗作的发展历程。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以四字六字定句者,称为“四六文”,即骈文中的一种。此体形成于南朝,兴盛于唐宋。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骈四俪六”。陈祥耀教授堪称撰写“四六文”能手。

五、关于辞赋

陈先生所撰《泉州赋》,2008年刊于《走进泉州》一书。此文共分四段,从晋、隋置郡定州写起,综述其历史变迁。这里仅择录三个段落。首段云:“泉山苍苍,泉郡堂堂。景云二载,州定名彰。徙治温陵,世犹盛唐。其先则典午南渡,衣冠荟萃;其后则贞元上选,科第破荒。姜、韩来隐,九日有名山生色;王、留加官,五季而刺桐飘香。石城版筑,功成累世。希龙盘之牢,呈鲤跃之势。七门宏敞,三重壮丽。”

第二段云:“输丝绸于异域,本汉唐之大计。安史乱后,阻陆运于河西;广泉兴起,移贸迁海澨。黄巢兵燹所加,西州异其遭际。称亚欧之大港,实吾泉之所系。马哥、伊本,著书扬厉。须知‘市井十洲人’,早传天宝之佳制。故来重译者骈肩,宣众教者联袂。聚宝称街,市阛扑地。延福、开元,盛佛氏之丛林;圣墓、清真,存回家之陵寺。梯航四达,文风昌炽。太平兴国,七县建治。不独清、紫诸山,灵秀中居;而戴云大脉,巍峨西峙。五里跨江,天下首晋桥之长;万安滨海,洛川横飞虹之异。宰辅功高,宣靖总《武备》之经,子容新仪象之器;状头方美,君锡叨再名之荣,文靖留《三山》之志。至游《类说》、缙叔《世表》,共创鸿文;吉甫营新,忠宣强谏,互邀政誉。自元佑设市泊筦榷之司,而元室倚蒲家经营之利。往来众多之邦国,交易富广之物类。祈风、祭海之摩崖,既留刊其迹;《诸蕃》、《岛夷》之志略,又备载其事。”

末段云:“迨建人民共和之国,经改革开放之年。众业繁旺;高楼阗联。市区增数倍之拓,产民逾百万之编。惠安艺雕石以猛进,德化颜瓷都而益妍。安、永以荣柑取胜,晋、南以工业争先。服装继丝绸而誉擅,石化创港区而声延。首批历史名城,中枢之所颁布;多元文化展示,国际认为显然。宗教称博物之馆,方音稽中古之言。戏曲祖梨园与戈甲,木偶神手托与丝牵。遗产富兼精神与物质,游观胜拥峰壑与林泉。朝小康以同奔,望民主而进前。发展期乎持续,和谐葆兮凝坚。综古今而赋此,伫未来之续篇。”

《泉州赋》大气磅礴,风采沉奥。全文历史与现实相连接,物质与精神相依托,泉州与世界相融合,一经刊发,广受读者赞扬。朱学群在《阅读泉州》一文中说,读《泉州赋》,“已不堪其厚重凝练,以至于几度掩卷,夜不能寐。这才懂得如椽巨笔、力透纸背是何等功力”。

六、关于古“文言”散文

这种文体陈祥耀先生写得较多,如1991年由台北华正书局刊行的《中国古典诗歌丛话》(2015年再由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出版)。除“自序”外,《丛话》共分五个部分:先秦至南北朝诗话、唐诗话、宋诗话、金元明诗话、清诗话,系统论述自先秦至清代的诗歌发展,突出重大作家,次要作家从略。他对杜甫的评述倾注着感情,将杜诗与《史记》相提并论,评价极高。书中评陆游诗云:“陆游诗,痕迹消融不如陶,横放恣肆不如李,盘郁顿挫不如杜,旁伸侧出不如苏;然能合杜之雄浑、李之豪逸、苏之流畅、陶之闲适、白之明密,以至岑参、王维之高华,宛陵、江西之烹炼而为一,以自成其圆洽雄厚之诗格;既饶宋法,又富唐音,盖东坡后宋诗又一集大成之圣手。”

这是一部分析入微、博采众说,又有个人独特见解的中国古典诗史的缩影。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评曰:“见解之高,文字之妙,有非常人所及者。”台湾陈冠甫教授说:“其中之观点,如论宋诗,东坡之外,特重南渡之放翁,而非江西派所奉之山谷,是有别于常人之灼见也。”

《唐宋八大家文说》一书,也用文言写,分析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及风格特点,内容丰富,文笔简练优美。《说“史家之绝唱”》一文,在众多研究《史记》的著作中,以最简短的篇幅,表现最全面的内容,显示作者对史学、文学同样具有深入研究的功力。

陈祥耀先生以坚持不懈的治学恒心,以教书育人的师范和辉煌的学术巨著,深刻影响着后来者。2019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闽铎声声大讲堂》第一讲,诚邀他主讲《治学七十载,学道是初心》。他还曾为李少园著《闽南文化风貌探寻录》撰序云:“当前高校教授古代文学的教师,熟谙平仄格律能写旧体诗词的不多,缺少创作经验,分析前人作品,难免‘隔着一层’,有所欠缺。”笔者以为,就中国古典文学教研领域而言,这是大实话,值得后学们自省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