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10:5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江 舟

 

郁达夫请客

江 舟

 

1923年秋天,20岁的沈从文挟着铺盖,孑然一身从湖南来到北京。这位土得掉渣的湘西青年,对北京怀着一份美好的梦想:读大学、读好书、救国家。到了北京,沈从文身上只有27元钱。这27元钱,还是他从15岁开始,在湘西王陈渠珍手下当兵五年积赚下来的。为了节省开支,沈从文找到了一位远房表亲。此人在清代建立的湖南酉西会馆当管事。经他帮助,借住了半年。沈从文边温书边迎考。由于当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报考燕京大学,自然落榜。接着,又被所借住的湖南酉西会馆赶了出来,万般无奈之下,找了一间放煤的隔断间居住,他称之为“窄而霉小斋”,开始了他的边自学边写作之路。

那段时间,沈从文每天早上吃一点冷馒头、泡咸菜,就走出“窄而霉小斋”,跑去京师图书馆看书,一直到闭馆才返回住处。晚上接着阅读、写作。他前后投寄出去近百篇稿件,全数石沉大海。

1924年冬天,天寒地冻,穷困茫然,饥寒交迫之际,沈从文给素不相识、在北京大学当统计学讲师的郁达夫写了封信,诉说了自己的不幸和困境。一个冬夜,郁达夫按照信件的地址,找到了沈从文,见到一个肌黄瘦削的青年。闲聊了几句,郁达夫知道沈从文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立刻邀他到附近一家小饭馆,点了一盘白菜,一份青椒肉片,一碗汤,让他多吃点,自己也陪着吃了几口。最后,郁达夫结账,将找回零的3块多钱全塞给了沈从文,并鼓励他不要轻言放弃,要继续努力。其时,郁达夫经济也不充裕,常常“袋中无钱”。 这次请客竟花去他三分之一月薪。想想自己,比比沈从文,郁达夫对现世愤懑不平。回去后,写了一封《给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在北京的报纸上。于是乎,沈从文的名字,渐渐引起了一些报纸杂志的关注。

年底,沈从文终于在《晨报》副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辛勤笔耕开始有了收获。后来,又陆续在《现代评论》和《小说月报》等报刊发表了作品。他的散文、诗歌、小说在《晨报》副刊上出现的频率也多了起来,还与当时的《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寒冬里郁达夫的那顿饭,成了沈从文永远的感恩和回忆。多少年过去了,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拜访已是70多岁的沈从文时,说起此事,沈从文的眼睛湿润了,说:“没有郁达夫的同情和善举,我可能会客死他乡,或者放弃文学,继续从军。那情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