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15:5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建平

 

我们青春的祭献

陈建平

 

知青岁月的陈希实一家人.jpg

知青岁月的陈希实一家人

林元斌在连城山村推广菌肥。.jpg

林元斌在连城山村推广菌肥。

总有一种回忆,令人泪流满脸;半世纪前上山下乡的岁月,供奉着我们青春的祭献。

编辑知青画册《连城记忆》,那些泛黄的历史照片,隐藏在老照片背后的刻骨铭心经历,我不禁掩卷太息:穿越苦难是风流,跨过梦想是光荣!

融入

戳中泪点的是一张摄于连城县莒溪公社溪北村田头的照片:秋后留下稻头的田野上,站着孤零零一家人。颧骨分明的瘦长汉子是莆田来此插队的知青陈希实,忧郁的老妇是辗转千里前来探子的母亲。陈希实入赘农家,妻子抱着幼儿,另一个孩子则皱着眉头。远处萧瑟的山村和阴郁的天气,透着岁月的沧桑。

是呵,生活委实不易,生存就是幸运,因为那是非常的“文革”年代。知青的青春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社会有怎样的动荡,年轻学子就会有怎样的经历。老三届的部分人生,是苦难的收藏,也许也是宝贵的财富。

每逢看到这张照片传递的情感信息,就仿佛看到多难的祖国,心中便打翻了五味瓶。当年的陈希实大哥,带着渺茫希望去触摸曾经火热而又苍凉的红土地。万般无奈之下,他融进当地一户清贫农家。简朴的婚宴也需仪式感,总得酌杯酒以表祝福吧,他却拿不出酿酒的谷子。最后,还是知青朋友凑了些谷子给他酿造了喜气。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磨砺,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稀实”的山中传奇,从大悲到大喜。穷人的孩子能成才,希实之家从贫穷出发,在凄风苦雨中坚忍跋涉,终于把两子一女培养成海外博士,在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的大学任教授。如今,夫妻俩成了“国际保姆”,兴致勃勃地奔波多国携带孙子,心甘情愿地陶醉于另一种辛劳。

陈希实由衷感谢连城父老乡亲,感激知青战友,感恩他们的“容”和“量”,给了他幸福之家,成就他美好的晚年。

奔跑

厦门市环岛路上,竖立一位男子推着坐轮椅母亲跑马拉松的雕塑。这组命名“永不止步”的塑像,是林元斌从连城朋口鱼潭大队一路奔跑的见证。     

知青岁月,凄风苦雨,历经磨难。为了挣脱所谓“黑五类”子女前途无望的桎梏,林元斌坚韧地释放知识张力。恰逢山村春播烂秧,他苦心孤诣试制5406菌肥,成功后在朋口公社各大队巡回技术指导,打响“品牌”,借调城关供销社负责推广,随之调到县农资公司筹办菌肥厂。之后,相继出任连城县农资公司副经理、龙岩地区农资公司经理、省农资集团副总,又奔赴厦门特区筹建南方物流中心,成为高级经济师和福建省劳模。

研制菌肥,诠释了知识青年的意义;奋力奔跑,则是追寻生命的充实与丰满。2004和2005年,为圆运动员出身的母亲“五环梦”,追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林元斌率妻儿推着坐轮椅的九旬老母,连续参加两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凝铸成厦门特区“永不止步”的精神象征。随后,他与友人多方奔波,策划拍摄五集《项南》电视纪录片,深情讴歌改革开放先驱项南的家国情怀和开拓业绩,摘得国际微电影节优秀作品奖和中国电视艺术优秀作品奖。他马不停蹄,又撰写了《永不止步》和《马拉松为你骄傲》等书籍。

林元斌的奔跑,是驾驭命运的加速度,散发出一代老三届不屈的精神气质。

薪火

在知青影像集里,有个戴博士帽的儒雅青年引人注目,他就是四堡知青康乃美。从穷乡偏壤的“土插队”到东渡扶桑的“洋插队”,从自费创办乡村图书室到去主持创建省级多种教育考试制度;从赶写乡村有线广播稿子到起草国务院有关教育法规;从开荒造田的泥腿子到站立大学讲台和国际学术论坛的二级教授……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扛着开山锄坚忍不拔地去追梦的。

但我知道他在出工之余,嗜书如命,搜集种种书籍资料,彻夜挑灯,苦读钻研。以至于当时大队革委会个别人,曾想把他伏案读书做笔记当作整理上访黑材料、收听广播学外语当作偷听“敌台”的阶级斗争新动向。若不是下放干部和群众主持公道加以制止,很可能要酿成一场惨剧。

莆田知青从老家集体出发时的留影。.jpg

莆田知青从老家集体出发时留影。

生命,就是一把薪火,撕破暗夜照亮前程。康乃美以其读书人的独特姿态,卧薪尝胆,锲而不舍,敲开神圣的学术殿堂。他的精气神,源自五代教师世家的风范,来自于莆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传统风习。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向学基因,助他蹚出一条知识改变命运之路。他就读东京都立大学、华中师大和厦门大学,戴上了教育学博士帽。他相继担任国家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专项咨询专家、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政策咨询专家等,获得教育部、福建省、湖北省等一批科研成果奖、图书奖,被授予省部级多项个人荣誉。

“欲抒胸中丘壑,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康乃美的人生轨迹中,我分明感受到优良文化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力量。

播爱

贫困山村,有着城里没有的生活。崇山峻岭走出的知青,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知青生涯遭逢物质贫乏年代,但生活的清贫往往促使我们追寻精神补偿,探索人生真谛和生命意义。

有张特殊的“合家照”,是知青陈国英前往闽西北看望助学对象时拍的。其中,微笑着的男青年来自山区特困家庭,经她扶助念完大学考进证券公司,组建了幸福小家庭。如今,这位当年的贫困生已成长为公司的经理人。

陈国英插队宣和公社科南大队,出工得蹚过齐腰深的烂泥田,挑柴得爬过陡峭的铁板岭,领受过腰酸背痛和忍饥挨饿的生存拷问。凭借不懈努力,她先后在供销社、钢铁厂工作,又经财专和外经学院深造,成长为厦门湄洲湾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她所在的企业多年跻身厦门特区外贸百强。

贫瘠土地开出的花,有着别样的芬芳。历经知青岁月捶打,陈国英深谙底层百姓艰辛,切身理解创业之难和化贫之道。事业成功后,她为闽粤数百家企业开辟外贸通道,扶持一大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长期投身扶贫济困助学,结对帮扶了一批特困生,慈爱之心延及受助者第二代。

穿越

50年前,涵江镇一群风华正茂的“老三届”,满怀激情奔赴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连城县北团公社柯坊大队。临行前的1969年2月3日,他们在华侨新村一幢别墅前合影,作为向家乡的集体告别。从当年天真幼稚的笑容中可以看出,这群学子憧憬着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他们在柯坊的山田里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了生活的历练和生命的成熟。   

转眼50年过去,当年的姑娘、小伙如今已双鬓染霜。2019年2月3日,柯坊知青在同一个地方,以同样的排序,用同样的姿势,合影团圆。大家拍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中,有悠悠岁月,有深情永续,胜过千言万语,值得永久珍藏。

穿越寒冬是春天,蹚过磨难是风流。这是伸过半个世纪的握手,难怪他们激动地吐露心声:“我们见面时几近疯狂,拥抱时无拘无束,畅谈时忘乎所以,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往事、笑不完的趣事。柯坊汗泪,涵江歌酒,流溢着我们亲如手足的情、唇齿相依的缘、难分难舍的恋……”

每每翻阅《连城记忆》,总是让我想起一个个依然鲜活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一群寒夜中的跋涉者,他们高举青春的火把,跟随内心的声音,沿着思想的方向,奔向良善、智慧和光明,心潮也随之澎湃开来。

连城莒溪永隆桥.jpg

旧时的记忆:连城莒溪永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