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3 10:2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杜学峰

 

严凤英的庐山情

杜学峰

观看严凤英演出.jpg

观看严凤英演出

 

初到庐山

1955年5月初的一天,电影戏曲片《天仙配》的导演石挥率严凤英、王少舫等部分演职人员上庐山拍摄相关实景镜头。

严凤英一下车,猛吸了几口气,连声说道:“啊!这里空气真清新,真爽人呐!”当时,庐山有西式别墅近千栋,代表了19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四大别墅胜地”之一。她感叹道:“想不到庐山有这么宽阔平坦的街道,这么多房屋别墅,这么多长年居住的山民,俨然就是一个云中山城。” 

剧组上山的第二天上午,严凤英便和其他六位“仙女”化好妆,前往含鄱口拍摄。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南部,与五老峰、含鄱岭、汉阳峰逶迤相连。群峰的山麓,偎依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波光粼粼,渔帆点点。湖畔良田千顷,阡陌纵横,绿色盎然。鄱阳湖的前方,长江像一条洁白的绸带,轻盈舒缓地流淌。山因湖而更显阳刚雄伟,湖因山而更显娇媚柔美,名山、名湖、名江如此珠联璧合,相互增辉,中国少有。含鄱岭和汉阳峰之间的巨大山谷犹如一个巨口含着鄱阳湖,所以这一带景区叫“含鄱口”。

含鄱岭的最高处,建有望鄱亭,亭名为郭沫若所题。望鄱亭为二层四方石亭,上层由12根大红圆柱撑起亭顶,亭顶绘有精美的图案,四个雕龙画凤的檐角向着蓝天飞耸。望鄱亭是观望湖光山色的最佳处,长江、鄱阳湖、万亩良田历历在目,一览无余,尤其是春末夏初之际,云雾缥缈,景色变幻不定,恰似在九天之上的琼楼玉宇俯瞰人间美景,充满神奇迷人的魅力。这正是《天仙配》剧组要来庐山拍摄实景的原因。严凤英等剧组成员都被含鄱口的美景深深陶醉,他们渴望在庐山拍出极有艺术感染力的理想镜头。

谁知天不作美,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达不到拍摄的要求,剧组成员们便乘车去仙人洞游览。抵达仙人洞大门前,严凤英听到公路右侧的山谷里传来一阵阵时高时低的号子声。她凝神听了一会儿,向同行的张琴问道:“这是什么号子?很动听,怎么还有一点黄梅戏的味道?”张琴告诉严凤英,这是庐山石工号子,那边山谷里有一个大采石场,是石工们在唱和。

庐山石工大多来自与赣北相邻的湖北黄梅、武穴,安徽宿松等地,在九江、庐山这一带,黄梅戏特别流行,远远超过江西本土的赣剧和采茶戏,石工唱的号子都带有较浓郁的黄梅戏腔的韵味。张琴还告诉严凤英,庐山石工号子变化很多,韵味悠长,大诗人徐志摩1924年来庐山时,深为庐山石工号子所吸引和感动,多次到采石现场聆听石工号子,并且深入石工中进行采访。他认为庐山石工号子是中国的“伏尔加船夫曲”,反映出了“中华民族赤子的心声”,因此写下了风格迥异的著名诗篇——《庐山石工歌》。在庐山居住多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对庐山石工号子更加熟悉,在她的作品中还多次提及石工号子。

严凤英听了张琴的介绍,兴趣大增,说要过去看看。张琴便带着严凤英绕过两个山坡,一个大采石场出现在眼前:几十名石工正忙着将炸崩的大石头从山上抬到公路边上来,小的石头四个人抬,大的有八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抬,号子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

严凤英拉着张琴,立在山道旁,仔细观察和凝听石工们的劳作和号子声。过一会儿,严凤英便能跟着号子哼上几声。她对张琴说:“你听这石工号子唱得多好,跟石工们的步伐多么协调,这里面一定有门道。”看到石工们劳动场面,她感慨地说:“艺术大都是起源于劳动的,尤其是歌舞艺术,起初都是劳动人民在繁重的劳作中自发地创造出来的,和劳动有密切的关系。任何艺术只有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要把它搬上艺术舞台,首先就要透彻地了解艺术形式和劳动、生活的关系,才能演得逼真,为观众认可。”她对张琴说:“今天的收获可大了,比参观仙人洞还开心。”

精益求精

《天仙配》剧组上庐山的第三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宾馆旁边的竹林中传出唱黄梅戏的声音,这是严凤英在练唱。她一边不断做着各种动作,一边反反复复唱着唱段:“大哥休要泪淋淋,我有一言奉劝君。你好比杨柳遭霜打,但等春来又发青。小女子我也有伤心事,你我都是苦根生。”“我本住在蓬莱村,千里迢迢来投亲。又谁知亲朋故旧无踪影,天涯冷落叹飘零。只要大哥不嫌弃,我愿与你……配成婚!”

张琴走近严凤英问道:“严姐,《天仙配》您都演了几年了,还在全国获了大奖,早已是烂熟于心了,怎么还要这样练?”严凤英说道:“艺术哪有个止境呀!啥时琢磨啥时都会有新体会。演戏是个细活,演员的内心活动、内心情感都要通过唱腔和动作细腻地表现出来,一句一腔、一招一式,不同的人演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都要力求能最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晨练结束,庐山雨后初晴。含鄱口一带清晰度很高,且有云雾缭绕,增添神奇色彩,是拍摄的好时机。严凤英一行吃完早饭后,直奔含鄱口。

  几台摄影机架好之后,演员都进入临战状态,耐心等待最理想的情景出现。半个钟头后,汉阳峰的山背后爬上大堆大堆的浓云,翻过山巅,又像瀑布一般倾泻下来,犹如万马奔腾,汹涌澎湃,势不可当,极为壮观。云层之下的湖泊、良田,好一幅绝妙的人间天堂图啊!

石挥导演兴奋地大叫:“开机,开机!快快抢拍!”

顿时,早已浓妆淡抹的七位仙女簇拥在望鄱亭的栏杆旁,叽叽喳喳,争先指点着美妙的“人间”,随后又在宽敞的亭中,长袖飘飞,彩带旋转,尽情地载歌载舞。

这次拍摄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倾情演出

三年后的6月中旬的一个早晨,望鄱亭上又响起了优美的黄梅戏声,几名青年女子边歌边舞。其中,严凤英在演七仙女中一位仙女。

这是严凤英第二次来到庐山,她是应江西省有关部门的邀请,率安徽黄梅剧团前来庐山演出。庐山文教处和交际处特意安排黄梅剧团的主要演员和在庐山疗养的专家、劳模、伤残军人在植物园的大草坪上举行一场联欢活动。  

在植物园宽大的草坪上,先是几位演员表演了《夫妻观灯》《打猪草》《蓝桥会》等几个小戏。几位苏联专家演唱了《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等苏联著名歌曲,还跳了俄罗斯民族的舞蹈。一些疗养人员分别唱了京剧、越剧、赣剧、采茶戏,还说了相声。接着,在观众的期盼中,简装打扮的严凤英、王少舫走到草坪中央,演出《天仙配》的精彩片断。严凤英的乖巧善变、王少舫的憨厚质朴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将“七仙女”和“董永”内心的情感变化极有层次地表现出来。她那清甜柔美的嗓音令听众欣喜、兴奋。当最后两人情意绵绵地唱起“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时,全场沸腾了。在场观众也都跟着唱起了“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这时,两位外国专家和几位小朋友甚至跑进草坪,跟在严凤英、王少舫后面,边唱边学着他们的动作,扭扭捏捏,装模作样,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一曲唱完,围观的人纷纷聚拢过来,争相和两位艺术家合影留念,还有不少人请他俩在笔记本上签名。严凤英和王少舫始终面带笑容,尽量满足观众的要求。

为了与观众互动,严凤英、王少舫和剧组成员与专家、劳模以及游客们一起在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集体舞,将联欢会推向了高潮。

庐山剧院只有900多个座位,每晚还多售了200多张站票,可是剧院门口还是围满人群。安徽黄梅剧团原计划在庐山演出两场《天仙配》、三场《白毛女》,后应观众的强烈要求,又加演了三场《天仙配》,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很多没有买到票的“严迷”,久久地坐在剧院两侧的山坡上,竖着耳朵,倾听着从剧院里传来的严凤英的演唱,聊且过一把“戏瘾”。

为水电工送戏

远离庐山牯岭山城几十里的庐山水电站大坝工地上,几百名施工人员因工期紧、任务重,正在工地上忙碌,无法前来剧院观看演出。严凤英知道后,当即决定,率部分主要演员到施工工地送戏,为工人们慰问演出。

工人们听说严凤英来慰问演出,整个工地炸开了锅。一收工,工人们胡乱地扒几口饭,来不及冲洗满身的汗水脱去沾满泥土的衣服,便火急火燎地涌向工地上临时搭建的戏台前。戏台下挤满了人,两边的山坡上和几棵梧桐树上也都是观众。

看到观众如此期待的盛况,严凤英、王少舫等人不顾几天连续演出的劳累,唱了一曲又一曲。工人和观众们报以热烈掌声,有的人手掌都拍红了,有的人高声地欢呼。整个演出场地上一片歌声、器乐声、掌声、欢呼声,在山谷中久久回响。严凤英还邀请工人中的文艺积极分子上台和她一起对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台上台下互动,其乐融融,工地成了欢乐的海洋。

慰问演出结束已是10点多钟了。正在吃夜宵的严凤英,得知还有十几位看守各个仓库和在配电房值班的工人师傅没有看到她们的演出,感到十分遗憾时,连忙放下筷子,说:“我们既然来了,就要尽量满足工人师傅的心意,我们去几个人,就在仓库里给他们唱几段,也算是尽尽我们的心意。”

工地领导忙劝阻说:“天太晚了,你们也劳累了,不能再麻烦你们了。”但严凤英主意已定,坚持要去仓库慰问演出。最终,严凤英、王少舫及几位琴师来到仓库,为没有看她们演出的工人补场。严凤英、王少舫一行抖擞起精神,选唱了《夫妻观灯》《天仙配》中的精彩片断,一丝不苟地演出到后半夜才离开工地。

人民艺术家严凤英,被誉为“黄梅戏的一代宗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的迫害,于1968年4月7日悲愤地去世,年仅38岁。1978年5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平反昭雪。她的音容笑貌留在庐山,留在庐山的山山水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