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8 15: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益群

 

王见川和他的功业

黄益群

王见川.jpg

王见川像

 

古汀州府的永定,地处福建西南部、博平岭山脉西麓,人才辈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仙师乡一贫苦的农户人家迎来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儿便是以后名噪一时的王见川。

王见川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就读于本村河东山腰的“高南”私塾,年纪轻轻就成了有廪膳补贴的廪生;而立之年以县学廪生的身份参加乡试,中第19名举人;翌年,以举人身份进京参加会试,高中进士。正可一展宏图的时候,父亲去世,来不及殿试的见川,马不停蹄地赶回奔丧。

丁忧期满,雍正十三年(1735年),见川奉调充浙江乡试同考试官。乾隆元年(1736年),补殿试,以“为人孝友,笃志学问”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年),王见川奉令往六安州查水灾,解送银子往天长、盱眙、泗州赈济。他兢兢业业、体恤民生,在奏折中切中时弊,提出“以工代赈”治理江南水患的良策,既解决灾民的生活,又修筑了防洪堤坝,乾隆帝刮目相看,让他出知安徽歙县。

到了歙县,见川兴修水利、清理积案,雷厉风行,秉公执法、安抚百姓,备受赞誉。治水期间,天气炎热,他派人到田间去买西瓜,民工们品尝西瓜时,发现同一丘田出产的西瓜,却品质不一,其中一箩筐特别鲜甜。见川心生疑惑,他追根究底,结果从最甜的西瓜地下挖出了腐尸,沉积多年的冤案终于破解,这就是盛传一时的“西瓜案”。

徽州知府生日,借机敛财,各知县逢迎进贡,见川秉性刚直,不媚权贵。酒酣耳热之际,知州举起手中酒杯,得意洋洋:“诸位请看此杯多精致”,座中诸人皆大加赞赏。见川却回答:“酒杯虽美,但杯脚太小不稳”,知府听出言外之意,面露不悦之色。见川终因不愿同流合污,任职未满一年,就以“母老,去籍数千里,不能迎养”为由,告养在籍。

回到家乡以后,见川热心公益,《永定县志·儒林传》载其“孜孜以培植后进为务。修邑志,创文会,倡建合邑凤山书院,题捐谷六千余桶,以资每岁修缮膏火,并津贴考试,刊勒成书,嘉惠士林。”

乾隆十七年(1752),王见川受聘到深渡桥畔的太平文馆设帐讲学,他学养丰厚,深受太平里士绅和学子的欢迎。讲学之余,他创立“汲古文会”,会员均名流耆宿。“汲古文会”经常举行笔会,谈诗论文,切磋科举时文,大大提高了太平里文人学士的学识与水平,“汲古文会”的文化活动一直延续至清末科举废止,影响很大。

乾隆十八年(1753年)孟冬,王见川受聘为《永定县志》总纂,开局于尊经阁。因设太平文馆。为了编撰《永定县志》,他广邀太平里儒士提供资料,参与讨论,广泛搜集,县志详实、丰富。乾隆二十年(1755年)夏,县志完稿,卷帙浩繁,后人评价此志“纪事核实,叙事详明”、“信非名手不办”。

在太平文馆讲学,见川常常徘徊于深渡桥畔,深感里民客商过往不便,设想在此重架石桥。乾隆二十年(1755),他联络本里士绅,出面募资重修石桥,他的义举得到了士民热烈响应,很快募得铜钱二百余万,于次年建成了宏伟壮观的石拱阴桥——高陂桥,成了永定胜迹之一。

高陂桥位于明成化石桥约30米处,造形虽与成化石桥相仿,半圆形独拱,孔径横跨20米,拱圈由条石干砌,设计精密,全长60米,桥台护墙以块石浆砌,上盖屋顶。

王见川高兴之至,特地写序记事:“高陂之有桥也,由来旧矣。闻诸故老,昔年方盛时,累石为梁,翼以长栏,覆以雕甍……兹际盛举,莫效大夫之舆,又愧学士之带,聊发一言以导之,命毫而书,自笑鹊枝之空衔云耳”。

意犹未尽,又写一首排律表达激动之情: 经纶孚地脉,结构有神功。排雁连云际,飞虹落镜中。百川争赴壑,万石怒张弓。尽障狂澜倒,须知砥柱雄。人行银汉路,鱼跃水晶宫。醉卧垂杨绿,仙游彩幔红。留题车与马,觅句雪兼风。倘得奇书授,甘为纳履童。

高陂桥成,士绅们不吝奉献,纷纷题字。桥两边门顶的横匾上,有西坡儒士林亭的“长桥永泰”四字,构思精巧,寄托了里民的良好愿望;桥的中间还立一块募捐石碑,上刻金丰秀士苏挺秀题的募捐序文: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搭桥以渡之。炼石者何人?女娲氏也。搭桥者何人?芳名如左——之后便是捐款者的姓名和所捐银两数。王见川则亲笔在桥上题写了一副内容恰切,对仗工整,气势磅礴的对联: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此联以河的下游为视点,极赞桥之高、桥之美,构思精巧,格律严谨,联语优雅、美妙,200多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息。

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陂民众在高陂桥畔创建高陂天后宫奉祀天后圣母,邀请王见川应邀为天后宫作序:“今天下以女德而褒极崇封遍岩祀事者,莫天后若矣……行见输金辇粟,选材鸠工,庙貌将不日而成,禋祀且千秋永享矣。是为引。岁在乾隆丁丑上巳之辰。” 此序石刻镶嵌在天后宫内上厅右边的墙上,至今保存完好。

乾隆十九年(1754),一个闲暇的秋日,王见川邀几个文友同游铜鼓山,一路风光旖旎,大家心情舒畅,谈笑风生。归途中,王见川无意间发现了唐朝遗存的倒书“千年”摩崖石刻,这是前所未有的新发现,见川兴奋莫名,回到馆内,即成《游铜鼓山》记游诗一首,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

王见川与林亭交好,两人常吟诗论文,心灵相契。林亭慧敏能文,志趣高尚,但他淡泊名利,不求仕进,曾隐居灵鹫山上,在灵鹫寺设帐讲学。

王见川赞赏林亭的词作,更希望他进取思进,就劝林亭迁出灵鹫山,另建别墅,栽茶植树,养性自娱。林亭听从劝告,后果新盖屋宇,植树栽茶,自号“落落山人”。王见川心甚喜欢,又以《寄怀落落山人》为题作七律一首寄赠:

有美人兮落落窝,终年殊不耐闲何。

制茶精是陆鸿渐,种树勤于郭橐驼。

似隐似仙凭拟议,一丘一壑自婆娑。

从来待客严山律,独恕狂奴许屡过。

王见川在高陂的雅事数不胜数,他平易近人,经常为高陂民众题写楹联、匾额、像赞、寿序等,留下众多手泽。

王见川在太平文馆六年后回归故土。在仙师乡,他倡建“丽正文馆”,岁时课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他再次建议,改建县城的凤山书院,得到知县张所受的支持。凤山书院由此扩大了院舍,成为永定最大最完善的学府。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王见川去世,他的学生、广东学政郑虎文为他作《王介石传》。

时光流转,世事变更,王见川建于乾隆年间的故居“笃庆堂”至今犹在,好似一垂垂老者依然坚定地矗立在锦西村山麓。

“笃庆堂”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从大门坪登三个石阶,来到大楼门,抬眼就可望见大门正中上方高挂着长70厘米、宽30厘米的匾额,上写“钦点翰林院”五个金色大字,熠熠闪光。

笃庆堂为“三堂两落”式砖木结构建筑,结构布局前低后高,疏密相间,采光与通风良好,透亮舒适。12根大圆柱撑起来的中厅富丽堂皇,柱子下是一米多高的圆石柱础,梁柱刻着“春兰献瑞”、“双龙吐珠”、“麒麟展角”、“凤凰腾空”等许多吉祥图案,惟妙惟肖,精致细腻。

走在古老的建筑之中,人们仿佛能感悟到历史留下的无声语言,触摸那一段辉煌的过往。这或许是王见川留给后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