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16: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益群

 

寿山石雕“吴哥之美”诞生记

黄益群

2.jpg

刘爱珠率团队在柬埔寨吴哥窟实地考察

 

公元1296年,元成宗元贞二年,浙江永嘉人周达观随使团赴真腊。一年后,他把在真腊的种种见闻写成《真腊风土记》。这是一本对强盛时代吴哥王朝的忠实记录。

当吴哥王朝湮灭在茫茫的历史中,法国人雷穆萨发现了《真腊风土记》的价值,于1819年把它译成法文,引起世人的瞩目;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依凭这本书,在东南亚的密林深处,找到了神秘的吴哥古迹,荣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品读《真腊风土记》中的“城郭”篇:“州城周围可20里,有五门……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桥之两傍各有石神54枚。如石将军之状……桥之阑皆石为之,凿为蛇形,蛇皆九头,54神皆以手拔蛇……城门之上有大石佛头五,面向西方……门之两傍,凿石为象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从盛极一时到被遗弃、被吞噬,隐匿在密林中的国度有着怎样的传奇?一生钟情于中国“非遗”艺术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家刘爱珠心生向往。

2011年,年逾七旬的寿山石雕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刘爱珠一路颠簸来到柬埔寨,开始了寻美之旅:

从公元9世纪到15世纪,吴哥一直是柬埔寨的王都,持续了400多年之久的吴哥建筑群建造活动先后经历了25位高棉国王。

吴哥窟在广袤的平原上用大石头垒砌而成,总共使用了30多亿吨石头。这座手工艺术作品打造得精美无比,仅在石头上刻接痕,一点点错开,嵌入组合,严丝合缝,分毫不差。这一庞大的雕刻建筑群深深震撼了刘爱珠。

从柬埔寨返回,吴哥的一切萦绕在脑海中,刘爱珠挥之难去。摩挲着刚刚完成的“高棉的微笑”,这是用一块小小的高山石雕成的作品,与她心中的吴哥相去甚远,如何才能得偿心愿?刘爱珠突发奇想,要创作一件以吴哥为题材的大型寿山石作品,把自己的感动和体悟融入作品中,纪念心中的吴哥。

刘爱珠的想法得到位于福清市“绿星”(福州)居室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春松和“玄采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民的鼎力支持。为了更真切、更完美地再现吴哥艺术,她带领徒弟马铭生、陈光波再次踏上吴哥认真考察;梳理吴哥艺术的特色、成就;撷取其艺术价值:

她选中了“玄采堂”十几年前购置的一块重达15.48吨重的寿山峨嵋石。这样的巨无霸,该如何运输?大家绞尽脑汁,设计了为峨嵋石配置黑酸枝木全榫卯结构底座的方案。主意既定,群策群力,大型吊车、大铲车连番上阵,耗时两个月,终于把这块寿山峨嵋石安放在“绿星”厂部空旷的厂房外。

2019年盛夏,刘爱珠团队开启了“吴哥之美”的创作。首先进行相石,按照石头的形状进行设计:吴哥窟之美美在佛陀造像,敦实厚重;浮雕纹样繁复精美、人物姿态丰富多样;特有的东南亚温湿气候下成长的古树扭曲、盘结,如何把这些元素有条不紊地融进寿山峨嵋石有限的空间中,刘爱珠深思熟虑着。

开工伊始,刘爱珠发现自己低估了面临的困难,峨嵋石坚硬的石质让大家吃尽苦头。为了尽早切割出整体大坯,请来专业的石材切割工,在刘爱珠的指导下,正面切割出大型头像、大树与枝干,背面按石头的自然起伏切成了三块平面。

除了坚硬的石质,寿山石的纹理、裂纹及色彩变化多端,刘爱珠随机应变,根据石头的裂纹、色彩和纹理变化,采用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方法,把那些最美的元素糅进石头块面中,合理的布局让吴哥的美在寿山石上呈现。

炎夏酷暑,刘爱珠带着她的爱徒马铭生、陈光波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中、昼夜不停工作。他们在月光下欣赏乡野中影影绰绰的朦胧,身心的疲惫很快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对获取成功的热切渴望。秋尽冬来,福清的海风犀利,大家决定把“吴哥之美”移入室内厂房,为了搬动巨无霸,动用了20吨位的铲车才完成了搬迁。

临近2020年春节,万家喜庆之际,疫情不期而至,暂停两个多月工作后,刘爱珠坐不住了,她每日往返于福州与福清之间,继续组织团队创作。当疫情趋缓,“吴哥之美”的创作也渐入尾声,站在这块硕大的寿山峨嵋石雕前,异域风情扑面而来:那是来自“高棉的微笑”之灵感。

巨大的面孔,已然不是传统寿山石雕技法能够驾驭得了的,刘爱珠用雕塑的手法,立体地呈现。造像结构准确,造型逼真,具有凝重、博大的气魄,对线条的注重使得作品富有生命特征,充满了生命力的形态。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吴哥之美”的造像艺术让人看到其蕴含的生命力,这是一件有生命的雕塑,让人感受到由内而外的力和生生不息。为了作品更具有层次与空间感,刘爱珠特意在头像与背景建筑之间运用了寿山石雕特有的技法——云的装饰,缭绕的云层,仿佛有了天界的“仙气袅娜”。

诸神的脸在石头上、树冠后微笑,层层叠叠的石阶直通廊门,焦点透视的技法让回廊显得深邃、神秘,三三两两的小沙弥出入其间的样子带来动感,让人不由自主有了一种探寻的遐想与冲动。画面上,大地、巨树与神庙彼此交缠在一起,这是生命的力量,坚不可摧。

“吴哥之美”的背面浮雕取材吴哥第一回廊的《搅动乳海》及《猴神助战图》。搅动乳海表现的是,众多的阿修罗拖曳着一条巨蛇,合力搅拌乳海以创造生命琼浆;阿修罗双眼凸出,头部微垂,上身向后倾斜,给人强烈的拖曳感;美丽的飞天女神在水云间优雅地飞行,享用天界的琼浆。另一幅是表现印度史诗中的神猴哈努曼,他勇敢机敏,腾云驾雾,帮罗摩征服强敌。

3.jpg

吴哥的浮雕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营造出一个连续完整的故事场景。刘爱珠与她的团队承继这一手法,将浮雕与绘画联系了起来,依靠光影的错觉来体现厚重感和体积感,表现三维空间的深度。

在“吴哥之美”的底座上,刘爱珠师徒装饰性地在周围堆放十几块遗落的吴哥石块与菩提叶作为烘托。随意的散落,静寂无声,当我们蹲下身来,仔细辨认浮雕上的形象,可以看到那是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段文明的背影。

大型寿山石雕“吴哥之美”已获批为福建省2020年文艺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在“吴哥之美”创作期间专程为之题词“别有天地非人间”;“吴哥之美”完成后,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陈石为之题写铭文:

高棉吴哥窟,瑰丽壮观,列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斯窟湮没既久,直至十九世纪据我元朝使者周达观过访实录《真腊风土记》,获以挖掘重现禅慧净境且寰瀛震撼。中柬近邻友邦,民风淳善。千年丝路绵延悠长。今刘氏师徒邂觏此石,不辞艰辛成就巨制《吴哥之美》,其精其诚令人钦佩,其艺其技叹为观止。特记之。

寿山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寿山石雕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圆雕、印纽、浮雕、薄意、博古雕、镂雕、刻字等技法,成品多是手上把玩及案几上摆件等,重逾数百公斤者可谓凤毛麟角,过吨者更为罕见。“吴哥之美”取材寿山石中的峨嵋石,原石尺寸大小为长2.8米、宽1.9米、高2.9米,这样的庞然大物,刘爱珠和她的团队已经完全冲破寿山石雕传统技法的俗囿,融汇各种雕刻技法打造“吴哥之美”。

刘爱珠作为寿山石雕界院校派代表人物,从艺数十年间,她遍访名山大川、世界各大博物馆,孜孜不倦地从东、西方艺术殿堂汲取文化滋养;她的创作团队大多毕业于美术院校。融合东西方艺术,借古开今,有选择地运用古今中外的绘画技巧和审美理念,让作品更富有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刘爱珠团队在线条造型中注重“形动意生,形静意动”,在情景结合中兼收并蓄,用抑扬顿挫、线与面的表达、远近虚实的艺术手法使画面更加有趣、引人入胜。

 中国古人认为九是数字中最大的,只有最高的级别才能与之相衬;九与久谐音,意喻天长地久。作为福建省寿山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刘爱珠,特意雕刻了九张头像,意喻不言自明。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遇见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当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州召开,刘爱珠以“吴哥之美”,展示中国寿山石雕刻艺术的魅力与风采,这件融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作品必将流芳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