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16: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苏 静

 

人说三溪好风光

苏  静

三溪古桥.jpg

三溪村

溪上古桥.jpg

溪上古桥

 

三溪村,位于长乐江田镇屏山脚下,因境内有潼溪、祠堂溪、街当溪三道溪而得名,是福建首批省级五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三溪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它的开发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说,当年三溪潘姓始祖著作郎潘纲,迁居于此,耕山牧海,繁衍生息。迨至宋代,这里的经济文化已十分发达。村民依溪建房,临水而居,桥街相连,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味,从而引得宋宰相郑性之、签书枢密事高应松、监察御史潘文卿等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或游观传学,或题诗留字。尤其是理学宗师朱熹也看好这块秀水灵山,在此开馆授业,三溪由此名声大振。

三溪村因溪而兴旺,因桥而闻名。有溪必有桥,有桥必通达。全境有唐、宋、明古桥28座,现存26座,宋代的最多。其中,仅横跨祠堂溪、街当溪、南北双溪就有唐宋石桥11座,分别为唐代的大桥,五代的龙桥,宋代的首桥、平桥、小桥、当桥、下桥、桥亭桥、塘仔桥,明代的佛厝桥、祠堂桥。在众多的古桥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鼎溪枢纽之处的唐代大桥,它由16条桥梁石架成,每块条石重七吨上下,桥面长四十余米,宽二米有余,高约四米多,石板上刻有“宋宣和己巳、宋咸淳己巳秋重修”字样,是研究古代桥梁建筑的珍贵文物。桥东尽头一棵千年古榕,平伸向溪中,荫庇大半水面,令人称奇。在三溪村,不管立足哪座古桥,眼前的景色都像是一幅恬淡隽永的水彩画。桥下溪水潺潺,石桥如虹静卧,几只水鸟水中嬉戏,发出鸣啭清音。清风徐来,水波滟潋,细柳摇曳,偶尔还会见到美丽村姑溪畔捣衣,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水乡泽国意境之中,不禁记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佳句。尤其是,夏秋两季,四望田野,金灿灿一片,微风飒飒,稻谷飘香,丰收在握。此时此刻,没有人怀疑,三溪村是个渔米之乡。

三溪村还是人文厚重村庄。紫阳阁,俗称朱子祠。据说朱熹因仰慕三溪山水秀丽,人才辈出,于南宋淳熙年间来此地讲学。里人进士张一渔,为了方便朱熹讲学,特建紫阳阁。此阁倚山临溪,每当夕阳西下,彩虹垂天,明霞映水,景色奇绝,人称“屏障铺霞”,为长乐十二景之一。因了朱熹,因了重教,乡中子弟连续十二年都有人中进士。故前人有诗记载这段美事:“万山飞翠映檐阿,过壁烟岚湿薜萝,地俯沧溟分沆瀣,阁低霄汉接星河。紫阳过化留遗迹,髦士披风饮太和,不必更论仙佛事,吾儒名教乐应多。”

紫阳阁前原有一方绰楔,诗云:“但来朱子楼此迟,已是溪山第一奇。绰楔存亡何必论,登时谁不景行思。”周围有庠生潘世璧“山光潭影”“鸢飞鱼跃”等摩崖石刻。阁旁岩石边植有一丛墨竹。相传当年朱熹居此时练书法,常将余墨泼在竹上,久了竹子长得如漆如墨,谓之“朱子墨竹”。如今,修葺一新的紫阳阁内墨竹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一苒接一苒依然挺拔茁壮。连竹子都传承文化,何况人乎?

摩崖石刻,是三溪人文景观的精华浓缩。历朝历代,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无数名宦雅士前来游览,留下众多的摩崖石刻。其中最珍贵的石刻,当数宋代朱熹的三方题刻,分别为“溪山第一”“源头活水”和“鸢飞鱼跃”。“溪山第一”因年久风化而剥脱,今所存的为长乐明代兵部右侍郎陈省补书。最吸引眼球的则是位于村北柏山的仙字岩石刻。仙字岩为上下两块巨岩重叠而成。上刻“钓鳌”两字楷书,每字80厘米见方;下刻篆书体有“庆历丁亥秋,飓风起,余陟步山巅,观海波也,才翁题”。才翁即北宋初期文学家、书画家苏舜元,时任福建观察使。巨岩右方还有两首篆书体五言律诗,记述宋时当地“飓风掀涨海,淠卤灌低原”和海啸灾情,分别为宋熙宁年间福州知府廉转运使张徽和福建转运判官蒋之奇所题。宋代篆书题记碑刻至今留传极少,仙字岩石刻为研究宋代篆书风格与长乐的历史地理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故而弥足珍贵。

“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龙舟夜渡是三溪历久不衰传统民俗。每逢端午节,从村中穿过的南溪,碧水泛绿,三溪民众总要于夜间在溪中举行竞渡龙舟。其时,锣鼓喧天,人潮如涌,吆喝声、欢呼声弥漫南溪两岸,热闹非凡。

时至今天,三溪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现代社会。那狭长石板路的消失,溪畔兀立的新式楼房以及汽车摩托的轰鸣声,都说明乡村在告别千年夕照中另一种文明的崛起。这不单指几处残留的铁匠铺里飞溅的火花、木工作坊里飘落的木屑,也不仅是那临溪的一排排农屋,微雨中飘散着的缕缕轻烟。当然,三溪在人们的眼里,仍不失为一个原生态韵味比较浓厚的村落。“一库碧水,两岸青山,三溪鱼跃,四季果香”,真实地展示着三溪山与水的真情相拥、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糅合。可以从心底说一句“人说三溪好风光”。

划龙船.jpg

划龙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