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9 22:2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石化鹏



崇武古城的战争往事

 

石化鹏

 

 

战火燃起的烟尘早已随风飘散,天空一片洁净,但城墙上仍留存昔日硝烟熏黑的印迹;交战中的厮杀声、呐喊声、助威声以及得胜的锣鼓声都已远去,只有耳边的风声和城墙脚下的海浪声依旧如当年那般喧哗作响。600多年了,多少往事不再,多少英雄故去,只剩这坚固的石头城墙雄峙耸立。

这个春天的午后,我顺着跑马道走过崇武古城墙。城墙顺地势蜿蜒起伏,绵延2.5公里,合围成一个状如莲花的城堡,刚性的崇武古城便有了另一个柔美的称谓:莲城。一城之墙隔开成两个世界,城内是俗世生活的图景,连片的民居,石头房子,不高,式样朴素,或青色或灰色,排列错落有致;城外是苍茫如幕的大海,海上船帆点点,没有尽头——亦是当年的海战战场。停下来,站在城垛口眺望,眼前的一切虽然安宁美好,但我无法停止遐想,这座因战事而诞生的古城终将无法抹去战争与它的纠葛:忠勇、抵抗、崩毁、重建、保家与报国、胜利与失败……这些词语以及词语背后的故事总是在历史往复中与崇武如影随形。

崇武之名得自崇尚武备之意。不夸张地说,崇武古城是一座昔日的战争之城。从周德兴海防筑城开始,到戚继光平倭、清郑争战、郑成功复台、施琅完瓯,到抗日战争、台海战争、崇武海战,许多次的大小战争均与这座重要的海疆古城息息相关,战争几乎构成了崇武古城绵延变迁的另一条时间线索。

崇武历史上大小战事不断,见之文献记载的重要战事就有20多次——明代9次、清代5次、民国3次、新中国4次。一座小城,寇匪不绝,战事频仍,可谓:弹风血雨穿街巷,国恨乡愁记昔年(蔡永哲《追忆崇武惨案感赋》)。有战争,就有改变战争走向和影响战争结局的英雄。有名的和无名的,个体的和群体的,被记住的和被遗忘的,大的和小的,此时的和彼时的……构成了英雄丰富而宽阔的范畴。所城600多年,我们无从知晓,究竟有多少忠勇的英雄变成了精神的石头垒筑在这城墙之上,让崇武城越发坚固和光耀。

不过,历史总是有选择地在书页上记下一些英雄和他们的故事,无论这种选择是出于偶然还是必然,它都为我们走进一座城的历史深处提供了一条便捷通道。那我们就顺着这条人物线索走进崇武古城,去重温这座古城或悲情或骄傲的战争往事。

第一位要提到的人物是周德兴。周德兴是崇武古城的“设计师”和建造者,在此之前崇武只是一个七户人家的小渔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当年,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崇武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城。在五个所城中,崇武所城规模最大,城墙周长737丈(约2567米),城基宽1丈3尺(约4.3米),高连女墙2丈1尺(约7米),几乎接近卫城。周德兴建造这么大的一座防御所城的原因,是这里地理位置重要。隔着大海,崇武所城与永宁卫城(今石狮市永宁镇)互为犄角,控守在泉州湾的入口。泉州港是当时东方第一大港,明代海禁,在这里当然要重点防御。建起高大坚固、可攻可守的城墙之外,城内还建起馆驿、军营、演武厅、军房等配套设施,供所城军民使用,同时还兴建规制较高的城隍庙以及供官员祭拜的东岳庙。这些都表明,当年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进行防务设施建设时,是把崇武所城作为永久性重点工程看待的。建城之后,来自全国6个省85个姓氏的近3000将士和家属迁居崇武,崇武所城便热闹起来。

在迷宫一样的古城内行走,你偶尔会与“钱侯巷”“靖江侯牌坊”“千户府第”“德高楼”等街巷和古建筑物相遇,其实它们多与抗倭英雄钱氏家族有关。所以第二位要提到的人物是千户钱储和百户王铁。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倭寇从海上进攻崇武城,钱储身先士卒,率军民奋力抵抗,战斗7昼夜,城中粮尽。倭寇攻城更猛,钱储以自己的俸金购粮发给民众,军民士气大增,双方相持10多天,倭寇死伤多,只好退去。次年倭寇两次攻城,均被击退。惨烈的战事发生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连续两年被击退的倭寇并没有死心,四月初一早四更时,倭寇趁烟雨迷蒙、守阵军士躲宿窝铺时,偷袭入城,分布于街巷,黎明时分开始战斗。当时退休在家的钱储梦中惊醒,即率阖族子弟抗战,因体力不支牺牲,钱储父子兄弟满门10余人死难。百户王铁在南门袒臂大呼,率军击斗,手臂被贼砍为两断,壮烈殉城。英雄钱储被封为靖江侯,这也是靖江村村名的来历。钱储和王铁被敬奉在无祀宫,成为崇武人膜拜的英雄。

接下来要提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名将戚继光是中国东南沿海抗倭的“救火队长”,哪里倭寇猖獗,他就被派到哪里。当福建沿海倭寇猖獗时,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便来了。《明神宗实录》评价他为:“血战歼倭,勋垂闽浙。”戚继光在崇武所城有两大功勋:一是建立起一整套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从战术和战略上完善了崇武的攻防能力。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带兵驻扎于崇武,在城中仓兜山顶,建“中军台”,可遥望四方海域,以为警戒。在距崇武所城外3里多的大岞,建有驻兵的“垾寨”,与崇武所城互为声援。海上,戚继光明确划分沿海各卫、所防守的“汛地”,确定海上分兵驻守与往来巡逻者的责任。陆上,他征调壮丁,成立“征操军”和“城操军”,并设立专职出城埋伏的暗哨“陆路军”夜出巡防。二是每次都打胜仗,基本消除了泉州倭患。戚继光入闽不久的春耕季节,一天清晨城郊农民刚下地,倭寇突然登陆劫掠。戚家军立即出击,全歼了来犯的倭贼。明隆庆三年(1569年)四月,一股倭寇入侵大岞,戚继光和都指挥欧阳枢率戚家军及崇武所城戍兵,水陆并进把倭寇包围,全部歼灭。自此东南沿海倭犯得到平息。

如今,在城墙下的海边,立有一尊高大威勇的戚继光石像,戚将军一身戎装,左手握长剑,右手捻须,目光炯炯地远眺着台湾海峡。

然后是郑成功和施琅。清兵入关清廷建立后,郑成功举兵反清。双方都视崇武为必争之地,近40年间,明郑政权一直派兵控制崇武,清军也把夺取崇武作为“关系闽省安危”的大事。清郑在崇武的拉锯战,也十分惨烈,单在崇武海面的大海战就有两次。一次是清顺治九年(1652年)清军200多艘战船与郑成功军队100多艘战船在崇武海面展开激战。郑军取得大胜,清军弃船撤离崇武。郑成功派兵镇守崇武。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第二次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琅率清军水师攻克郑军——此时郑成功已殁,其子郑经统领——占据的崇武。几天恶战,郑军战船损失26艘,官兵伤亡6000多人,只得南撤,最后一退再退,终退缩至台湾。3年之后,施琅率大军从郑军手中收归台湾于中华版图,圆瓯之美至今令人回味。

最后要提到的是英雄群像:人民海军。新中国成立后,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军时有来冒犯我国领海,人民海军在一场被称为“崇武海战”的战事中写下了英勇篇章。1965年11月13日晚,国民党海军南区巡逻支队大型猎潜舰“永泰”号(排水量640吨,全载903吨)率美制护航炮舰“永昌”号(排水量650吨,全载945吨)窜入崇武以东渔场。人民海军观察站雷达发现后,海军福建基地舰艇部队奉命给予打击。作战区选在乌丘岛正南8海里附近,以6艘护卫艇和5艘远航鱼雷艇组成突击编队,编队于23时14分由东月屿出发,在距离10.5海里发现目标,23时33分双方开始激战,23时36分鱼雷艇出击。“永昌”号尾部中弹沉没,“永泰”号被击伤后逃跑。此次海战历时1小时33分,于14日凌晨基本结束。人民海军舰艇采取近战,以小胜大,击沉国民党军舰“永昌”号,击伤“永泰”号,俘敌9人。人民海军指战员牺牲2人,伤17人,舰艇轻伤2艘。588舰艇被国防部授为“海上猛虎艇”。

一座崇武城,半部英雄史。这部英雄史书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翻阅。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