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15: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孙 颖

 

我国水利工程界杰出人物——严恺

孙  颖

严恺.jpg

严恺

严恺观察黄河水情.jpg

严恺观察黄河水情

严恺(1912-2006年),福建闽侯人,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家、教育家、两院院士。他致力于研究天津新港的泥沙回淤问题,长江口的整治问题,珠江三角洲综合治理问题,还是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的技术指导。由他建校的华东水利学院(海河大学前身)是一所专门培育水利人才的学校。这所学校为我国水利事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

求学历程

严恺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严文炳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先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京师同文馆的教师,同宗伯父是近代思想启蒙家、翻译家严复。严恺受他们的影响颇深。1929年,他考入了唐山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前身),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得到了工学学士学位。1935年,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组织了一次公开选拔优秀土木工程领域人才赴荷兰公费学习的考试,严恺经过考试,进入荷兰德夫特科技大学深造,为以后走上水利报效祖国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水利成就

严恺,首先在解决天津新港的回淤问题上崭露头角。

天津新港原名塘沽新港,是日本在侵华期间为了掠夺物资财富而建的。由于当时中日处于交战状态,加上技术方面的落后,工程未经过细致推敲与论证即实施,导致港口泥沙淤积。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新港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重要港口,但泥沙淤积仍十分严重。

1951年,严恺受命担任塘沽新港建港委员会委员,负责解决泥沙淤积这一制约港口运力主要问题。经过一年的治理,清淤工作虽基本完成,但泥沙回淤未得到彻底解决。1957年,严恺等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的水利专家再次接受国家的委任,对回淤问题深入进行研究。凭借扎实的功底与经验,很快提出“理论指导、科学实验、现场勘测三结合”的指导原则,并进行大量的实地测验,找到了治理关键技术步骤,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国家做出贡献。

严恺成了我国水利界领军人物后,并没有停下科学探索步伐。我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海岸线漫长且曲折。做好海岸带的调查,不仅对水土保持大有裨益,对沿海省市的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他全心全意投入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的综合调查,从1980年起,带领近两万技术人员,历时八年,编写出全国综合调查报告一套,并且修订了我国海岸线的长度。由他主编的《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199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严恺还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综合治理作出了自己贡献。

致力教育

我国是水利大国,从北到南分布着七大水系,每一水系的综合治理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我国各大院校中仅有个别设立水利学这一学科,培育出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1952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第一副部长刘宠光提出“建立水利学校”后,力邀严恺协助筹备建校事宜。新建的学校定名“华东水利学院”,校址选在南京市清凉山,是由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原有的水利专业同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利工程专修科整合而成的,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担任院长,严恺担任副院长。建校重担实际上落在严恺肩上。

为了使“华东水利学院”尽快招生,首先要解决校舍问题。严恺专门请来同济大学设计师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又请南京农学院对校园绿化美化进行规划设计。校舍问题解决后,他开始招揽师资。为此,亲赴沪杭地区四处拜请名师。在他恳邀与努力下,徐芝纶、黄文熙、郑肇经等名教授加盟“华东水利学院”。开学时,严恺提出“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成了师生座右铭。教学成果告诉世人:华东水利学院为我国的各项水利事业的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使我国的水利工程专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人们记住了我国的水利事业伟大成就同时,也记住了严恺这位我国杰出的水利专家。

 

南京水利科学院内严恺铜像.jpg

南京水利科学院内严恺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