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 11: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启宇

 

爱国兴教   奉献一生

黄启宇

黄泰楠.jpg

黄泰楠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黄泰楠出生于惠安县东园镇。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勤奋好学。1922年考取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后长期在厦门、惠安等地中学任教,受到普遍好评。

1939年秋,黄泰楠离别故乡,应邀南渡菲律宾,先是任怡朗华商中学校长秘书、综理校政,兼执教鞭,主讲西洋史,后继任校长。十几年时间,成绩显著,为侨界所敬重。然而闲时怀旧,常彻夜难眠,遂燃起一支烟以应对。望着手指上缠绕的烟雾,心底里涌上的则是一种浓烈的乡愁。

在菲律宾的那些日子里,黄泰楠不仅过得忧伤沉郁,而且备受日本鬼子的迫害。他曾目睹一起逃难的同胞被日军刺死,自己也险些遭难。为此,他愤然写了一些抗日爱国诗篇,发表于国内外刊物,影响颇大。

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黄泰楠回国探亲,看到整个惠南地区竟然没有一所中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便发动旅菲华侨捐资,并得到热烈响应。当年晚些时候,惠南中学(时称惠南初级中学),就在东园镇办起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翻开新篇章。久藏黄泰楠心里的乡愁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喷发起来了,他决意回国参加建设。其时,新加坡侨领李光前先生闻讯,曾多次请著名侨商黄永祺先生向黄泰楠表示,决定以优厚待遇并许携带家眷迁居新加坡等条件,诚聘他到新加坡华侨中学担任校长。这是一份美差,许多人求之不得,黄泰楠却婉言辞谢。理由很简单,他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为那里的人民服务。

1954年,满怀爱国热忱的黄泰楠,冲破菲律宾政府的阻挠,秘密经香港回国,直接上北京参加全国首届侨务工作扩大会议。虽然当时的他,有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可浓浓的乡愁和改变家乡教育环境的决心,让他选择回到家乡,回到1947年他创办的惠南中学任教。

1955年,惠安县人民政府委任黄泰楠为惠南中学校长。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发动侨胞侨眷捐资扩建校舍,黄永祺先生受到他不贪图个人利益、回国从教、爱国爱乡的精神所感动,独资捐建了大礼堂“永祺堂”。菲、港等地华侨也纷纷集资扩建教室、电厂及其供电、图书设备和深挖水井等。学校开始增设高中部,并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虽是校长,黄泰楠却仍像以往那样,亲任教学,陪伴学生早读、夜读到深夜。他借鉴海内外名校的办学经验管理学校,弘扬“淳朴、勤奋”校训,经常跟学生讲述自己当年在海外饱受列强欺辱的经历,激发学生(其中不少是侨胞子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进取精神。他还和师生一起在食堂蒸饭,吃同样的菜,潜移默化了广大师生,校园里学生刻苦学习,教师专心教学蔚然成风,数十年来,从惠南中学毕业出来的学生,广受高一级学校的赞赏和欢迎,享誉海内外。

惠南中学位于半山腰,风大水冷,黄泰楠坚持常年住校,备受风寒,以致夜间咳嗽不止,身体羸弱。上级领导部门获悉情况后,出于关心,1960年决定让他在职休养,回家办公。他却为此心中不安,每年都上书申请退休或要求扣发工资。1965年政府批准他退休,过安静而平淡的生活。后来,因罹患骨髓炎,导致长期卧床,痛不堪言。有一次,他的儿子看到父亲痛苦的样子,忍不住对他说:“爸,当年你不该回来!”黄泰楠听后,睁大眼睛回应道:“你说错了吧?!”看到父亲坚毅的目光,儿子无言以对,知道自己不该那样说。

肿痛伤口愈合后,因常年卧床导致脚弯曲无法伸直,但黄泰楠乐观面对病魔,每天坚持在床上锻炼,后终因体力不支,于1977年1月4日与世长辞。惠安县统战部、县政协为他在家乡东园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黄泰楠的一生,勤奋努力,不畏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个人享受,浓浓的乡愁化为深深的爱国爱乡之情,痴心教育事业。他的这种精神影响着惠南中学代代学子。学校形成俭朴、勤奋、勇于打拼、吃苦耐劳的良好学风和传统。学校创办70多年来,培养了四万多名毕业生,他们的学业、品德备受海内外的赞赏和欢迎。人才涵盖各行各业,有将军、省市级领导、高校各学科的教授、高(总)工程师、画家、海内外工商业家等。与此同时,他的爱国爱乡、科教兴国的执着信念也同样影响着后代子孙。他经常告诫晚辈:“工作(学习)永不自满,生活上善自知足!”子孙辈中,有40多人从事科学教育事业,1992年曾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育世家,1999年列为全省教育世家之榜首。

黄泰楠虽然离开这个世界已经40余年,但爱国兴教的精神仍在。他的子孙也纷纷表示,要遵照老人家的教导,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