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3 15: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 纪

 

为中国培养乡村医生的外国人

杨   纪 

指导乡村医生.jpg

指导乡村医生

义诊.jpg

义诊

 

迪亚拉,1984年从马里来到中国学习中医,而后扎根中国,成为世界首位外籍中医博士后。多年来,他我国培养出近6000名乡村医生,被誉为“黑求恩”。

苦学十载中医

1964年,迪亚拉出生在马里一个医学世家,爷爷曾是当地的草医,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20岁那年,迪亚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马里医学院全科专业。有一天,他与一位同学一道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留学,进入北京医科大学学习西医。

他立志学中医是很偶然的。有一次,迪亚拉在学校操场上踢球,一名球友受伤倒地。白发苍苍的校医拿出一排细小的银针扎进他的脚,半小时后球友伤情基本痊愈。迪亚拉知道这是中国的针灸疗法产生的医疗效果。从此,他弃“西”从“中”,一头钻进中医世界。

学习中医需要阅读大量中国古代医学典籍,这些典籍大多是文言文,对于迪亚拉来说,无疑是一道难关。同班有8名外国留学生,中途畏难退学6人,只有他与另一位留学生坚定地留下来继续学习。每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向老师请教。最后,他终于攻克了语言文字难关,先后拿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又经过3年苦读,获得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学位。2013年1月,他进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首位外籍中医博士后。

接诊.jpg

接诊

致力培养乡村医生

本科毕业后,迪亚拉曾在一家医院工作。1998年,中国发生洪灾,迪亚拉赶往灾区参与救治伤员。其间,老家传来噩耗,母亲去世,他没能抽身回去而感到十分遗憾。在广州求学时,他与班上的一个中国西南片区负责人比利时同学组建一个团队,开始从事医疗公益事业。1999年,迪亚拉带着家人来到昆明。他了解到,云南偏远地区缺医少药,便决定培养一批乡村医生。当申请到足够的经费后,他就开始培训工作。有些学员来自少数民族,汉语水平低,为了让他们听懂课程,迪亚拉请人当翻译,帮他们补习专业课。经过几个月的强化培训,这批学员初步掌握了医疗技术。培训结束,迪亚拉赠给每个学员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表、白大褂、医书、药品等医疗用品,让他们回乡给当地老百姓看病。坚持十多年努力,迪亚拉培养了近6000名乡村医生。2013年12月,他获得了“CCTV年度慈善人物”称号。

除了培养乡村医生,迪亚拉还帮助麻风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宣传普及艾滋病知识等。迪亚拉听说有个小山村,父母将一个患了艾滋病的小伙子锁在屋子里,从小洞供给食物,不让他接触人,生怕传染。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迪亚拉将这名艾滋病患者的故事编成一部长达20分钟的小品,配上艾滋病机理,以及应该如何对待、关爱艾滋病感染者等常识,进行宣传。当患者父母与村民们了解艾滋病来龙去脉后,终于不再将这个小伙子当成“危险分子”而把他“解放”出来了。山区有麻风病患者,迪亚拉积极给予治疗与正确对待,还让自己的孩子与麻风病康复者近距离接触,以解除村民们思想顾虑。他还联系到一些企业和爱心人士,资助麻风病患者康复,为他们的子女解决工作问题。

培训.jpg

接诊

为了克服乡村看病缺医少药状况,迪亚拉向当地政府申请经费,兴建村卫生院。建院资金不足,迪亚拉便自己出材料钱,并动员老百姓参与运输建材,节省建院开支。经过努力,多所乡村卫生院出现在偏远山区,有力地改善当地医疗条件。

今年,迪亚拉55岁了。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区,他平均每天给100多个病人坐诊、治疗。此外,还要兼顾培训教学,几乎整天忙碌不停。2018年8月,他抵达震灾中心玉树,连续几天高强度工作,加上高原反应,使他氧饱和度降到了61%(正常人在98%以上),最后被人抬着离开了玉树。他的忘我工作精神,感动了不少当地群众。

传播中医药文化

大爱无疆。白求恩大夫是国人熟悉的国际主义者。迪亚拉像当年白大夫一样,把整个心身献给我国卫生公益事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他是一位黑人中医,被誉为“黑求恩”。从医过程,他收获了爱情,与一位在成都读博士期间认识的中国姑娘杨梅结婚。对中国的爱情,迪亚拉很开心,说:“开始,杨梅父母反对自己女儿嫁给我这个黑人医生,后来我锲而不舍地上门去拜访,并帮我岳母免费看病,他们最终被打动了。”“我融入四川文化,并已经适应了。”迪亚拉已有一对儿女,儿子今年高中毕业,女儿也上了小学四年级。一家人疼爱有加。迪亚拉现在每个月有一半时间要回到成都工作,但无论再忙,每周都会去昆明跟家人共度周末。对于他来说,除了工作以外的时间都应该留给家人。他毫无后悔地说:“中医非常独特,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也最符合自己的工作理念。”“爱病人如同爱自己。一切以治好病人为宗旨,这是我做人的原则。”

三十年如一日,从事公益事业。“希望把中医药文化传播到世界每一个地方,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迪亚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