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18:0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刘小龙



海峡神缘话东山

 

刘小龙

 

 

 

东山岛的寺庙是海峡西岸一道神奇的风景线。全岛大小百余座寺宇宫庙灿若群星,遍布于东南海交汇、闽粤地交界点上这个仅有248.34平方公里的海岛。它们坐落于台湾海峡的历史波涛之上,独放一方异彩神光——

东山岛的铜陵关帝庙名闻遐迩,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朝命莅闽海设置卫所时所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并列中国四大关帝庙,是台湾数百座关庙的香缘祖庭,香火远播海外。因此,东山被称为“关帝文化从中原走向台湾和世界的码头”。自清初以来,东山百姓共奉关帝为祖,家家户户设坛崇祀至今,这在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史上实属罕见。东山岛的九仙岩,是明代铜山水寨水师威镇海峡、游戍和守卫台澎的驻地,水寨官兵在山上建有石室仙宫;亦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操练水师收复台湾的指挥署,其40余名部将在此捐修了观音堂。明后期以后的九仙山(即九仙岩)与其相邻的威峰山(大伯公山)分别被尊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俨然是南国嵩山二室山林。至明末清初,南少林高僧道宗鼎建长林寺于“少室”之上,镌“复兴天族”额匾于寺门,被视为南少林与天地会抗清复明的海上“圣地”。铜陵天后宫,亦是明初江夏侯周德兴所建为庇护铜山水寨官兵的妈祖宫、郑成功水师拜祭海神之所,也是清代施琅率师出征台湾誓师祭旗之处。东明寺,建于我国四大名屿之一的东门屿,殿堂楼阁筑满佛澳山林,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题赠寺名,意蕴此寺为“东海明珠”,被当代禅林誉为“海东佛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及今日四海名流,都曾在东山岛的寺庙留下题赞咏颂,匾联碑碣熠熠生辉。

此外,东山民间的一些宫祠,如演武亭万福公、翠云宫等,安葬并供祀着明代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东山军民和清代戍卫台澎的东山班兵的遗骨和亡灵,蕴含着许多悲烈动人的故事。从万福公的金斗瓮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万年以前远古人类和哺乳动物骨头化石,证明在远古时期,就有“东山人”活动于台湾海峡的“东山陆桥”上,大陆远古文化经由“东山陆桥”传入台湾……

古时的东山虽是海中孤岛,却是宋末少帝避元南奔的驻跸之所。相传少帝曾筑“东京”于此,海陷而崩,仅留一座行宫,后人立为苏峰寺;随少帝南奔的左丞相陈宜中父子,带来七圣夫人的香火,立庙于大帽山下。宋时即有驻岛铺兵供奉关公,岛上还建有西山岩、南正院、东岭大庙等寺庙。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铜山建城之后,官军携眷进驻,岛上人口骤增,百业兴起,文风大盛,于是佛、道、儒三教齐兴。佛有苦菜寺、宝智寺、古来院(古来寺)、恩波寺等寺宇;道有关王祠(关帝庙)、龙吟宫(天后宫)、北极殿(玄天上帝庙)、真君宫(保生大帝庙)等宫庙;儒有大成殿(孔子庙)、文公祠(朱熹庙)、魁星楼(魁星帝君、文昌帝君)等殿堂。佛刹仙宫并列,文祠武庙相挨。

明一代的东山,“天开文运”,巡海道蔡潮被誉为“漳郡第一文峰”,人称“海滨邹鲁”、“东南之秀”。地灵人杰,七里之内,出三军门授封六尚书(黄道周,武英殿大学士,授礼部、吏部、兵部尚书;陈瑸,七省军务,授都御史;陈士奇,四川巡抚,封兵部尚书;林日瑞,甘肃巡抚,赠兵部尚书等),满城“簪缨相望”,将相名士常临。因此,东山岛的寺庙,其建筑多具王宫气派,礼乐规仪整肃,深蕴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兼具闽南地方建筑艺术特色。东山的十大古庙,或石鼓横皇档,石狮守牌楼,龙蟠于殿,凤翔在堂,或雕梁画栋,斗拱叠升,双飞重檐,连披殿宇,玉镂石雕、金木雕刻、彩瓷剪贴、鎏金彩绘等装饰布遍殿廊,封匾名联镌满梁柱,新碑旧铭嵌于庙墙。尽管历尽沧桑,劫难重重,荣衰兴废更迭,于今盛世重兴,更显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每一座寺庙都如一扇雕镂精巧的窗口,可窥千百年历史的云翻浪涌,可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灭光辉。

 

 

东山岛与台湾一水相隔,一苇可渡,距澎湖仅有98海里,距高雄143海里,是大陆沿海距离澎湖最近的地方,乃历史上大陆与台澎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也是历代移民台湾最多的沿海岛县,现全台湾有东山籍同胞及后裔20余万人。由于东山与台湾的特殊地理关系与深远的历史渊源,东山岛众多寺庙的香火早在数百年前即传播于台澎,构成东山与台湾密不可分的神缘关系。

据传,明嘉靖年间,出戍澎湖的东山水寨官兵巳将铜陵关帝庙和铜陵妈祖宫(即天后宫,原称龙吟宫)的香火带入澎湖立庙奉祀,故澎湖主岛原称妈宫;明代东山水寨及陆营曾属泉州都司管辖,故后人视澎湖妈祖宫为泉人所建。至今澎湖岛上犹存一座与祖籍地东山同名的铜陵关帝庙,其原奉主神是为妈祖。万历年间(1573~1619年),泉州一商船停泊于铜山港,陈姓船主到关帝庙分香至船中奉祀,后到台湾凤山(高雄)定居,鸠工兴建文衡殿,开台湾南部关帝信仰之始。

郑成功率师横海收复台湾时,随征的将士及东山子弟又带去铜陵关帝庙和净山院的神灵佑军助战,把关帝和开漳圣王陈元光女儿陈怀玉(柔懿夫人)的香火播入台湾,至今台湾的开台尊王(郑成功)庙存有“老二帝”,众多妈祖庙供有“玉二妈”。

清康熙三年(1664年),南明皇室宁靖王朱术桂从东山撤入台湾,又将铜陵关帝庙、铜陵天后宫和铜陵真君宫的香火带入台南,并在靖王府中仿东山祖庭样式建庙奉祀。不久,郑经奉香火建台南大关帝庙,后称祀典武庙。随郑经入台的东山军民,亦在台北的艋舺、淡水等地建庙供祀明武英殿大学士、爱国抗清英雄、东山乡贤黄道周,入清后此庙改称助顺将军庙。同时,九仙岩观音亭(恩波寺)南少林和尚戒珍随郑经入台后,于澎湖西海滨建造了妈宫观音亭。原郑成功部将林陞奉郑经之命巡视东山,又把东山北极殿的神像奉入台南建祀。故此,现台南大关帝庙、大妈祖庙、大上帝公庙三大宫庙均从东山分灵续香所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台湾设立府治,并从福建沿海各镇、协调拨班兵戍守台澎。铜山营戍台班兵又把关帝和妈祖的香火再次带入澎湖,先建铜山伙馆设坛奉祀。时清政府在东山设立水师镇,台湾协副将张国(官至浙江定海总兵)奉命入台赴任之前,又从铜陵关帝庙分请香火入台中建锡寿堂,即今圣寿宫。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东山人游崇功出任台湾守备,特从铜陵关帝庙分灵一尊关帝神像,奉迎到诸罗县东北隅修庙奉祀,是今嘉义关帝庙。

嘉庆年间,平和人林枫进京诉讼搭船经铜山,闻关帝威灵显赫,进庙恳求庇佑,进京后果然胜诉。归途特从铜陵关帝庙分灵回乡,并塑关帝金身供祀。后这尊关帝随林姓后人渡海入台,于噶玛兰五峰山下临海处建庙奉祀;同治六年(1867年)再奏请勅建,是为宜兰礁溪协天庙……

台湾的一些寺庙系东山人横跨海峡入台所建。1933年,东山康美村林进金叔侄三人应澎湖和台湾宫庙住持的邀请,按东山关帝庙的样式修建了澎湖、赤嵌、小卷、台北等关帝庙。台湾日据时期,东山人又入澎湖修复东甲北极殿,并奉请东山玄天上帝金身神像入澎再布香火。

台湾的民间信仰习俗大多与东山相同,在各个神诞日为神灵祝嘏,搭戏台唱戏,尤其是关帝的庙祀礼仪均按东山古例进行。

现台湾北部关帝庙宇以宜兰的礁溪协天庙为主庙,南部以高雄的文衡殿为主庙,形成“北协南文”领衔,以台南祀典武庙为中心,全岛关帝宫庙群星灿烂的壮观局面。据最新统计,台湾现有大小关帝宫庙1000余座,其中从东山分灵过海的子孙庙达三分之二以上。其余如妈祖、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开漳圣王、玉二妈、七圣夫人、太史公等从东山分灵的寺庙香火也繁衍了难以计数的子孙庙。

海峡两岸在对峙分隔近40年之后,终于开放探亲和旅游。早在1988年,即有高雄市文衡殿信众数十人首抵东山关帝庙谒祖进香,敬献“追源谒祖”匾额。1990年7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李炳南教授和台南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先生,率众到东山铜陵关帝庙考察,确认东山即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继之,台湾其他宫庙的信徒亦纷纷西渡到东山岛寻根谒祖。

1995年元月,台湾基隆普化警善堂(关帝庙)、基隆区渔会和拖网协会组织23人的朝圣团到东山铜陵关帝庙朝圣谒祖,并派“源丰”11号渔船迎奉关圣帝君神像渡海参加400年来台湾第一次“七朝清醮道教大典”鉴醮活动,同时出巡台湾全岛,一并渡海赴台的还有铜陵天后宫的“注生娘娘”和“延寿娘娘”。台湾“朝野”上下各界举行空前的“接驾”活动,岛内数十万各界信徒争相膜拜,全岛轰动。此为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神像跨海巡台首举,为两岸宗教直航开启了先例。

1988年,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宜兰、桃园、屏东、花莲、台东、基隆、澎湖、金门等20多个县、市300多座关帝庙数十余万信众先后前来东山朝圣谒祖。东山先后举办了30多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台湾各大关庙和社团均组团参加。台湾其他宫庙如妈祖庙、开漳圣王庙、玉二妈祖宫、北极殿等亦不断组团到东山祖庭挂香祀祖。东山也多次组成访问团,赴台进行民间信仰文化交流活动,与台湾各主要宫庙会香结缘……

此外,自古以来即有闽粤海商和东山民众或因经商过洋,或因谋生外徙,把东山关帝庙、铜陵天后宫、樟塘解山庙、西埔石庙寺、西埔红庙、铜砵净山院、康美太史公庙等许多宫庙的神灵香火分衍迁播于越南、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甚至巴西和毛里求斯等地。改革开放以来,东山岛寺庙的海外分庙分堂,亦纷纷结队组团,回祖家祭祖挂香。

东山岛的寺庙在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声灵影响。这对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加深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东山岛的寺庙所具有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闽南地方文化色彩,又是人们探古寻幽的神奇宝殿、旅游朝圣观光的美丽庭园。东山岛美丽的大自然滨海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胜迹独甲闽海南天,这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东山实现跨越发展,打造海峡文化名城,建设国际旅游海岛,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本文稍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