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23:4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毅夫


·汪毅夫说两岸·

北京会馆与科举考试

 

汪毅夫


 

     请允我先引述一段故事:张集馨到北京住会馆、考举人、考进士的故事。话说道光元年(1821年)22岁的江苏扬州人张集馨在家不为诸伯叔所容不堪诸伯叔“日寻嫌隙”的困扰,乃到父亲墓前泣别日“儿远出避祸,不能常守松湫矣然后于十月间。多挈一新仆张升,买车二辆入都,寓菜市口,为明年秋战之计”。他在北京住的是位于菜市口路北的扬州会馆(原名江、甘、仪会馆)之联星堂(扬州会馆内有和会堂、联星堂及东西厢房)。同住者有甘泉商人黄藕,张集馨记得“藕粗知文墨,学作韵语而议论卑鄙,究系市井细民,不足与语。然逆旅无聊,听其村谈稗论藉以消遣闷愁“。张集馨到北京乃“为明年秋战计”,指的是准备参加1822年顺天府举办的王午科(1822年)乡试。张集馨不是顺天府生员(而是江苏扬州生员),也不是贡生或监生,哪有参加顺天府乡试的资格呢?甭操这份心,自有捷径,在会馆住下,专心读书就是。不久,礼部因清道光皇帝登极,确定增开道光二年壬午恩科(1822年)。到了1822年春季,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全到北京来了。会馆本有定规,参加会试(春闱)和参加顺天府乡试(秋闱)的人员当相互礼让、相互腾笼换鸟。张集馨另觅居处的动作稍迟,“几为司事者所逐“。唉,忍胯下辱,移居麻线胡同富顺居”吧。“四月,会闱揭晓,公车四散,复至会馆,仍住联星堂’而已仍然不管住馆之人嘈杂,“闭门读书。不料,“奈因读书声高,又为后进所住之吴中书廷珠所憎,余不顾也”。这个姓吴的内阁中书,不喜人读书声高,自己却是“终日唱曲,而不虑人之厌恶。到了七月,张集馨到国子监交了足够多的银两,又通过了考到(相当于入学考试)、录科(相当于各地生员于乡试前一年的科考,合格者乃取得参加乡试资格)两次考试,取得国子监的推荐文书,有了参加顺天府乡试的资格。这条捷径叫做“捐监是铜绿色的通道。八月初六日,“移寓内城举厂”。接着参加顺天府乡试,“考过三场、幸无错及九月初九日放榜,张集馨名列顺天误”。及九月初九日放榜,张天馨名列顺天府乡试壬午科(1822年)第137名举人。中举之后,“仍住会馆。越年,应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年)会试,揭晓未经中式。考前又“移寓举厂”,以近贡院也。会试后考留京读书。再应道光六年取景山官学教习,丙戌科(1826年)会试,再次报罢。又应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会试,终成二甲第22名进士。五月初六日引见,改翰林院庶吉士。张集馨曾两度入闽,先后任福建汀漳龙道、福建布政使,是曾在福建任职的官员。张集馨有自叙年谱传世,该年谱有如一部年谱体的《官场现形记》或《目睹二十年之怪观状》,好看得很。1981年11月,该年谱以《道咸宦海见闻录》为名由中华书局出接着版。上记故事,乃引述自该书。

     从张集馨的故事可以看到:在北京扬州会馆,张集馨的身份先后是江苏扬州生员、国子监监生(例监)和从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京兆试)胜出的举人。就会馆的“试馆”功能而言,入住扬州会馆的应试士子包括了应国子监考试的扬州籍生员,应顺天府乡试的扬州籍贡、监生,以及应会试的扬州籍举人。当然,会馆往往是多功能的。扬州籍的应试士子以外,在扬州会馆入住的还有扬州籍的商人、扬州籍的京官。会馆有明显的籍贯色彩,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定规如春、秋两闱应试士子相让礼让之类,会馆自有会馆文化。乡试(俗称考举人)是省级科举考试,由各省举办,录取本省举人。顺天府是7月7店人经国子监考试、推荐,可以参加顺天府乡试、当然亦可以从顺天府乡试胜出为举人。会试俗称考进士,参加会试的是从各省乡试和从顺天府乡试胜出的各省举人。台湾的第一位进士陈梦球就是从顺天府乡试胜出为举人、再从会试胜出为进士的。顺天府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地点都是北京贡院。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