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00:1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划破夜空的启明星

——晋谒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

 

林思翔

 

 

久雨初晴,春光明媚。我们走进建瓯城区序五里巷43号,晋谒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这栋中西结合的两层小楼里展示的图文、实物和烈士亲属沙无泞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9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闽北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个大事件。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公开背叛孙中山先生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爱国群众,国共合作破裂,各地中共组织遭破坏,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恢复与发展福建工农运动,决定成立闽北、闽南两临委,领导福建革命斗争,指派出席党的五大并任中央秘书工作的陈昭礼赴建瓯,负责组建中共闽北临委。

1927年8月,陈昭礼携夫人潘超人来到建瓯,住进了五通巷刘葆彝烈士故居(现序五里巷43号)。刘葆彝曾就读于北京中国工业大学,1926年3月18日,因参加李大钊等人领导的在天安门举行的国民反抗八国联军最后通牒大会,而遭段祺瑞政府枪杀, 同时遇害的还有刘和珍等共47人(伤150余人)。刘葆彝殉难时年仅24岁。为纪念烈士,建瓯县于1929年改五通巷为葆彝之号“序五里巷”。其中西结合两层土木结构的小楼,系按照刘牺牲前设计的图纸构建。因陈昭礼岳父潘谷公乃烈士生前老师,为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追捕来建瓯住此,昭礼夫妇也到这里住下来。昭礼来后见这里较为隐蔽,遂决定在此召开闽北临委成立会议。

8月的建瓯,酷热难耐,空气像凝固一般。趁着夜色,几个青年陆续走进五通巷。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给夜空带来几丝光明,路边不时传来的蛙声,似乎在向人们报告着什么。年轻的共产党员杨峻德、葛越溪、潘作民、季康等来到这座小楼二层的小厅里,他们与陈昭礼一道聚首在煤油灯下,传达学习中央指示,商议成立中共闽北临委的大事。

此前,为了与党中央取得联系,中共建瓯支部派潘作民等人赴武汉。潘见到了王荷波、张太雷等领导同志。张太雷并向潘等人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介绍了武汉形势,还对今后工作作了指示。潘等人还见到了临时中央负责人瞿秋白。瞿秋白告诉他们,中央打算把福建分为闽北、闽南两部分。命令葛越溪、季康、潘作民等协助陈昭礼同志参与组建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在潘作民离开武汉返瓯前夕,王荷波将“八七会议”文件——《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交予潘作民等人,叮嘱他们务必将文件安全带回福建。这份用毛边纸油印的文件,约30页。潘作民等人深感事关重大,便把文件分成多个纸团,塞在棉絮里,于8月下旬带回建瓯。

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并经过讨论,产生了闽北临时委员会。推选临委书记陈昭礼、组织委员潘作民、宣传委员季康、团委翁耀先、农委等。临委直接隶属于中共中央。简短的一次会议 ,在闽北历史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从此闽北有了一个区域性的共产党组织,她如同一颗启明星,划破茫茫夜空,给闽北人民带来希望的曙光。

人们不禁要问,闽北幅员辽阔,范围达十来个县,闽北临委成立会议何以放在建瓯召开?这还得从建瓯的革命传统和斗争形势讲起。

建瓯是闽北历史上有名的重镇,千百年来,以物产丰富、税源充足为历代统治者所瞩目。在长期的军阀混战中,建瓯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的掠夺、地主豪绅的剥削、封建军阀的压榨,经济萧条,生活穷困。1924年,反动军阀周荫人进踞福建,就把他的心腹谭国政派任建瓯县长,又以地方军何麓锟为城防司令,以加强对建瓯的控制,把建瓯视为他盘中的一块“肥肉”。他们抽捐派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人民苦不堪言。

反动政府的残酷压榨,激起了建瓯人民的强烈不满与反抗。1926年7月,在北京、上海就读大学的建瓯籍革命青年杨峻德、葛越溪、潘作民等人回到建瓯开展革命活动,在原城关大甲巷7号吉阳货栈成立了闽北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建瓯支部, 隶属于福州地委。1926年12月北伐军在党代表萧劲光、师长戴岳的率领下,攻入建瓯县城。在建瓯驻留的50多天时间里,北伐军积极帮助建立国民党地方组织,支持中共建瓯支部开展工作,推动国共合作,让中共建瓯支部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国民党建瓯县党部筹备处的名义,公开组建了工会、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妇女解放委员会、商会等7个群众团体,并由中共党员担任各团体领导职务。还组织各团体代表联合组成审判团,公审了军阀县长谭国政,建立了国民党建瓯县行动委员会, 从而使建瓯县的工农运动蓬勃兴起。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总工会和农协会的势力增大了,总工会下属19个行业工会,会员发展至1000多人;县农会所属城郊4个分会, 会员达五六百人;还有几百名学联学生。在一个只有两三万人口的城镇,拥有一支2000多人倾向革命的队伍是很可观的。党团组织也有发展,此时有共产党员19人,还有一批共青团员。在1926年冬到1927年4月间,杨峻德等人还发展了国民党300多人。

1927年1月下旬,北伐军六师离瓯前,在大校场召开数千人大会。萧劲光发表演说,号召工农团结起来,再接再厉,把大革命运动深入下去,不断夺取新的胜利。人民群众极为振奋。萧劲光的讲话不胫而走,广为传播,成了人民群众坚持革命斗争的动力。

正因为建瓯这块土地上有着反压迫剥削的光荣革命传统, 在党支部点燃的星星之火的指引,特别是北伐军六师的强劲推动下,使建瓯穷苦百姓觉醒过来,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不畏强暴、敢于斗争革命力量,也使建瓯成了一块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红色热土。在这里成立中共闽北临委也是顺势而为,适得其所。临委的领导班子中除了书记陈昭礼外,其余均是建瓯党组织负责人。

临委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建立和恢复了福州、南平等地党组织及群团组织,其下辖的党组织有:福州办事处、延平办事处、建瓯县委、崇安特支、古田特支。临委成立的当月,中共建瓯支部扩建为中共建瓯县委,下辖城关、吉阳、丰乐等5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100多人。根据中央关于“闽北中心应渐移福州”的指示精神,临委派葛越溪任福州办事处书记。

为了迅速恢复与发展闽北工农群众运动,临委决定以建瓯为突破点,先行打开局面,陈昭礼继续留在建瓯工作一段时间。在当地党团员密切配合下,陈昭礼每天早出晚归,四出奔走,积极活动于工农群众之间,发动工农群众革命运动。经过党组织和陈昭礼一个多月的努力,建瓯各群团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工农革命之火燃遍全境。在极为困难艰苦的情况下,陈昭礼经常奔走于中共闽北临委所属的福州、南平、邵武等地,指导党团的组建工作,领导工农运动。

临委成立不久,即派杨峻德往崇安重建农会组织,筹划武装暴动。年底崇安党员发展到100多人,上梅成立党支部。杨峻德还到小桥上屯村组织农会,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农运骨干。这一时期,“建瓯、崇安一带农民运动急剧发展” 。

著名的陈金寿“清除土豪恶霸被残杀”事件,就发生在上屯村。在临委的发动下,许多乡村组织起农会,西乡的曹岩、徐地一带,农民积极分子刘丁和团结了100多人成立了农会。东峰农民趁召开纪念“三一八”烈士死难一周年大会之机,公开揭露税契局贪赃枉法,群情振奋,并开始组织农会。

1927年10月15日,党中央指示“闽南闽北应即合并组织一临时省委” 。11月21日,闽北、闽南两临委负责人在厦门举行联席会议,商讨成立临时省委事宜,闽北临委陈昭礼、葛越溪、潘作民被推举为大会筹备委员。12月2日至5日,闽北、闽南各县负责人联席会议在漳州举行。会议听取了政治、党务、工农运动、军事等十项报告,通过了《福建政治现状及目前工作大纲》,选举了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执行委员9人,陈昭礼、葛越溪、潘作民当选为省委委员,陈昭礼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不久,季永绥(又名季康)增补为省委委员。中共闽北临委改称中共建安特委,不久被撤销。中共闽北临委虽然仅存在几个月,但在闽北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它的成立标志着闽北乃至福建省的革命低潮已经过去。从此,福建革命进入了武装暴动,创建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实行红色武装割据的新阶段,迎来了革命的新高潮。

玉山巍巍,建溪悠悠。如今,这个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县(市)份,建瓯人民沐浴着幸福的阳光,过着安居乐业的全面小康生活。坐落于城区序五里巷43号的中共闽北临委旧址的小楼, 依然静静地屹立在那里,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90多年前发生在那里的不可忘却的故事。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建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