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 10: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冯 兵

 

礼学家陈祥道

冯  兵

陈祥道纪念馆.jpg

陈祥道纪念馆

陈祥道,福建闽清宣政里(今闽清县云龙乡)漈上村人,生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卒于元祐八年(1093年),享年52岁,是一位礼学家。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25岁的陈祥道,与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同登进士榜,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在王雱引见下,陈祥道拜见了王安石,遂成为王安石的门生。王安石曾作《三经新义》,陈祥道研读后对《诗经》《尚书》《周礼》重新作注,为王安石变法新政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后因父陈玩在一次事件中将公差打死而受牵连,只好赋闲在家几年,又因王安石两次被罢相,不同程度上受到波及。

陈祥道精通礼学,充任礼官时间最长。初仕时,他就显露出礼学知识的扎实底蕴和对礼制的精通。翰林学士许将向朝廷举荐了他。许将(1037—1111年),字冲元,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状元,也是福州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出生在闽清三都(现闽清县坂东镇文定村),与陈祥道所在的闽清二都(即闽清县云龙乡漈上村)相距仅十多公里,可谓同乡。经许将举荐,哲宗皇帝诏任陈祥道为太常博士,常驻太常寺。从此,陈祥道接触到更多的礼乐文献以及各种礼器,熟悉更多的典礼仪节。

元祐五年(1090年),陈祥道将他的《礼书》增补为150卷,比当时聂崇义的《三礼图集注》更为精密。内相范祖禹将陈祥道《礼书》呈与哲宗帝,并进言把这部《礼书》送往学士院以及两制或经筵审定。哲宗准奏,下旨将《礼书》呈送两制。所谓“两制”是唐宋时的一种职官制度:其一是内制,指唐、宋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的制度;其二是外制,即中书舍人与其他官员共同为中书门下拟定诏令的制度。两制通过后,哲宗皇帝将陈祥道的《礼书》颁行天下。元祐六年(1091年),陈祥道自太常博士转任秘书省正字一职。

陈祥道著作.jpg

元祐七年(1092年)春,陈祥道向朝廷进献他所写的《礼图仪注》,被任命为馆阁校勘。同年四月二日,时任翰林侍讲学士、国史院修撰的范祖禹又向皇帝举荐陈祥道,数月后陈祥道得以补缺任馆阁校勘、太常博士之职。元祐七年的十二月九日,陈祥道向朝廷进献他写的《注解仪礼》32卷。在范祖禹的建议下,皇帝下旨把这本书送到两制审定,同时也一并把《礼图仪注》交由太常寺处理,以供当时的礼官们在设计和安排朝廷礼仪活动时参考。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皇帝亲政。陈祥道为朝廷礼制完善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贵人贱马”建议案。事由:北宋以文人治国,太宗立国之初,曾勒石为铭,要求后代皇室尊重“白衣卿相”,即读书人。陈祥道发现,朝廷在元会庆典中让御马立于百官之上,有悖皇规。于是向哲宗皇帝进谏说:“《论语》中记载,孔子上朝回来听说马厩失火,他首先就问有没有伤到人,听说没人受伤之后才问到马。这就是孔子‘贵人贱马’的典故。它体现儒家轻财重人的价值原则,古今通用。再说,以往诸侯朝觐天子时,所乘的马只能立于堂下,外国使者来朝觐见同样如此。可如今元会庆典,却让御马立于朝堂之上,官员立于堂下,这是不尊重贤才、不体恤群臣做法。请求皇上改革这一礼仪规制,让群臣立于堂上,让御马立于堂下。”哲宗皇帝见陈祥道说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欣然允准,并御赐其绯鱼袋,享受五品官员待遇。

元祐八年(1093年),陈祥道在京城去世。哲宗皇帝钦赐归葬于故乡闽清十七都鹤炉下溪坪(今白樟镇下炉村)后门垅。其墓地近60米的墓道两旁立有两对翁仲、三对石兽,尽显哀荣。时任县令在闽清文庙内修建了乡贤堂,供其香位以示表彰和推崇。宋政和年间,福州知府黄裳在福州郡学乡贤堂内也悬挂陈祥道画像,让后人祭拜这位“解经以悟学者”的有功之臣。

陈祥道塑像.jpg

陈祥道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