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10:2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家林

 

赋诗赞之  著书记之

——宋徽宗垂青斗茶、建盏二三事

李家林

《大观茶论》.jpg

《大观茶论》

赵佶画像.jpg

赵佶画像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靖康之年(1127年)与钦宗一起为金国所俘。宋徽宗治国无能,却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有后人评说:“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赵家的这位皇帝,还精于茶艺,对烧制于建州建窑的建盏格外垂青。

垂青建盏点茶,亲绘《文会图轴》

斗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以贡茶闻名的福建建州茶乡此风更甚。地处闽北的建州是北宋首开斗茶之风的地域,因为这里盛产极品茶叶“建茶”。其时,斗茶所用茶叶,大多为建茶中的白茶。作为朝廷进贡香茗,更要选上品、极品,于是这里建立并完善评定茶叶品质、品位高下的规矩、制度。斗茶之风也油然而生。每年春季新茶制成,正是斗茶初始之时。

每到斗茶季节,除了茶农外,文人雅士亦乐于汇聚至此斗茶斗诗。著名茶学家丁谓、蔡襄、熊蕃先后在建州任督造贡茶的茶官,将建州北苑“点茶、斗茗”雅趣游戏推荐到朝廷。喜好茶艺的赵家皇帝进一步推而广之,斗茶之风盛行朝野。从皇亲贵戚到骚客墨士;从公子哥儿到平民百姓,都可以从中寻得乐趣。

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镇馆之宝——《文会图轴》(纵184.4厘米,宽123.9厘米),乃宋徽宗亲绘。《文会图轴》描绘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点茶品茗的场景。地点是一处皇宫庭园,旁有曲池,石脚显露。四周栏楯围护,垂柳修竹,树影婆娑。树下设一大案,案上摆设果盘、酒樽、杯盏等等。八九位文人雅士围坐案旁,或持盏,或私语,或端坐聆听,纶巾羽扇,意态闲雅。篱边树下,两位文士拱手作揖,神情泰然。

大案旁边设有小桌、茶床,小桌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一童子手提汤瓶,内为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勺,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注入茶盏。茶床旁放置茶炉、茶箱等物,炉火正炽,煎水待用。一旁,仕女手捧盛满茶汤的黑釉茶盏,敬献客人,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北宋皇家盛宴的情景,因而成了极其珍贵的传世名画。

点赞建盏斗茶,亲著《大观茶论》

赵佶不仅喜好品茗斗茶,还亲自撰写茶书,这在历朝历代皇帝里是绝无仅有的。《大观茶论》原名《茶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年),后人故称之为《大观茶论》。全书共20篇。书中就北宋时期建茶茶饼的产地、采摘、蒸压、制造、鉴辨,乃至团茶的罗碾,点茶用的盏、筅、瓶、勺、水及斗茶要诀等,均作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透彻,对冲泡七道的要领也有细致阐述。

书中对“盏”的论述,首先引自蔡襄所著之《茶录》:“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他直言夸赞建盏并讲述如何用之:“盏色贵青黑,玉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得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小大。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的就是建窑出产的兔毫盏,其中釉色青黑,线条如兔毫斑纹且清晰、细长者为上品。

建盏的釉色迎合了点茶、斗茶的需要,宋徽宗格外垂青。皇帝“广而告之”,建盏一时荣盛至极。建茶与建盏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成为宋代点茶的绝佳组合,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话。从建窑遗址发掘出的宋代许多建盏的底部,屡有发现“供御”、“进琖”等烧制前刻识,就是明证。

钟情建盏品茗,亲撰《宣和宫词》

宋徽宗垂青建盏,除了绘画、著书夸赞外,还常将建盏与点茶斗茗写进诗词。

他在赞誉建盏的《宣和宫词》里写道:“上春精择建溪芽,携向芸窗力斗茶。点处未容分品格,捧瓯相近比琼花。”意思是,正月里携带建溪出产的春茶茶芽,面对芸窗,用此斗茶,是一件快事。点茶尚未开始分出高下之时,看着建盏里的茶汤,如乳花一般,堪比琼花之美。

在另一首《宣和宫词》里,宋徽宗夸赞兔毫斑建盏:“螺钿珠玑宝盒装,琉璃瓮里建芽香。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意指产自建州的高档茶饼装进用螺钿工艺装饰的宝盒,或精美的琉璃瓮里,都会散发出建安出产的茶芽的香气。特别因为选用了建窑出产的兔毫茶盏,更使香气如云缭绕,令身边的美人因茶而忘我,醉入梦乡。

受宋徽宗赵佶影响,除了北宋名宦、文豪、诗人范仲淹、蔡襄、苏东坡、黄庭坚、秦观、梅尧臣等外,又有陆游、杨万里、周紫芝、袁枢等南宋名人效仿宋徽宗为建盏赋诗填词,使“建盏诗词”成为中国茶文化百花园里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点茶(文会图局部).jpg

点茶(文会图轴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