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8 09: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剪彩为人起晋风


小时候,每逢家中办喜事,母亲便会放下田间重活,用那粗拙的手,默默地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折上红纸,剪些花果,剪些鱼与兽,剪些红双喜,然后庄重地放在礼品上。母亲的手不算灵巧,但在那一刻,却令我觉得有些异样的神采。如果恰好是农闲,见我们又好奇,她便会教我们两下子,如剪个简单的“双喜”字或寿桃。母亲不是剪花能人,村中也不常见剪花,但在那时,她分明就是剪花老师,令年幼的我无比自豪。

老家称剪纸为剪花,剪的东西不多,都为实用。大概是失传的缘故,小村庄里能剪的人也越来越少。母亲常一边剪一边叹息:唉,真是忘光了,忘光了!以至于到了后来,村里人嫌麻烦,干脆都用一张红纸代替了。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看到了不少如今越来越受重视的剪纸。我没有想到的是,福建的土地上竟还有如许多的剪纸,如闽北的浦城,如闽南的泉州、漳浦,如闽东的柘荣,都是以剪纸出名的。特别是这次到了浦城,亲眼看见这么多剪纸艺人,这么丰富与精巧的花样图案,真令我叹为观止!

我曾经不止一次造访过浦城,也不止一次看过浦城的剪纸,但都没有深切地感受到浦城剪纸带给我的冲击。大概是走马观花的缘故,也可能是在主观中轻看了它。我在想,凡事都是需要缘分的,缘分不到时,你再努力也是白搭;缘分到时,你挡也挡不住。像这一次,浦城的剪纸就狠狠地撞了我一下,让我再也不敢小看它了。

采访是在文化馆展开的,主人就是吴卫东馆长。吴馆长画得一手好画,又擅摄影,水彩画多次参展并获奖,同时还出版了专著《浦城剪纸》,在县城拿着正高的工资,着实让人不敢小瞧。在交谈中,我渐渐了解了浦城剪纸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了解了剪纸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分量。

浦城剪纸源远流长,据清代著名文学家梁章钜《归田琐记》记载:“常见家人馈赠果品,必嵌空剪雕四字好语,如长命富贵、诸事如意之类,其婚娶喜庆之家,所用尤繁。”浦城剪纸大者盈尺,小仅方寸,因题而异。其形状或方或圆或菱或矩,其艺术特色既保有闽北民间艺术韵味,又深受历代文人诗词和中国画艺术的影响。主要通过线条表现形体、质感,注重神情意态变化,富于传神,画面丰满、质朴,俗中见雅,雅不脱俗,生机盎然,寓意祥和。浦城剪纸多取材于民间历史人物和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等。常见的吉祥物有寿翁、胖娃、山雉、雄鸡、孔雀、鸳鸯、飞燕、双蝶、石榴、蟠桃、花篮、净瓶、执壶等。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其画中有字、组字成画,并以此驰誉闽中。如初看似牡丹的图案,实藏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岁”8个字;初看是鲤鱼,其鳞内实嵌有“鱼跃龙门”4字。

浦城剪纸有着南国纤巧细腻的神韵,又有着北方简约粗犷的大气,形式古朴,独具美感。在历代文人的推崇和倡导下,浦城剪纸文化底蕴深厚,作品主题鲜明,寓意吉祥,利用花鸟鱼虫的纹饰和传统故事人物构图,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

吴馆长说,剪纸艺术服从于民俗,长期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其旺盛的生命力来自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人们经常把剪纸覆盖于箱、笼、枕、被和坛口上,从婚嫁、小孩满月到“大生大礼”等,特别是春节来临之际,山区农家装饰窗户,贴于碗橱、灶边及陶瓷器皿上以祈福驱邪。浦城因为地处福建最北端,界连闽、浙、赣,历史上是闽越族活动中心。西晋时期,大量人口迁徙,带来了剪纸艺术。千年融合演变,形成南北兼容、地域特色鲜明的浦城剪纸文化。从历史上看,有“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之说,百姓安居乐业,因而民众生活较为殷实。这也是浦城民间剪纸盛行的基础。

在浦城,剪纸艺人被称为“剪花婆”、“剪花嫂”,因为从事剪纸的一般都是妇女。在古代,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从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这就是心灵手巧的姐妹们创造出来的手工技艺。浦城把这千年流芳的技艺命名为“剪花嫂剪纸坊”,真可谓名副其实!

我已经不止一次造访过“剪花嫂剪纸坊”,但如此详细地了解却还是第一次。“剪花嫂剪纸坊”就设在文化馆大楼内,自2008年11月注册成立以来,“剪花嫂剪纸坊”已有5位专业剪花嫂,被评为省市“非遗”传承人的有林平翠、周冬梅、杨仁斌等。她们认真研习,在保持浦城剪纸原生态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全国各类剪纸大赛中频频获奖。她们对剪纸进行装裱、包装,推出卷轴类、礼盒类、画框类等十几种产品,大大提升了剪纸产品的附加值。她们利用剪纸元素,开发出印有浦城剪纸花式的丝巾、折扇、茶具等延伸产品。她们深掘浦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创作出《浦城八相》《赶集》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100多幅,而且还可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设计创作。她们通过订单加工,带动和辐射了一批下岗女工,培训了一批剪纸能手。

站在100多平方米,充满浓郁剪纸艺术气息的展厅里,剪花嫂剪纸坊负责人周冬梅告诉我:“我们在开发剪纸产品的同时,始终保持浦城剪纸原生态的韵味。我们的剪纸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很多顾客就是冲着这点而来,他们看重的就是作品当中的韵味和艺术附加值。”

“如今的剪纸坊已是浦城剪纸对外宣传和展示的窗口,同时剪纸坊也在福州、南平等地设立了销售点,部分作品在福州三坊七巷陈列。浦城剪纸逐渐成为家居装修、宾馆装饰和艺术收藏的宠儿。”周冬梅的话饱含着信心与自豪,我分明看见了浦城剪纸美好的未来。确实,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浦城有数百幅剪纸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全县有近百名剪纸高手。县文体局和文化馆还通过“艺术扶贫”工程,在富岭、临江、永兴、莲塘等乡镇建立了少儿剪纸培训基地,每年都举办各类剪纸培训和剪纸大赛,发现培养剪纸人才。2007年,浦城剪纸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浦城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称号。2012年,福建省政府将“浦城剪纸”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圣”杜甫《人日》诗云:“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李商隐也作《人日》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李远更是以《剪彩》为题:“剪彩赠双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绥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剪纸习俗之盛,意之吉祥,如诗如画,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如今,这一切都在日渐远去,特别是曾经红红火火的乡村,这一朵灿烂的村野奇葩正日渐凋零。

所幸的是,在浦城这样的繁华街头,有着这样的一群人,她们在默默地守望着童年的梦与记忆,用纯真的心与梦想铺写着千百年来那不绝的技艺与遗响,从而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历史的辉煌与古人的满足,感受到了童年的单纯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