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8 08: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县委书记的“三字经”

——访中共浦城县委书记陈国发


十年前,我与时任南平市农业局长的陈国发在福州有过一面之缘。这回随采风团走进浦城,有幸采访作为县委书记的他,使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此之前,我曾耳闻陈国发转岗市委农办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浦城县长。一个市农业局长到一个农业大县任职,在我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干了完整一届县长,他于2011年6月转任县委书记,谈起浦城的县情、发展和未来,数据了然于胸。他特别说到2011年7月在浦城县中共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十二五”时期浦城新定位新目标。新定位可归纳为“四地”,即在闽浙赣边界构建南接北连的产业“洼地”、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山清水秀的宜居福地、底蕴深厚的文化高地;而新目标又可概括为“一二三四”,即“一进位”(综合实力争先进位,步入全市发展第一梯队)、“两增长”(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2010年增长两倍以上)、“三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四提高”(提高二产比重10个百分点以上;提高城镇化率达60以上;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实现民生保障全覆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70%以上,保持全省前列,节能减排四项指标控制在市下达基数内,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数字最为枯燥,却最能说明问题。这“四地”和“一二三四”,把浦城发展的明天描绘得既清晰又令人向往。他说,县党代会一年后的今天,浦城县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增幅均为全市十个县(市、区)第二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位列第三位。由此看来,浦城县的各项工作正朝着既定的目标稳健推进。在与陈国发访谈中,虽然数字听得我云遮雾罩,但他的“三字经”却让我的眼睛一亮。

农业“新三宝”

2011年12月26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首次表彰200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省仅有2个县,浦城榜上有名。陈国发光荣晋京领奖,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

浦城是我省产粮第一县。农业是浦城发展的基石,也是富民的传统优势。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着力在品牌化、产业化、组织化上下工夫,全面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抓好粮食、竹木、畜禽、烤烟、油料五大主导产业的同时,重点抓“浦城三宝”:丹桂、薏米、灵芝草。

我先粗线条地勾勒浦城丹桂的发展脉络,从中可窥见浦城县对丹桂产业倾注的心血。2007年1月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浦城县为第一个“中国丹桂之乡”,2007年3月浦城县政府成立丹桂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并制定浦城丹桂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实施古桂树普查挂牌保护、丹桂协会换届,评选桂花乡、镇、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丹桂项目招商,与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合作……不到一年便见成效。“十一五”时期,浦城丹桂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三届福建花王等称号,《浦城丹桂扦插苗木生产技术规程》成为福建省地方标准,丹桂茶制作技艺申报成功,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浦城丹桂”、“晨露”2个品种获国际园艺学会授予的木樨属新品种国际登录证书。2012年全面启动规划面积6450亩中华桂花博览园建设,集桂花种质资源培育、苗木繁育销售、精深产品研发、旅游休闲度假、丹桂文化展示于一体,列入省重点项目……为了培植丹桂产业,县里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协会互动、县校合作”的发展模式,全力推动该产品形成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丹桂种植面积每年以万亩速度递增,由2007年的1万亩到2012年突破6万亩,年产丹桂鲜花50万公斤以上,年均繁育丹桂苗木2亿多株,居全国第一。同时,引导丹桂的深加工,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茶等食品加工企业不断扩张。目前正在引进丹桂萃取精油、天然香精提取项目。丹桂还是现代城市园林和山地绿化的珍贵树种,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浦城县抓住契机,进一步开拓市场,丹桂苗木畅销全国23个省市,深植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园等地。林业部门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可扦插10万株桂花苗,成活率能达80%即8万株,一年苗每株价格0.8元左右,销售额就有6.4万元。扣除租金、苗木、人工成本,一年每亩至少赚3万多元。几年下来,浦城丹桂产业使2.5万农户10余万农民受益,其中千万元以上有20多户、百万元以上达百余户。火红的丹桂是桂花中之极品,在浦城着实“火”了。

2012年1月,国家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航天部门从几百公斤浦城薏米种子中精选出15克薏米,搭乘神舟八号遨游太空,浦城薏米更加名声大噪。浦城种植薏米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始终没有形成产业。在突破薏米产业发展“瓶颈”上,县委、县政府注重政策引导和品牌塑造,成立了薏米产业发展协调小组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委员会,组建了产业协会,同时列入重点项目,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和保护薏米产业的发展。2008年12月浦城薏米申报成功,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木樨园”牌的浦城薏米荣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目前,薏米产业已有抗癌药物、薏米萃取精油、薏米糕、薏米根饮料、薏米酒等系列产品,薏米壳、薏米秆还用于灵芝培养基和生产有机肥……小薏米,大产业,逐渐涵盖了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全县薏米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500亩,到2011年突破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门道。

浦城“仙芝楼”我并不陌生。灵芝产业龙头企业——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灵芝出口的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并被确认为“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仙芝楼院士工作站”,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及《灵芝孢子粉采收及破壁加工规范》《灵芝提取物》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我曾在福州采访过公司老总李晔。这次到浦城采风,未见到李晔。公司副总向我介绍了县委、县政府将灵芝产业作为重点“回归工程”,在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县推广灵芝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生产,提高单产,在加工上下工夫,在品牌上做文章。采风期间,我们参观了公司投资1.8亿元的仙芝产业园,一期完成的灵芝、薏苡仁等中药材口服饮片优良制造标准车间,已进入试生产,灵芝、云芝等珍稀食药用菌、天然产物活性成分萃取车间、天然保健品制剂车间等,预计2012年底也可投产。

农业“新三宝”是陈国发首次提出的,目前这三个特色农产品已初露产业化的端倪,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产业,是浦城农业的新亮点。同时,县委、县政府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推动全国灵芝薏米标准化示范基地、福建省唯一的全国创建整县制推进水稻高产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县等建设……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

工业“三产业”

工业是强县之本,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浦城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产“短腿”是浦城经济的软肋。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强化工业支撑,持续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推进工业平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领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工业化进程。难能可贵的是,浦城发展工业没有遍地开花,饥不择食,而是根据产业基础扬长避短,重点抓生物制药、轻工轻纺、食品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

首先是政策引导。县里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经济建设工作落实的若干意见》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形成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建设平台。2007年,南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浦城建立市县共享的荣华山产业组团,辐射“长三角”。随着浦南高速、龙浦高速、宁武高速等相继建成通车,浦城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陈国发说,县里全力以赴促进组团发展,“出工”——选派了40名项目工作人员负责征地拆迁,“出地”——规划用地60平方公里。同时加速省级浦城工业园区扩区升级,推动组团和园区的融合。第三是突破重点。组织实施以圣农肉鸡全产业链项目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以轻纺专业园为龙头的轻纺轻工、以正大和绿康产能扩张为龙头的生物制药等三大产业十个项目建设。陈国发向我介绍了三大产业中的几个领军企业。

福建上市企业圣农发展有限公司进驻浦城,年产肉鸡2.5亿羽,总投资59亿元的全产业链项目,四年建成产值将突破百亿元,税收2亿元,农民就业2万人,2011年12月签约。2012年3月县委成立以陈国发为组长、县长为常务副组长、成员分布15个乡镇(街道)共171人的服务队伍。陈国发半年8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县里还抽调10人综合服务组与圣农发展(浦城)有限公司合署办公、无缝对接,半年内一期8000亩征、租地,孵化、饲料、宰杀、生物质发电等9个工厂和51个饲养场全面开工建设。

新型轻纺专业园到目前已签约入驻项目43个,开工建设31个,竣工投产16个。预计2012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2亿元以上,2014年有望突破百亿,发展态势良好。此外,闽城光学是集金属框和塑胶框老花镜、太阳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非公企业,现拥有年产5000万副镜框的能力,产量世界第一。博尔纺织是一家运用现代科技的纺织企业,它以数码印刷技术,生产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各类服装。浙江杜山集团落地的特种纸项目总投资5亿元,采用进口纸浆,年产金属印花纸、食品包装纸、无纺纸、无碳原纸等特种纸10万吨。

正大生化是浦城老牌的中外合资企业。地处城区中心没有拓展空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实施退城进园、产能扩张计划,2012年8月完成了整体搬迁,预计当年产值将突破5亿元,上缴税利0.5亿元,出口创汇0.7亿美元。绿康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兽药生产50强(兽药原料药类10强)。2011年实现销售额3亿元、实现利润6000万元、上缴税金1600万元、创汇3700万美元。公司正进行总投资1.7亿元的三期扩建,并完成了股改,近年可望上市,届时将作为福建省唯一一家没有地域标示限制、全省第三家中外合资上市企业。

工业“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旨在通过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企业,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形成完整产业链,发展壮大成为产业集群,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预计增长30%以上,闽浙赣边界南接北连的产业“洼地”呼之欲出。

文化“三工程”

走进浦城,给采风团一行留下深刻印象之一,是县里对文化的重视、挚爱与呵护。浦城是闽越文化的摇篮,有4000年的人类文明史、1816年的建县史,是福建省古代第一批置县的五县之一。福建文物界有句行话:地上文物看泉州,地下文物看浦城。其实,浦城地上文物也开始让人刮目相看。陈国发就任县长5年期间,主持抢救性新增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2处,并列入财政预算;成功申报浦城剪纸、闽派古琴、传子木偶、丹桂茶制作技艺等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称号,确定了12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拥有千年历史的仙霞古道及沿线文物进行修护。进一步整理开发被称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猫耳山商代古窑群遗址和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遗址,举办“天下章氏祖根行”、“中国·浦城民间剪纸展”等活动,把浦城地域文化推向世界。

“十二五”期间,县委提出构建“底蕴深厚的文化高地”新定位,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制定实施了《浦城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九个重点文化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并逐项实施。陈国发重点介绍了实施保护传承、惠民利民、产业开发“三大工程”建设齐头并进的情况。

2012年中央电视台《福州月·中华情》中秋文艺晚会录制现场是在福州。晚会伴舞竟然邀请有浦城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的演员参加。对此,当了解到该中心编排的《闽越风·丹桂情》民俗风情等多部大型剧目,先后参加全省文化艺术节、三坊七巷元宵灯会展演、武夷山山水茶演艺等活动而闻名遐迩,就不觉得奇怪了。浦城县“十一五”期间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增至54个,这是该县实施保护传承工程的最大成果。此外,申报国家文保单位的云峰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镇安廊桥修缮工程已全面开工。清代建筑三山会馆、南浦书院、西山故居、枫岭关、全城堂等已修缮一新。在闽派古琴的保护传承上,创建了浦城县闽派古琴培训基地,常年对外招生培训古琴演奏技艺;设立闽派古琴研习所,在全县4所中小学开办古琴兴趣班,有力推进闽派古琴的保护传承。

在浦城期间,采风团参观了2012年6月建成的“方志敏群雕”、“匡山四贤群雕”、“真德秀雕像”等三个城市雕塑,这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雕塑系曹春生教授主持设计的作品。与此同时,方志敏广场、真德秀广场等城市文化项目同步完工,使群众在健身、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文化的教育,于无形之中化有形,成为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有效载体。持续推进生态县建设,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13个、生态村113个,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前列。生态美化于“形”,文化魅力于“心”。2011年,全县实施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十大项目,总投资达10多亿元。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县行政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完成时序进度,民生水利工程、创业园、城市广场综合体等项目加快前期。浦者临水也,城者大邑也。要让浦城水土胜境名副其实,也就是建设山清水秀的宜居福地。

采风团一行还考察文化产业开发情况。浦城剪纸在剪花嫂剪纸坊的龙头带动下,形成年产3000幅手工剪纸生产能力。所创作《丹桂情深》《四喜临门》《新嫁娘》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市大赛并获奖。目前各个乡(镇、街道)都有民间剪纸协会(分会)和剪纸培训班,城乡中心小学都开办剪纸培训班,剪纸培训已成为“艺术扶贫工程”之一。浦城还着手在三个文化产业项目上推进。一是城市广场综合体。在城区建立集数字影院、图书城、体育场馆、丹桂广场为一体的综合体,目前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进行拆迁,年内将可开工。二是梦笔山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梦笔山是江淹“梦笔生花”的地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园规划面积307亩,形成一个集观光、鉴赏、品味、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城市公园。三是匡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项目。重点打造刘伯温等“四贤”曾隐居的匡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观前、省级风景名胜区浮盖山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在经济,内核在文化。”陈国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实施文化开发的“三工程”,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公民作用,推动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增强文化软实力,旨在打造文化强县。

制度“三保障”

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干部是关键,作风是保证。陈国发在县党代会上指出:“在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迎接挑战,在务实的工作中解决困难,在前行的道路中迎来希望。”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从2012年起,筛选出发展最紧迫、百姓最关切的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三个“十大项目”,分解到四套班子成员挂项目、履职责、抓落实。

工作成败与否,关键在谋,贵在落实,重在实效。为了提高行政效能,县委注重强组织、建机制、用干部、重激励。陈国发重点介绍了制度建设的“三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使问题解决在一线、干部培养在一线,凭实绩用干部。广泛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陈国发带头走遍了全县286个建制村,挂钩帮扶三个最边远的村。2012年全县选派了121名项目人员服务30个项目。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治理慵懒散工作的意见》《慵懒散行为问责暂行办法》《关于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及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意见(试行)》等文件,深入展开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实行奖优罚劣。2011年以来对不作为、乱作为和维稳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29名干部给予了党纪处分、效能告诫和通报批评,其中科级干部15名。

二是机制保障。对重点项目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个服务团队、一套推进方案、一笔工作经费),采取倒排时间、工期、任务,全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确保如期完成。项目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运用因素分配法,实行县乡共同考评、奖优罚劣,形成上下齐抓、推动发展的创业氛围。

三是基础保障。2006年以来,浦城县以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为切入口,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施“村里的事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要满意”为主要内容的“五要”工程,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农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五要”工程已在全市推广。2012年以来,在全县829个基层党组织19235名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并结合浦城实际,创新开展了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提升“四力”活动(抓发展、提升党委领导力;建平台、提升干部服务力;促落实、提升工作执行力;严管理、提升制度保障力),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

陈国发特别强调,实现“十二五”浦城新定位新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形成年龄梯度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为福建的“北大门”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采访陈国发书记结束了,关于他的“三字经”其实还有很多。限于文章的篇幅,我不能一一写全。陈国发的“三字经”或许纯粹是数字上的巧合,或许他本人并未意识到,却引发我对于“三”的哲学思考。

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世间,有更多的东西是以“三”存在的。天体三组合,日月星;宇宙三概括,天地人;空间三维度,长宽高;审美三境界,真善美;生命三要素,阳光、空气和水;时间三划分,过去、现在和未来……故此,老子才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实,“三”个层面是我们认识世间万物的一种思维视角。就以陈国发确立的浦城“四地”定位为例,“洼地”——基地(福地)——高地,实际上也就是高中低三个层面,这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三者关系。推而广之,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的也是三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改革、发展与稳定,经济、政治与文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与百姓幸福等等,这些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处理得好,能够做到有机统一,就一定能够推动那个地方的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福建“北大门”的新形象就值得世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