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09:3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结缘灵通岩


原以为灵通岩的美主要是当地人自己夸出来的,就好像每家父母都会夸自己的孩子多么聪明漂亮一样。看了几张灵通岩照片后,才觉得此山不凡,值得一看。

车子抵达灵通岩山脚下,朝车窗往外看,眼睛一亮,眼前出现一座山很神奇,远远望去,被云雾萦绕得如梦如幻有如仙境不说,它的超凡脱俗更让人惊喜,这就是传说中的灵通山吗?

灵通岩,也叫灵通山,又称大峰山,或大峰岩。早前叫大枫山,也有叫大矾山。大矾山的名称都是有来历的。灵通岩之前叫大枫山,是因为满山长满枫树而得名;还有人称之为大矾山,是因为灵通岩的地质均为矾石结构。据了解,它是一座由上亿年前的火山岩堆积而成的山峰,海拔1287米;至于灵通岩的叫法则和明末大学者黄道周有关。黄道周在《梁峰二山赋》中称赞大峰山其峰“三十有六,一一与黄山相似,或有过焉,无不及者”。后来在此隐居,写下“灵应感通”4个大字,大峰岩(大峰山)就改名为灵通岩,即现在所说的灵通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通岩号称“闽南第一山”,并有闽南“小黄山”之美誉,山上一定也会有“神仙”吧。是的,灵通岩不仅因其险、峻、奇而吸引人,与之结缘的历史名人亦是不少,这些人就是山上的“神仙”。而在众多“神仙”中,与灵通山结缘最深的无疑就是黄道周。黄道周是福建漳浦人,历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明末大学者,著名理学家和抗清英雄。其从小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对山水情有独钟,一生以崇尚自然为追求,相信大自然的伟力和神奇。

佛教有三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灵通岩峭岩立壁,层峦叠嶂,怪石嶙峋,其“菊花引路”、“三虫游斗”、“仙人披被”、“三童弄狮”、“画眉跳架”、“珠帘化雨”、“猛虎守峡”、“五鲤朝天”、“九牛拖车”等十八景,奇异瑰美,惟妙惟肖。最美妙的当数“珠帘化雨”,传说黄道周20岁那年第一次爬上灵通岩,就是为了沐浴到“珠帘化雨”。当时民间有一种传说,谁能够得到“珠帘化雨”就可以考中状元,成就一生功名。于是,就有不少学子跃跃欲试,想要去“应验”一下,但很少有人能实现。山的神秘由此可知。

传说当年有幸沐浴到“珠帘化雨”的人有两个,一个就是黄道周;另一个是“跛脚进士”,名字已无考。黄道周一生功名,算是应验。据说当年那个“跛脚进士”也沐浴到了,但不小心摔下悬崖,幸亏被绝壁处的一棵树拦住,才大难不死,被救起后脚摔断了,后考上进士,也算是应验。有意思的是,时隔28年后,黄道周在官场上失意而归,又来到了灵通岩,并在山脚下开馆授徒,可见他对灵通山和这里的人确实是非常有感情的。如今,民间有关他的传说还很多,据传他在灵通岩上隐居时,曾收服了一只白额猛虎,这只白额猛虎后来成为他上下山的坐骑,果然神奇飘逸。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反映了民间对黄道周的怀念,并把他神格化了,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试想,灵通岩那么高,四周都是悬崖绝壁,如果没有神力,又岂是一般人所能上的?历史传说有时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据载,黄道周在灵通岩隐居期间,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曾先后两次来到灵通岩,与黄道周一起游览,“徐自毗陵来访予山中,不一日辄搜奇南下。觅篮舆追之百里乃及,相将于大峰岩次”(黄道周《分阄十六韵》诗序),文中的大峰岩就是灵通岩。黄道周还写下《赋得孤云独往还赠徐霞客》:“何处不仙峤,长游已达还。猿鱼新换径,虎豹久迷关。天纵几人逸,生扶半世闲。椤枷言语外,别寄与谁酬。”可见,徐霞客之所以成为灵通岩的不速之客,与黄道周关系很大。当然,灵通岩的神奇肯定也让徐霞客赞叹不已,只可惜至今还没发现徐霞客为灵通岩所写的文章。关于黄道周,却还有一个谜至今未解。在他的老家漳浦县石斋村的明诚堂里,有一个用巨大的花岗岩建成的台子,台面上刻着1.6384万个格子和8个大小不一的圆圈,据说这就是著名的天方盘。300多年来,天方盘引无数专家前来研究,可是都无法完全解出个中奥妙。

与灵通岩结缘深厚者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父亲——唐归德将军陈政。如今陈政墓就在灵通岩狮子峰顶。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归德将军陈政奉诏南下平定啸乱,通过8年征战,但大功未捷身先士卒,后葬于云霄将军山。后来有个风水先生称归德将军墓穴有王者之气,后代子孙有九五之尊,成帝王大业。其子陈元光,即后来的“开漳圣王”,对朝廷一片赤诚,并无据边称王之野心,但为避嫌,主动奏章上疏,将父墓迁往新安里大峰山上(即灵通岩的狮子峰顶),山下为陈氏聚居地。这就是陈政墓的由来。1991年,陈政墓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意思的是,当年只因一句江湖话,陈政墓从漳浦将军山迁到灵通岩顶,而灵通岩就这样成为归德将军的安魂之所并传之千秋万代。

层峰叠叠石千寻,老树寒藤隔翠岑。

烟雾中分天上下,洞门斜映日浮沉。

直从鸟道闻清梵,可怜禅声似古琴。

寄语空山旧猿鹤,何年相共守空林。

这是明东阁大学士林釬所写的《游灵通岩》。诗人寄语灵通岩,在表达自己心境的同时,也把灵通岩的幽静和禅意都写出来了,这就是诗人的魅力,也是文化的力量所在。其实类似这样历史文化名人还有不少,譬如张士良、陈天定、陈杨美等,他们都曾为灵通岩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和辞章,在此不必一一例举出来。总之,灵通岩之美,之雄奇,之险峻,绝非只是因为几位彪炳千秋的历史名人的缘故,好山好水从来就是文人墨客和隐士的聚居地。灵通山也是如此。

那天,我们被安排住宿在青云宾馆,那是一座位于海拔800米的宾馆,位于灵通岩半腰处,清风凉爽,景色宜人。稍有遗憾的是,恰逢雨季,宾馆里的被子有些潮湿,虽可以事先把门窗关好,睡前把电热毯温热,毕竟也不是好办法,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次晨,拾阶而上,沿途峭岩壁立,层峦叠嶂,怪石嶙峋,奇峰突兀,景色奇异瑰美,时有云雾自山谷翻滚而上,萦绕在身边,把整个身子托起来,果然有飘飘欲仙之感。最令人兴奋的还是那“珠帘化雨”的奇景。说实话,没有到过灵通山,真是无法体会到什么叫“珠帘化雨”。

其美妙之处在于,从海拔1287米的岩顶上垂直倾泻而下,抬头仰望,只见涓涓细流,飞瀑而下,继而化成雨滴,如珠似玉,又仿佛串在一起,如珠帘挂于悬崖绝壁之处,风一吹,缥缈不定,变幻莫测,实在很难接近。不仅如此,其最令人震撼的是刚柔相济。到过灵通岩的人就知道,整座灵通岩都是石头,其雄起的姿势充满雄性的力量和象征意义,而更令人想入非非的就是那“珠帘化雨”所构成的魔幻奇景,一刚一柔,互相缠绵,似乎大自然有意在向人类暗示些什么。

途中,时而抬头仰望山峰和各处的景点。临上岩顶时,突然有几滴水落在身上。导游说,这就是“珠帘化雨”,沐浴到它的人会得到好运。一看果然有不少人争着沐浴到它,都很开心。然而,我们在想,当年学子们为得到一滴“圣水”,不惜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以求之,如今来到这里的人可不必费吹灰之力即可得之,莫非这也是天意?当然,时代已然不同,且相差很远,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圣水”的神奇还是有许多人相信它。或许,这就是民间信仰的力量源泉。

在导游的介绍下,终于找到了黄道周当年上山的那条路了。但是,说实话,我们真的怀疑那就是黄道周当年上山的路,因为那简直不是人所能走得通的路。那条路其实并不是路,只是隐约可见在悬崖绝壁上用刀斧凿出来的巴掌大石窝,而周围又找不到任何手脚可以借力的地方,比如树或者大块一点的石头之类,如果从这样的台阶可以爬上岩顶,那现在那些登山冒险者又算得了什么,简直相差太远了,因此,我们宁愿相信那只是一种传说。不过,环顾周围,回想当年,的确再也找不到一条比这更好走的路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看到这样的一条路,就想,当年的学子们要想得到“珠帘化雨”有可能比考上状元还难。因此,悟出了一个道理,与其说学子们沐浴到“珠帘化雨”就能考上状元,不如说是在考验学子们的毅力和决心,有了这样的毅力和决心何愁考不上状元?

真正的灵通岩应该是在海拔1000米之处,也就是接近峰顶凹进去的那个岩洞,那里有座观音庙,周围可容上千人,据说灵验无比。站在灵通岩上看风景,果然是美妙无比,不仅视野开阔旷远,而且无论远景近景皆很灵动,每个景点都让人赏心悦目。下次到灵通岩来游玩,真要再好好看一看黄道周当年留下的字迹,据说那个“灵”字写得很有讲究,风雨雷电全在其中。还有旁边那道符,更有神话般的传奇。

总之,我们也已经与灵通岩结下不解的缘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