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 11:1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朱谷忠



古 镇 的 脉 动


朱谷忠


 

五月的斜滩,花木扶疏,藤蔓葳蕤,仿佛一卷水墨丹青。走进这里,感觉那山、那水,像两只摊开的手臂,正以别样的灵性,热情招迎着每一个来客。抬眼看去,早上的雾霭还未消尽, 处处笼烟,似有也无,花语鸟啼,绿荫清歌。

这里就是斜滩,也是镇所在地。镇旁,斜滩溪蜿蜒流过, 水波清澈,榕枝垂碧。前人曾描述:“斜滩溪弯环萦带,如初月形;村居似摺扇形……”如今两岸,新居幢幢,层楼叠加,浅墨清韵,一片旖旎。此时,打开时光的盒子,历史的云影波光,霎时就会迷住了眼睛,那些前尘往事,那些繁华记忆,甚至无数的细枝末节,都会扑面而来。

但我没有停下脚步。我边走边想:既然有资料表述,斜滩历史上有过气象不凡的繁盛,也有过舟稀鞍冷的困顿……更有一代代人不屈不挠、踔厉奋发的接力;那么,伴随着溪水一直流淌至今的那一支源远流长的脉动,究竟是什么呢?

穿过人声喧闹、商贩摩肩的市场,一条村街,直贯全村, 连接着郭家巷、卢周巷、大厝巷、坑头底和上路巷等50多条大大小小的巷子。古屋、名居,呈“之”字形在巷中排开。寻寻觅觅中,走过幽深狭窄的乌衣巷陌,走过苔痕斑驳的朱门深户,几分寂寥,几分悠长,令人顿有一种时光倒流的之感。

早在南宋淳熙年间的《三山志》中,就有关于斜滩的记载, 其开化史要从明万历年间讲起。当时县境内茗溪有一张姓商人南下经商,途经尽为松林和芦荡的斜滩坂尾时,所随家犬,东窜西走,任凭叫唤,不肯离去。商人无奈,只好独身南下。数日之后,返及原地,惊见犬迎主人于近处,倍表亲热,只是仍流连该处,不愿随返。商人似有所悟,四下观望,但见临溪近水,山野肥沃,为颇有发展之地,数十天后即举家迁徙至坂尾洋开基创业。此后,郭家从大安蔡坑搬来,周家从平溪,卢家从信阳,陈家从南阳仔等处相继迁来,遂成一村落规模。

不得不说,这一切都是因斜滩的镇位决定的。原来斜滩地处寿宁县南部,属赛江上游,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山高谷深,县境内大部分河流皆汇集于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特点,成就了“一水横呈、双龙际会、三关并立”的态势,渐渐成了代代世人眼中的一块宝地。细究,斜滩上接车岭,下通靖海。在陆路交通极其不便的历史时期,这一水陆相连的地理优势,便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挥。于是,河道运输从小到大,逐渐兴盛。史料表明,当时寿宁县内及周边政和、庆元、景宁、泰顺等县的茶叶、桐榛油和粮食等货物,都挑到斜滩装船起运;沿海的鱼、盐、棉布及南北杂货,由船运至斜滩。由此,河道运输带动了一系列崛起的商业活动。镇志记载,“古茶码头”水路直通福安、赛岐、三都澳等地,是寿宁南连福安通江达海,北接景泰走向苏杭的唯一通道,一度成为五县通衢、商业重镇……加之斜滩自古为产茶大镇,因此,斜滩码头也就成为茶叶出口的专用埠头。一直到20世20至30年代,每年经由斜滩销往外地的茶叶还多达4万多担, 有的直接出口远销到南洋诸国及西欧等地;回收的茶叶箱子,只要打上“斜滩”二字,就可运回斜滩。斜滩在国内外知名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发达的商业、知名的茶叶,更兼当地丰富的物产以及人文景观,难怪有人会以“门迎云路三千客,地踞龙江第一峰”来形容彼地彼时的盛况。其实在清朝时,寿宁县令宋际春下乡,就曾这样吟咏过斜滩:“岭势从天下,滩流委地斜。风烟团一市,竹木绕千家。夜剧村偶逢,春寒县闭衙。鲤灯今夕见,百里最繁华。”即便到了清末民初,河道运输仍兴盛不衰,许多简陋的大船都改为现代的货运船,多达200余艘,船夫船工达400多人。其中专门为商家“复兴号”运货的就有40多艘,最多时达93艘。以致一位自称“复兴号”的船工后人,至今向我讲起那段历史,还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

然而时过境迁,当陆路交通的状况一旦改善以后,斜滩水运的强势便大为削弱。渐渐地,许多船工只能撇下旧业,踏上陆路,另谋生计……再之后,即近数十年,流经境内的斜滩溪、和平溪又陆续修起了电站,虽说水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但斜滩的河道运输终于戛然而止,曾住在岸畔吊脚楼里的那些老船工、老船民,心劳日拙的感觉就变得尤为明显了。

难得的是,斜滩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厚重的耕、商、读、仕文化史。耕为生存之本,商是经营之道,读为升迁之路,仕则兼济天下。来斜滩的人,可以轻易地看到宗谱族规的祖训:“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正是认准耕、读这二字,并受到这二字的启发,使百家千户都趋之若鹜,从而也使人想见了斜滩在那个时日,出现过多少手持黄卷,枯坐苦读,长袖青衫,拂尽辛劳的读书人。事实上,清雍正二年(1724年),斜滩就设立了社学。许多祠堂设有的“众山”“众田”,即是族人中的一种公用资金, 这些资金中有一项重要的支出就是用于奖励村民读书,若是将来榜上有名,那奖励自然更是丰厚。眼下,当我的脚步徜徉在斜滩的祠堂、书院、牌坊、民居、店铺间,还可发现门联、匾额、厅堂、照墙等处,不少墨渍的词语,或多或少都与耕读文化有关。

第149页-47.png

斜滩何家巷(龚健  摄)

历史上斜滩水运的兴起、集市的形成、繁荣的堆砌、声名的远播,还有逐年对外交流的频繁,不但没有使这里的人变得恃财傲物,反而使他们从内心里更为看重耕读传统和传承的必要,从而也更为崇文尚学,持恒不废。一些热心乡梓教育事业的人士陆续在境内资助办学,不少人还到海外求学,最终功成名就。

在查阅有关耕读文化资料时,我还看到一则史实,说的是抗战时期,为了宣传抗日救亡,斜滩的进步文化人,成立并创办了龙江诗社。诗社由卢雁秋任社长,出版不定期的油印诗刊。创刊号以“战生”二字征诗,借以宣传全民奋勇抗敌。启事发出之后,闽东各县人士投稿不下千章,相继被选登在该刊上。值得一提的是,该刊还登出爱国名流郁达夫亲笔题写的一副抗战对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诗刊从创办伊始至抗战胜利,共出版了22期。

不用说,斜滩重视文化、重视教育的发展,也滋养了许多知名学者和军政人物。例如著名科学家何宜慈、原福建工学校校长郭公木、骑兵中将周孝培、原国民党中常委何宜武,还有当庭释放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夫人的知名法官何隽以及具有“傀帝”之称的爱尔登先生等知名人物,都诞生于斜滩这块传奇的热土上。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村已有20多人获博士学位、30多人获硕士学位。斜滩村中的“三第、两巷、一大院”等数百座古民居仍保留有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是省级传统古村落,市级文明村。在福建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单中,斜滩镇榜上有名。行走古镇,古街、古树、古桥、古宅、古道、古关隘、古渡口等,定格了多少留恋的目光,倾泻了多少深情的古意?而那些旧时的大宅院、小巧扇形的商业街、鹅卵石铺设的小道以及星罗棋布的古建筑,使人犹似缱绻在晚钟晨吟中,在一卷漾漫山水气息的诗词里游思;一脉书香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渗透着浓厚沧桑的历史气息。

而古镇的山水名胜,诸如五龙过溪、马尾飞瀑、虎口滩声、狮漳晚照、仙洞朝云、屏山泼翠以及梵宇闻钟等等,也无不映射着斜滩业已沉淀的风华和今日砥砺前行的身影……行进在古镇的一片古老风韵和崭新风情中,时时处处,又都能感受到斜滩透露出的一派沧桑与豪迈的气息。

“往事低眉袖里,千杯尽沉梦底。且待抖落风霜,一曲高歌傲世”。无疑,不管是在斜滩哪个位置,都可以打听到斜滩儿女薪火相传、续写新篇的故事。若有时间,细听老者们重温当年在河道上艰苦奋斗的历程,以及他们时下的梦想和希冀时,心灵也会拥有一份生命的重量和历史的脉动……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