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绿海
林 欣
福建北部。建瓯。一片近500万亩的茫茫林海,铺展在闽江上游,用那如同毛细血管般的无数涓涓细流,孕育潺潺建溪,涵养滚滚闽江,是海峡西岸的熠熠闪光的绿色瑰宝。
8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一位在建宁府(今建瓯)一带讲学的长衫学者,见当地百姓勤劳植杉种树,杉木挺拔翠绿,不禁喜悦地吟出“好把稚杉缘径插,待迎凉月看清华”的诗句,这位学者就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无独有偶,明代出生于建瓯的吏部尚书李默,对杉木也挺感兴趣,曾有“高阳之杉木也,比于楚材,岁中所伐,以亿万计”的记述。旧时福建有民谣云:“砍不完的高阳杉,吃不完的浦城米”,高阳杉即是当时建瓯辖区内蓬勃生长的杉木的代表。
建瓯杉木在清代就以其杆直、细致、耐腐、易加工而被誉为“建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之一。省内外无数的寺庙、楼房、桥梁、船只留下了建木矫健的身影。
建瓯有林地面积488.08万亩,森林总蓄积量2366.79万立方米,木材产量87.20万立方米,居全省之首;毛竹面积130.9万亩,立竹总数2.06亿株,居全国第一,为“中国竹子之乡”。全市锥栗面积42万亩,年锥栗产量2.85万吨,是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
万木林(黄海 摄)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建瓯近年腾飞发展的林产加工业提供了强力支撑。目前全市木竹经营加工企业483家,初步形成了以生产木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为主的木板材加工业群体和以生产竹胶合板、竹地板为主的竹加工企业群体,2009年全市林产工业产值45.39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80.73亿元的56.22,是建瓯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竹业产业是建瓯经济的亮点。2009年竹业社会总产值达34.5亿元,其中竹山产值7.7亿元,加工产值26.8亿元。建瓯也是我国最大的冬笋集散地,水煮笋产销量和出口保鲜毛竹冬笋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规划建设中的“中国笋竹城”项目,中心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将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功能配套最齐全,集笋竹加工、产品贸易、信息交流、竹业科研、竹林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城。
根艺是建瓯新兴产业,全省最大根艺城——武夷根艺城,将建成1300多米长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根雕艺术古街,百余家根艺企业将进驻武夷根艺城。
建瓯,是挺立于海西腹地的大放异彩的“绿海金瓯”。这是真正的“绿色金库”,它来之不易,建设不易,保护好它更不易。它从苍茫远古走来,是建瓯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体人民坚韧不拔地努力,行走一路,开拓一路,坎坷与艰辛齐备,勇敢与荣耀并行,用辛勤的汗水浇铸而成的福地。
一
“插根扁担都能种活”,说的是建瓯这块土地之肥沃。“栽活千棵树,不愁吃穿住;栽满松杉桐,子孙不受穷”,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就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也发生过许多令人动容的育林故事。
两位与万木林无法分离的人
20世纪60年代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青山恋》,就在建瓯万木林拍摄。万木林虽然没有奇峰异景、瀑布急流、巉岩怪石、静湖深潭,有的只是树木藤草、菌类昆虫、飞禽走兽,但是,它却是值得人们反复吟咏的地方,因为一提起万木林,就会联想起古今两位著名人物,就会有一种精神力量荡涤胸中。
一位是杨达卿。这位元末明初的富绅,在乡亲们遭遇天灾的时候,想做善事开仓赈济。但是他又担心被小人陷害,说是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便提出以工代赈,让灾民们到他家山上种植杉木来换取谷米——“植杉一株,偿粟一斗”。他家祖墓所在山上因此种下了成片杉木,满山青翠,这就是后来声名远播的万木林的滥觞。杨达卿为富行仁,成就了一片方圆2000多亩葱绿的林子。如今这片林子经数百年自然演替,形成树种繁多的森林群落,被称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
再一位是耿涟波。这位曾经的军队“右派”,被下放到建瓯溪东伐木场,当过工人和营林业务。当一个人思想和自由被剥夺同时从肉体到精神上受到摧残时,其内心痛楚之惨烈,非常人所能理解。可老耿未向命运屈服,把炽热的情感投向青山。当时,他已开始从事植物树种研究,与有关专家一道发现和鉴定了溪东附近一株树龄达500多年的全国最高的古水松。
老耿离休后,在当时的林业局党委书记刘德章的支持下,以老迈之躯,不取一分报酬毅然投入对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虽然他手术后仅靠单肺呼吸,仍然执著工作。草屋内,油灯下,他除了自学《造林学》《树木学》《植物学》等林业专著,还自学掌握了英、日两门外语并翻译了许多英、日文有关林业的资料,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林业科研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成为中国林学会的会员、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会员。在密林里、陡坡上,他艰难跋涉,在调查中发现了属于国家及省级重点保护的珍贵植物12种,其中有中国特有的观光木、中国最大的沉水樟、最高的乐东拟单性木兰和福建省特有树种福建含笑等。还发现一种网脉野桐,这种树,在国外只有英国牛津大学的博物馆能见得到它的标本,而这个标本恰恰是在福建采到的。他用了3年时间基本摸清了万木林中的鸟类、树种以及中草药种类,栽种万木林重要用材树种及珍贵树种近100种。
他不仅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研究作出开拓性贡献,而且在言传身教培育年轻人方面得到广泛赞扬,人们称赞他“让不朽的青春化为满目青山,让有限的生命融入历史的年轮”。他无愧于“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中组部“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今天所谓“万木林精神”,实际上是“耿涟波精神”。
万木披夕照,清风启后人。杨达卿培育了万木林,耿涟波保护和研究了万木林,并让万木林成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具有无与替代的重要作用的地方。在他们死后,他们的墓地都无从寻觅。杨达卿的墓地虽然知道在建瓯城区白鹤山麓,但早已消失,今天了无踪迹;耿涟波在生前就交代死后不要修墓,骨灰埋在万木林深处,如今同样也是无墓无碑。
有人有碑如无碑,有人无碑胜有碑。魂归万木林,让自己永系大地上这难得的绿色,大概是杨达卿与耿涟波共同的心愿吧。
青春换来满山绿
1963年,年仅26岁风华正茂的葛兰妹带着19名年轻女子创建了全省第一支妇女耕山队,开垦荒山,造林种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艰难。为使开荒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能够有效结合,她们摸索出了综合性立体式的经营模式,植树造林的同时搞林间套种,山脚挖池塘,养鱼养鸭,集体资产逐年增长。
在财富面前,有人无法抑制占为己有的贪欲,提出要将山林财富分到个人。1985年葛兰妹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反映了她的困惑,表达了她认为集体山林不能分的想法。在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支持后,葛兰妹提出“红旗不倒,队伍不散,精神不垮,耕山不止”的响亮口号。
90年代末,耕山队耕山面积达5000多亩,林木葱郁,茶果飘香,经济总量由贷款50元变成拥有2000多万元,队员年收入从最初100多元增加到6000多元。1979年耕山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葛兰妹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全国绿化奖章”,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她自豪地说,40多年了,我们老了,但山绿了,而且永远都是绿的!
玉溪妇女耕山队这支绿色突击队,不仅是绿了玉溪这一小块土地,而且在建瓯雄浑的绿海交响曲上谱写了一节耀眼的绿色音符,这个音符,余音绵长。
凉亭石碑记艰辛
走进吉阳大夫林场场部,一座红柱六角凉亭和一块青石碑非常醒目,碑文刻下了大夫林场的建场史。这座凉亭与石碑都是林业局帮助建立的。1965年,吉阳大夫张瑞灼等7位老人创办了大夫村耕山队,后更名为林场。这些可敬的老人以花甲之年造林2600多亩,种果7000多株,种竹120亩。创业难,守业更难,7位老人为维护林场权益,付出了千辛万苦。现任场长黄炳青说,如今林场有集体资产1000多万元,场员44人,独立核算,收益与村里六四分成,场里得大头。从1987年至今,村里已分得250多万元。村里办公益事业,林场还给予一些支持,开路、修桥,支持了二三十万元。
老场员黄炳钦说:“巩固林场对国家、社会、集体、个人都有利。一些公益事业光靠个人集资办就比较困难。林业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山地这生产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分散了,这生产力就形不成力量。”真没想到,一位偏远山区的老农还能讲出这么一番林业发展理论!
建瓯曾经办过200多个乡镇林场,1992年获“全国乡村林场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客观地说,这些如繁星般遍布全县各乡镇的乡村集体林场,对营林实行专业管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为建瓯森林资源培育发挥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虽然如今它们绝大部分已不复存在。无论是玉溪妇女耕山队还是大夫林场,他们曾经的辉煌和今天的坚守,从林业经营模式的角度看,都有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探讨其中的奥秘,应当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造林大户的传奇经历
风起云涌的时代,总会有人敢弄潮头。政府关于林业“谁造谁有”的政策,造就了一批敢首先吃螃蟹的造林大户。范文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84年,吉阳玉溪范文兴卖出父亲种的167株杉木,得款8000多元。造林的甜头让他坚信一分辛苦一分收获,从此,他一心一意植树造林,没人要的荒山,也承包下来造林。造林之初,他贷款1.5万元,林业部门以世行贷款形式又贷给20多万元。由于投工投劳量大,资金周转不了,他曾经以4分利向私人借贷。还贷最困难的时候,由于欠信用社1万多元一时还不上,经警甚至准备到家里抓人。
范文兴心里有数:我山上还有多少林子,这区区1万多元钱怎么还不了?从当初造林507亩开始,到1989年,他承包造的林子扩大到2000多亩。由于精心管护,他造的林子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是一般林子的1.3倍左右,每亩出材可达15立方米。1987年,范文兴当上了省人大代表。山林就是山上的银行,坚定的信念造就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造林大户。
史诗般的“三五七”工程造林战役
1989年5月,省委、省政府发出“用三年至五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七年实现八闽绿化”的号召,简称“三五七”工程。建瓯县委、县政府随继提出“苦干三年,提前消灭荒山”的口号。全县上下迅速行动,掀起波澜壮阔的消灭荒山热潮。
一张张造林绿化责任状签订了,一支支林业技术员队伍派出了,一块块市县各级领导的造林示范片建立了,一片片从未有人注目过的荒山野岭,出现了火热的劳动场面。
原林业局副局长郑金炎说,当年,我们对造林质量要求特别严,每一棵树的株距,是用标杆量的;每一个坑穴的大小,是用标准铁框套的;每株树苗的粗细,是用卡尺量的。栽种要求肥料拌泥浆裹树苗根,回表土、打实踩实。有的地方还成立了质量督促检查组,发现苗木质量不行或栽种不合格的就拔起要求重栽,人们戏称之为“拔苗队”。由于一级苗木不足,曾发生这样有意思的小插曲,有些林业站的同志急于完成任务,竟半夜三更跑到邻县甚至邻省去用现金抢购树苗。
当时要动员农民造林,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未种上林子的山地一般都比较偏远、贫瘠,有的长满茅草,有的是石头多,光挖茅草头和刨石头就要花不少工。造林的投入相对较大,树林成材周期又长,收入预期却比较渺茫。
小松溪头村有93亩荒山由于土地条件太差没人肯造。林业站长陈俊生对林业员陈振春说:就算是帮忙造林吧,你不会吃亏的。你是当地人,过20年、30年,这林子成材了,你若得不到利益,就算行善做好事;若得到利益,还不是天大的好事?振春听了俊生的话。20多年过去,如今林子已长得非常茂盛,人人见了都伸大拇指称赞。
小桥富井村村民刘义明奋发努力,种下了1000多亩杉木速生丰产林,10年左右就靠间伐材收回了造林成本。他由于造林成绩显著,成为全省造林青年突击手,还成为《福建林业》杂志的封面人物。
“三五七”工程期间,建瓯投劳投资2000万元,造林51.10万亩,仅荒山造林就达28.47万亩。在造林之初,省林业厅长赖纪锐与南平市林业局长刘德章就相约,待到三年灭荒任务完成时,要用建瓯产的福茅酒好好庆祝。建瓯终于实现提前一年灭荒目标,他俩果然践约,高举福茅酒,为建瓯林业的又一盛事庆功。他们醉了,不单是醉在酒上。
二
近年有一部影片叫《天狗》,说的是护林员以生命保护山林的感人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也在建瓯不时发生,在保护森林资源这一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战斗在第一线的除了护林员,还有林业站、林业检查站、森林公安人员。
“砍树,就是砍我的肉”
2010年初夏的一个夜晚,护林员郑旺华从盛前村家中出门上山护林。傍晚时他就发现有几棵杉木被砍,估计这些人晚上还会来,因此早早做好了准备。果然,夜晚10点多钟,一阵砍树的声音传来,守候已久的他马上打电话给林业站长黄鸿青。黄鸿青与林业派出所几位森林公安民警为避开耳目,从后门翻墙动身,不用警车,租了一辆车赶往现场。一番短兵相接,当晚共抓住盗伐者3人。由于担心放在路边的木材会被人拖走,黄鸿青等人不久又开着警车到现场整理木材,却发现郑旺华还在场,而此时已是下半夜2点多了。郑旺华说:“我不知你们还会来。怕有人偷木材,我就守在这里。”直到凌晨6点多钟他才回去。
被抓的盗伐者其中有1人是郑旺华的亲戚,在被处罚后的一个晚上,酒后受人挑唆,冲到郑旺华家,把汽油泼到郑家后门,一把火把门烧了,幸好没酿成大灾。而事后郑旺华却一直为此人求情,要求不要追究其纵火罪。都是乡里乡亲,作为当地护林员,郑旺华实有其为难之处啊!
因为护林,房村护林员陈长旺的橘子树被砍二三十株。
因为护林,水源护林员张天泉被人骂“瞎了眼!”他培育的杉木苗被人洒下农药,毁坏半亩多,损失价值3000多元。
因为护林,郑旺华的拖拉机轮胎曾被人烧毁,这次家又被人纵火。近日又传来郑旺华被人用啤酒瓶捅伤眼睛,眼眶边上缝了好几针,现在建瓯市立医院住院的消息。
林业部门为所有的护林员都办了人身保险。护林员们对于林子的精心看护,是出自内心的一种使命感,是出自对森林的深深的爱。有人问郑旺华,为什么不等盗伐者砍够达犯罪标准的3立方米木材后再举报?郑旺华动情地回答说:哪等得及啊!那砍树木的斧头,就像是在砍我的肉啊!
不仅要斗勇,还要斗智
黄少华是原水源林业站站长,在长期与盗伐分子的斗争中,总结了很有效的经验,他说:“现有盗伐分子非常狡猾,不掌握足够证据,他们是不肯低头认罚的。但是要想在他们盗伐林木时当场捉获,难度极大,因为现在通讯、交通工具先进,等我们赶到,盗伐分子早跑没影了。有的伐区业主就想浑水摸鱼,将自己盗伐的木材或收购来的盗伐木材混在伐区堆头中一起运输出售。有什么办法能在事后有凭有据地确认盗伐的木材呢?”
有一次,黄少华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伐区堆头的木材中,有部分与该伐区原有木材异样,立即把伐区业主叫来询问。起初,伐区业主一口咬定这堆头的木材都是自己伐区的木材。
于是黄少华便指出其中几个疑点:一是正常伐区木材的伐根低,因为砍自己的木材,要争取多出材,就会严格要求采伐工人尽量降低伐根;而盗伐的木材伐根就高,因为要抢时间,图方便,砍倒就是赚,顾不上讲究伐根的高低。二是正常伐区木材是用油锯采伐锯筒,而盗伐者图轻便,用的是手锯,锯口痕迹不同。三是正常伐区木材一般都是伐后一段时间才造材,而盗伐木材多是即盗即运,木材干湿度不同。四是正常伐区木材树龄基本上是一致的,而盗伐的木材树龄不仅与正常伐区木材不同,还可能参差不齐。五是正常伐区木材有不同的标记。在各种证据面前,伐区业主哑口无言,不得不承认是有收购盗伐的木材。沿着线索追踪,盗伐者就无从遁形了。
森林卫士在行动
野生南方红豆杉为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种,正由于稀少珍贵,市场需求旺盛,频频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
2006年1月28日大年除夕凌晨1时,吉阳镇圭历村“大岩叉”山场传出阵阵油锯声,四个黑影围着一棵近300年树龄的红豆杉,砍的砍,锯的锯……这棵地径98厘米、立木材积达6.114立方米的珍稀古树终于轰然倒下。
案发山场山高路险,距村子10余里。凌晨2时许,接到举报的徐墩森林派出所民警与村干部在漆黑中摸索着走山涧、过独木桥、攀登崖壁险路。为了不惊动罪犯,他们不能打开手电,只是借助手机微弱光线,循着断断续续传来的油锯声艰难地行进。经过1个多小时的跋涉,民警和村干部当场抓获非法采伐红豆杉罪犯1名。另3名钻入密林深处潜逃的罪犯数月后陆续被抓捕归案。
铁关难越是站卡
林业检查站,是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总想突破的难关。站长吴贤忠说,不严格执法吧,国家受损失;严格执法吧,有人说是机械执法。难道能圆滑执法么?
1999年的一个夜晚,黑幕沉沉,一辆大货车大亮车灯,直往南雅林业检查站驶来。“停车!车上装的是什么货?”三个检查员手持停车牌将车拦下。“全是电木粉!”驾驶员手持证明大声说道,但声音明显有些颤抖。有经验的检查员不动声色,上车掀开篷布,将电木粉袋一层层搬开。当搬到第7层时,一只木箱赫然在目,手电筒光下,发现黑色的动物毛。
“叮铃铃……”此时值班室的电话响了,检查员连接5个电话,都是说情要求放行的。“排除干扰,暂扣车辆,卸货检查!”站领导发出了指令。几只木箱被抬下车打开了。
真相大白!箱内竟然装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东北虎的标本以及非洲狮、鳄鱼、海豹等动物标本52种、54件!一个重大森林违法犯罪案件的幕角就此揭开。在货主无证非法制作动物标本的窝点,20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满了动物毛皮、标本半成品、成品。在发现的1000多件动物标本中,有丹顶鹤、绿孔雀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20件,还有国外引进的鸵鸟、泰国鳄等等。
“一个人抡起斧头,从森林里砍出一条通往沙漠的路”。寓言式的简洁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森林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当善待森林,戕害森林,就是戕害人类自己。相互默默奉献,是最高境界。
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改之后,千家万户拥有林权,是否会给经营造成困难?各家各户各自造林采伐,是否会因为认识不统一而造成林相破碎?……
新的形势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课题也正在逐步被破解。
在吉阳玉溪林勇林业合作社的一面墙上,可以看到一幅崭新的关于林业合作社的简介挂图,内容包括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名单和技术服务部、种苗供应部、加工销售部等各部门成员名单。这个林业合作社,不仅有紧密型的木材加工厂,还有松散型的根艺加工厂。
40岁的范林勇是合作社理事长。2002年,他以每亩80元的价格(如今当地采伐迹地投标价已达每亩1000元)投标造了100多亩杉木林。几年来,他逐步扩大生产规模,2009年正式成立了林业合作社,现在有100多户社员,林地3000多亩,总资产1000多万元,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
他们在林业经营方面起到带头作用,舍得投工投劳,每年每亩管护费用在1500元左右。范林勇2008年获“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林业经营模式的演变似乎也符合这种规律。范林勇是造林大户范文兴的儿子。范文兴当年单枪匹马造林,创下一份家业,如今范林勇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开始了新时期的集体经营。这种经营模式虽然看来还只是一个雏形,但大有创新意味,应当是体现了建瓯林业经营模式变化的新趋势。假以时日,我们可以看到建瓯个体、集体、股份合作等多种林业经营模式竞争发展,万马奔腾的局面。
绿色追求永不止步。2010年8月,建瓯市人民政府提出,到2012年底,要新增城市建成绿地面积177公顷,每年新建500平方米以上中心绿地2处以上,建成1座以上面积达10公顷、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城市综合性公园。2011年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在乡村,近2万株珍贵乡土树木将把58个绿色新村围绕成荫,近10万平方米的新增公园绿地将繁花似锦。铁路、国省道、高速公路、县乡道两旁将完全建设成绿色通道,进入建瓯地界,映入眼帘的将是无山不青,无处不绿!
曾经远眺东游东源万亩杉木林的风采,被其壮阔气势所震撼;曾经进入房道“金三角”毛竹林,被其逼人绿韵所陶醉;曾经仰望万木林万木簇拥的全国第一高大沉水樟,被其雍容庄重所倾倒。登辰山之巅,一路沐浴马尾松松林特有清香,山顶矮松奇姿异态让人心驰神往;攀擎天岩,山下夹道参天大树组成的风水林,浓阴匝地,让人顿消酷暑炎热;难忘石塔山上满山盛开火焰般的红杜鹃,让人激情洋溢;更记得蟹龙岗飞播造林形成的松树翠林,在阳光春风下如同碧波汹涌,将一尊硕大的天然石佛烘托得无比庄严华贵。
建瓯绿海,愿你永远保持绿色生命的律动!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建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