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9 00: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文山



流水依依古廊桥

 

黄文山

 

 

记得是1985年春,我随郭风先生一行到屏南采风。其时的屏南,是福建出了名的贫困县,当地干部喜欢以一句顺口溜自嘲:“屏南屏南,又贫又难。”谁都知道,屏南贫困的根源在交通。打开地图,可以看到,鹫峰山就像一只扑翼的黄色巨鸟,由浙南直插入闽,将福建北部分切成闽东和闽北两大块。屏南全境为鹫峰山脉盘踞,雄伟的大山托起整个屏南,使它成为全省地势最高的县份之一。这里峰峦高耸,溪谷密布。在屏南旅行,览目皆是一幅幅奇特的山水画。峭拔的山峰、幽邃的树林、迷离的小溪、古朴的村落,都让人目夺心摇。但屏南的道路却让人望而生畏。那时到鸳鸯溪不通公路,我们从宜洋村出发,只有一条小路。可说它是路,不如说是泉水在大山的胸脯上撕开的一道口子,人们在这道长长裂口上随意凿出坎窝,便成了攀登的路,我们几乎是连爬带溜,才走到鸳鸯溪的。一路走来,不禁让人感叹屏南山川之美,而屏南道路之难。

直到我们来到长桥乡,似乎才缓过一口气来。这里一马平川,是屏南难得见到的一处山间小盆地。到长桥乡,是慕名看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廊桥——万安桥。这座廊桥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原名龙江公济桥,俗称长桥。这也是全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桥身长98.2米,宽4.7米,桥面高8.5米。长桥乡因桥而得名,可知此桥在乡人心目中的地位。

这座廊桥几度遭盗焚。1932年重建时,因一名工匠不慎跌入河中而安然无恙,遂更名万安桥。1952年桥西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12开间。两年后,屏南县政府出资重建,建桥主绳为长桥村的黄生富和黄象颜兄弟。

桥下的溪流就叫长桥溪,是古田溪的支流,发源于全县最高峰——东峰尖,河水清澈,溪宽流急。长桥是屏南西南重要集镇,也是通往古田的要津,人烟稠密,十分热闹。当初没有桥的时候,要过溪,就要乘渡船,往来十分不便。

建桥,在溪流上铺设一条风浪不惊的通道,自来是山溪纵横道路难行的屏南先民的夙愿。屏南山高壑深,但木材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杉木。杉木树高纹理直,易于加工和运输,又不易虫蛀和朽变,是最好的造桥材料。古代桥梁工匠,根据屏南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特点,就地取材,以石为基,以木搭桥,在屏南境内先后建起了30多座木拱廊桥,极大便利了屏南的交通。

木拱廊桥在屏南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廊桥又称厝桥、风雨桥。不仅是村庄交通的命脉,而且还是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以及祭祀神祇的地方。清代学者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曾这样描写过木拱廊桥:“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据说,周亮工到过万安桥,对这座廊桥赞美不已。这段文字,便是发自他内心的由衷感慨。

一晃34年,我再次来到长桥镇。而今屏南的交通已大大改观,公路网四通八达。只是青山依旧,绿水长流,让人顾盼不尽。老远就看到了这座熟悉的廊桥,如同见到一位暌违多年的老朋友。那长桥卧波的美丽身影,不由想起清乾隆县志所载“两溪相接,亘如长虹”的句子。一段关于万安桥的鲜明记忆,不因岁月的洗磨而褪色。而且,这次陪同我一块到长桥镇的黄春财老师傅正是当年重修万安桥的主绳之一。

待走上廊桥,眼前的景象与34年前无异。三三两两的老者正坐在长凳上歇息闲聊,溪风习习,带来阵阵草香。俯视桥下,碧绿的溪水,缠绵着桥墩,发出哗哗的笑声。岁月仿佛在这里凝固了。

此时端午节刚过。出生于长桥的黄春财老师傅大约触景生情向我说起当地端午走桥的民间风俗。通常是上午开始祭祀,临近中午时人们排成长队开始走桥,前面带路人高声吟诵桥经、手舞花绢,身后人则跟着队伍行走节拍祈祷或默念自己的心愿。午时整,走桥活动进入高潮,开始投粽子祭祀屈原。一时,粽子落如纷雨,溪中溅起朵朵浪花,场面十分壮观。

走桥,据说源自中原的“走百病”习俗,希冀借通过一道桥梁,经由水的作用,消灾解厄,走向新的一年。因了这个风俗,万安桥在当地民众心中的位置自然不一般。

黄春财是黄氏家族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第三代传人。黄春财的祖父黄金书,出生于1865年,1933年去世,他15岁学木匠手艺,拜屏南木拱廊桥名匠卓茂龙为师。当时造桥没有图纸。造桥时,经实地测量,桥台造成后,主绳师傅一般会采用竹竿和角尺测量出主要构件的长度,所有大小数据全部藏在脑子中,造桥时用墨签在相应木构件上标出记号。这种古老的造桥方式,徒弟是很难学到完整造桥技术的。一次师傅在建瓯造桥,突然得了重病,金书将师傅抬回家请医抓药治疗。茂龙师傅膝下无子,全赖金书跑前跑后照料,直到痊愈。师傅深受感动,临终前将木拱廊桥的尺寸标法、记忆法、关键部位处理等秘诀传授给他。

黄金书长子黄生富、次子黄象颜,自小随父亲学造桥。黄象颜脑子灵活,学东西快,看到父亲造桥时,要经常坐在桥边埋头算数据,很费时,且容易出差错,就先在一块大木板上,按廊桥实际尺寸画出局部模型,造桥时将板抬到工地做样本参照,有了参照图,许多构件就可以同时加工,这样极大地提高了造桥速度,受到父亲赞赏。象颜一生造桥31座,造桥知名度毫不逊色于他的父亲。

黄象颜育有4子,只有长子春财随父学艺。黄春财1936年出生,15岁随父亲和伯父学造木拱廊桥。1954年重建万安桥西北两拱时,刚滿18岁的黄春财和父亲、伯父一起担起主绳重任。在施工过程中他觉得将木板图抬来抬去的,十分不便,就提出将图缩小画在纸上的大胆设想,受到伯父和父亲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天的努力,他的第一张设计图完成了,现场试验,效果优于木板图。纸质设计图可以对整座廊桥作详细描述,进行精密设计,各个构件都可以预先在地面加工成型,施工时间大大缩短,造桥成本相应降低,结构则更紧密,所造廊桥更稳固。黄春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后来,黄春财的两个儿子黄闽屏、黄闽辉也跟随父亲,参与了不少廊桥的修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木拱廊桥渐渐被石拱桥和钢筋混凝土桥所替代,渐渐退出屏南交通舞台。加之当时人们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意识淡薄,以至于不少造型优美、文物价值极高的古代木拱廊桥,如金钟桥、长澜桥等被无情拆除。而屏南包括黄春财在内的一大批工匠也因无桥可造,被迫转行,木拱廊桥随之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在黄春财的心中,始终珍藏着一个廊桥梦。这份情愫伴随着他度过漫长的岁月,而痴心不移。好比深埋地下的种子,在温暖如酥的雨水浸润下,终于破土而出。

2009年2月5日至23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观者如堵。期间,在众目睽睽中,屏南县木拱廊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财父子仅用一些细木条,现场搭建出一座造型别致的木拱廊桥模型,展示了精湛的传统营造技艺。电视台主持人情不自禁地站上这座不用一根钉子搭建而成的木廊桥,廊桥纹丝不动。顿时引发一片喝彩声。大家对木拱廊桥模型美丽的外观及其惊人的承载能力赞叹不已。参展半个月,每天观众都达上万人。

屏南县木拱廊桥历史悠久,据记载,始建于宋代的有万安桥、千乘桥、龙井桥、百祥桥、广利桥等5座;始建于元代的有广福桥1座;始建于明清的有龙津桥、金造桥、清晏桥、惠风桥、溪里桥、樟口桥、迎风桥、双龙桥等8座。而万安桥是其中保护最好,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座。

2009年10月2日,屏南、寿宁两县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非物质遗产项目获得成功。

临离开万安桥时,黄春财提议在桥头合影。在蓝天白云下,廊桥高高翘起的屋檐两翼,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而照片中这位83岁的造桥老人,此时笑得那样深沉、那样灿烂。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