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00: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北 方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近日,我随几位作家进入武夷山创作采风。同行的作家张君是武夷山人,讲起故乡来如数家珍。他说武夷山自然风光最大的特色在碧水丹山,一条号称“中国最美溪流”的九曲溪穿行在奇峰异岭之间,山在水中,水绕山行,堪称山和水完美结合的典范。而文化方面,特别宋代群星璀璨,朱熹、陆游、辛弃疾、王阳明、杨万里等人,都与武夷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家们一圈走下来,一路有发现、有惊喜。我当过记者,对新时代武夷山发展风貌尤为关切。围绕加快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目标,武夷山争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行者,坚持项目强经济、促产业,佳龙文化旅游、茶旅小镇、天驿古茗茶文化庄园等11项总投资20亿以上的“金娃娃”项目接连落地,总投资684亿元。“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综合考评2018年第四季节、2019年第一季度连续进入全省十佳,2019年上半年南平市“四比六促”考评位列第一。

我们来到武夷山度假区,主人带领我们参观品石岩路,这条新修的通道连起度假区两个主干道——大王峰路和崇溪慢步道,周边一批大型酒店拔地而起,为嘉元千禧、江南、维也纳等,还有别具一格的别墅酒店凯乐斯、艾斯、湛泸缘以及精致特色民俗玖间堂、一同山居、红袍小院等,形成度假区又一个高档休闲小区。小区约1500间高端客房,来武夷商务活动或度假的客人闲暇时直通崇溪漫步道,观景又休闲。主人介绍,度假区落实市委、市政府“三个转变”要求,品石岩路可以说是点上提升的一个具体例子,度假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形成若干条“旅游动线”,最终目标是保持和推动整个度假区的高品位、高质量发展。主人补充说,“三个转变”即武夷山由山水风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由茶旅结合向全面文旅融合转变。

同行的作家们十分认同度假区的发展思路与作法,难得武夷山旅游“三个转变”定位明确,以旅客为本,围绕游客下功夫,他们所努力的,正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打动我的第2件事,是对武夷山农村的一些观感。我们一行人来到武夷山大安村、坑口村、赤石村、上梅村等红色山村探寻红色遗存遗址。对比武夷山度假区和景区的“高颜值高素质”,农村面貌还相对落后,村落老旧,街巷破损,房屋灰暗……没想到同行的几位见多识广、常跑农村的前辈,却关注起这里的人居卫生环境来,特别是作家张君、刘君是闽北人,这次回乡跑这些偏远山区,感觉农村卫生状况变化明显,直观看街巷干净多了,机动车不乱摆乱放,卫生不留死角,看来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同行的作家张君感叹说,看到眼前这些,他更加佩服廖俊波了。廖俊波是闽北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成长起来的英模。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做出过重要指示。他头顶“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百姓心目中的丰碑”等桂冠。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虽然因公去世两年多了,但很多事迹至今还被人们传颂。不过,此时此刻张君联想到廖俊波身上,真不知道其中有何奥妙。

看出我的疑惑,张君说起廖俊波和“垃圾村”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有关廖俊波事迹报告会、新闻通讯和文学作品中反复讲述过。据说在廖俊波担任县委书记那个县有一个叫“石圳”的自然村,村里长年垃圾成堆,又脏又臭。2013年9月,作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一个月就去了这个小山村三四趟。村妇女队长袁水机带领9位姐妹清除了垃圾。后来廖俊波又引导她们在村里种树绿化、搞旅游发展经济,使这个“垃圾村”成了富裕的“旅游村”,最多一天接待3万多人。

“大家看到‘垃圾村’的变化,都忽略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石圳村的垃圾居然近30年无人清理,袁水机她们几天清理出的拉圾,多达500多车。你们想,这对当地居住的农民健康影响多大!”张君说,“透过现象看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所以我会说更加钦佩廖俊波。”

前辈作家果然高人一筹,让我这样的文学新人受益匪浅。石圳村的例子固然极端,但山区农村“垃圾围堵、污水横流、牲畜散养、厕所脏臭”毕竟比较普遍。张君看到事物的两面:治理成绩有多大,存在的问题就有多严重!

可喜的是,现在大家都在做积极的推动,整治城乡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是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闽北大地在学习廖俊波精神,这也可以说是学习廖俊波精神的一个成果,毕竟6年前廖俊波就带领乡亲们在做同样的事了,现在大家都在跟进。据说各级抓得紧,立军令状,建长效机制,村村检查,乡乡评比,有限的集体财力必须拿出一大块来做乡村保洁,上级更多的投入则用于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厕所革命,还有就是县乡干部参与扫街巷很普遍,已经常态化了。

3件印象深刻的事,是关于武夷山“四中心一广场”,还得从21年前的武夷山列宁公园说起。很多年过去,现在一些市民对当年新建扩建列宁公园一事仍然记忆犹新,甚至有人还遗憾未在公园一角立个碑什么的纪念这项民心工程。武夷山作家张君记得,那是1998年,地处武夷山城区中部核心位置的列宁公园,周边的剧院、市交通局、公路局等建筑纷纷被拆除。当时人们都以为列宁公园也要拆除了,这里很快将新建起高楼大厦。没想到平整出的大片地块却种上树木和草皮,列宁公园不仅没拆,面积还得到进一步扩大!由此引发了一些争议,肯定者认为这是极具魄力造福群众的行为;反对者质疑公园哪不可以建,何必占用寸土寸金黄金的地段?多少年过去了,许多曾经重要的事情现在已不值一提,但扩建列宁公园之举变得越来越意味深长。现在的列宁公园树木葱茏、绿草如茵。每一天,许多男女老少市民涌向这里,运动、健身、休闲、玩耍……多少温馨和快乐的瞬间化作城市永久的记忆。对比之下,因为一直以来国内很多城市同质化,对房地产趋之若鹜,钢筋混凝土高楼林立,像武夷山列宁公园这样的应有之举,反显得十分稀有,时过境迁,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也就更加彰显出来。

如今,异曲同工,另一处市民工程、占地151亩的武夷山“四中心一广场”已初具规模。我们前来参观,看见这里广场建起来了,建筑物也盖得差不多了。当然,离建成定位中的文化、体育、展示展览、市民服务中心还有距离。倒是市民广场相当热闹,周边的市民来跳广场舞、运动休闲,人潮不断、人气很旺,大家乐呵呵的,十分惬意。据说嬉闹之余,这回有人想到要树碑立传了。热心市民自发请来高手撰写《市民广场碑铭》。我们一行机缘巧合有幸拜读到这篇铭文。铭文有这样介绍性文字:“文化景观,知识殿堂。行政窗口,快捷顺畅。历史展厅,透视橱窗。文体场馆,构建优良。休闲娱乐,聚会广场。”也有颂扬文字:“造福工程,时代气象。功能完善,点亮城乡。城市品位,百姓景仰。岁月丰碑,民生典范”“执政方略,功德无量。今立碑铭,永世弘扬”云云。据说项目业主大喜,准备让能工巧匠将铭文镌刻到大石块上去,以志纪念。但被市里叫停了,理由很简单:这是分内工作、职责所在,怎能树碑立传!

从市民来讲,过去列宁公园留有遗憾,现在“四中心一广场”不留遗憾,立个碑表达表达大家心声,合情合理。而不立碑的说辞更为难得,铿锵有力,容不得置疑!看来这就是新常态已经深入人心了,建设民生工程本是分内工作、是职责所在,做得还远远不够啊,还要补“民生短板”、还“民生欠账”,这些都是一直在做也一直还要做下去的啊!仅2018年已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24项,市民广场、樟树公园、马场州湿地公园相继开放,崇安大桥正式通车;2019年谋划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29项。

告别武夷山,回味看到的新时代风貌、新时代精神的点点滴滴,我想起朱熹“无边光景一时新”的诗句,而透过两三件事,透过这点点滴滴,“万紫千红总是春”,我感到了一种深刻的、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深植基层、深植中国大地!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武夷山》;图片来源于大武夷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