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9 16: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乔

 

霞浦“地标”

——霞浦紫菜、海带、海参探幽

马 乔

 

有人好省事,总爱玩省略之法,例如把地理标志简称为“地标”。殊不知,这一表面上看是玩减法的“游戏”,却出乎意外地玩成加法了:让原本只有专指意义的地理标志,衍生出多义——所谓“地标”,不就是可以代表一方最高水平的建筑物嘛?其实,这样理解地理标志,显然与其原义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地理标志属于法学概念,指的是一种专门用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特色产品的法律制度,而非建筑学范畴的名词。不过平心而论,我还是能够接受霞浦人把地理标志简称为“地标”的,甚至于不仅仅能接受,还颇为喜欢!内里的缘由,容我细表。

外地人知道霞浦,往往不是由其所处的方位来定义的。也许受“民以食为天”和好玩是人类的天性这样的认知影响太深的缘故,人们对一个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域产生深刻印象,并且愿意为这种印象在记忆中留下一席之地,似乎总与吃与玩关系极大。今日霞浦之如雷贯耳的名气,也跳不出人类的这一认知习惯。当下霞浦巨大声誉的源头:一为拥有大量让人左半脑还在赞叹其味道好极了,右半脑已在计划什么时候再来大快朵颐的美食、美味;二为让游客、摄影者趋之若鹜的景点、景观。而美食、美味的原料食材自然是当地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特色产品了。这些特色产品如若取得了知识产权的加持保护,则有如鲤鱼跳过龙门,升级为地理标志产品,亦即升格为霞浦的“地标”了。

霞浦县至今已注册的 “地标”有7种:它们是霞浦海带、霞浦紫菜、霞浦海参、霞浦沙江牡蛎、霞浦元宵茶、涵江晚熟荔枝、崇儒芙蓉李。其中又以前三种最为著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霞浦产的紫菜、海带和海参,已成为霞浦海产界与美食界遐迩闻名的“标志性建筑”。

15-1  紫菜新上架(饶瑾 摄).jpg

紫菜新上架(饶瑾 摄)

让我真正对霞浦紫菜、海带和海参树立起“地标”认可感的机缘,得益于我于辛丑年初夏有幸参与的一次霞浦“地标”深度采风之旅。那次亲临东吾洋、官井洋、三沙湾的霞浦“地标”实地深度考察之行,让我在震撼之余还生发出上苍对霞浦太过垂顾的妒意。你看出产霞浦紫菜的三沙湾,再看出产霞浦海带和用来养殖霞浦海参的东吾洋、官井洋海域,哪一处不美若仙境?说得具体点,这些地方,天蓝水碧、风和日丽、气候适宜、河晏海清的环境,那绝对是孕育“地标”的温床!

依据“地标”的法学定义,欲成为“地标”者,必须拥有与众不同的品质,这种与众不同的品质又必须与当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具有因果关系。换一句话表述:“地标”的标高是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因子,加上当地人类智慧因子“垫基”的。这里不妨用霞浦紫菜来诠释一下。

据霞浦县旅游协会、霞浦县烹饪协会共同编著的《顺着味蕾品霞浦》一书介绍,霞浦紫菜是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的海珍佳肴。再查《霞浦紫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里对这种地理标志产品独特品质的描述,可以发现一个十分突出的指标:霞浦紫菜含蛋白质≥25%。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只列一个参照物大家就心中有数了。人们熟知的鸡蛋,蛋白质含量只占12.6%左右,而霞浦紫菜的蛋白质含量几乎等于鸡蛋蛋白质含量的两倍,这恐怕是会让人产生匪夷所思之慨的吧?而这恰恰足以证明霞浦紫菜品质的出众。如果你是一位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那么下一个问题应该发问:霞浦紫菜的优异品质是怎么形成的呢?

15-2 海带丰收(黄新 摄).jpg

海带丰收(黄新 摄)

原来,三沙湾的水体因子与气候条件十分契合紫菜的生长习性。霞浦紫菜属于坛紫菜,坛紫菜的生长喜欢这样的海区环境:底质以沙质底且滩面平坦为好;潮位以大潮时干露2小时到4小时的潮区最好;海水流速为10~30厘米/每分钟为最好;营养盐以盐度22‰~30‰为最好。因为沙质且平坦海底,不易产生杂物,又能使潮流通畅,可以避免紫菜成长关键期即丝状体成长阶段极易吸附海底杂物影响质量问题的发生;适当的干露潮区,可使紫菜获得更好的光能交换,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紫菜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总藻胆蛋白协调形成,进而结晶霞浦紫菜蛋白质的高含量;海水中的营养盐之于紫菜,就如同土壤中的氮磷钾之于植物,是紫菜成长的主要能量来源。三沙湾海区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为28.77‰~30.04‰,正好能够满足霞浦紫菜成长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特别是该海区的营养盐中独有一种含氮有机物,这种含氮有机物含有氨基酸和蛋白质,而这就是霞浦紫菜吃起来特别香甜滑爽的奥秘了。香甜来自氨基酸,滑爽则是蛋白质制造的美妙口感。

15-3 海参收获季( 陈宁摄).jpg

海参收获季( 陈宁摄)

除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为霞浦紫菜特殊品质赋能外,当地紫菜养殖者的智慧投入,也成为其出类拔萃的又一决定性因素。霞浦是我国南方最早发现紫菜可食的地方,早在元代,这里就有人采食紫菜了。到1978年,霞浦三沙渔业公司人工培育紫菜苗首获成功,从此揭开了霞浦自觉养殖紫菜的序幕。至今,霞浦紫菜养殖早已突破10万亩,年产干紫菜1.2万吨,产值10亿多元。凭借其养殖历史与养殖规模乃至紫菜品质,霞浦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认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紫菜之乡”。

霞浦结合当地实际成功开发的插杠式养殖紫菜方法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以毛竹为桩柱插入海滩中,再于桩柱之间系上紫菜苗绳充当紫菜的温床,这种方法能够人为控制紫菜苗入水和干露时间,既能使紫菜获得更好的能量交换,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蛋白质形成与累积,又能清除浒苔,抗病害,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把紫菜养殖区域延伸到水深10米左右的近海海区,扩大了养殖面积。

霞浦紫菜品质独步一方的人工奥妙还有一个少有人知的秘方:紫菜采收冲刷干净后,要再用当地的山涧之水浸泡上一段时间,尔后涝出自然晒干,最后避光保存。经过这样处理的紫菜,孢子叶片细腻,色泽油亮,呈乌金色,新鲜的海产风味浓郁,直接可以入口,轻轻一嚼,即已融化,口感鲜香,细嫩滑爽。霞浦紫菜品质结晶的原因与过程,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霞浦紫菜》解说词:“人工与自然的合力,演变出万千的视觉景象。”所言不虚!

在霞浦,除了紫菜以外,更有霞浦海带与霞浦海参的美味诱惑的人挪不开步履,产生还没离开这里,已开始怀念这里的情思。霞浦海带属于“霞浦两菜”之一,其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与霞浦紫菜的生长环境大同小异,这里就不赘述了。单表一下其在全国海带界占有的地位:全县年产干海带20万吨,年产值20亿元,占全国年产量的20%,福建全省年产量的60%。

除了“霞浦两菜”以外,这里还有一种“地标”远近闻名,它就是霞浦海参。据霞浦县县长陈贵裕介绍:霞浦海参如今的年产量达3.5万吨鲜参,占全国海参年产量的三成,年产值50亿元。由这组数据可知霞浦海参产业的宏大。

霞浦海参是我国“南方刺参”的代表。在当地作家郑飞雪笔下,收获霞浦海参的场景既充满辛劳又洋溢着喜悦:“春天,缤纷的桃花和梨花凋谢的时候,正是海参收获的季节。繁荣的溪南码头像秋收的稻谷场,在马达的轰鸣声、嘈杂的脚步声、鼎沸的喧闹声中,忙碌着海上田园的收获。”他对霞浦海参性状的描述更是几近活灵活现:“深居幽处的刺参清心寡欲,秉性直爽,没有七拐八弯的花花腔子,肚里没有污泥杂诟的坏水。体内如水渠一样清幽,如花草一样芬芳。这是它的清静修为。”郑飞雪笔下渲染的恰恰是霞浦海参的繁荣与魅力。

游客到霞浦的官井洋、东吾洋、三沙湾,福宁湾、牙城湾去旅游,都会对这里的海区滩涂留下尖叫与赞叹。因为他们在这里发现在潮间带靠岸一边的海滩上,插着一排排整齐对称的竹桩,竹桩与竹桩之间有丝网连接,阳光晴好之日,竹桩与竹桩之间那些相连接在一起的丝网上,或挂着一匹匹如丝绸一般闪烁着黄金颜色的昆布(海带),或排放着辐射出乌金色泽的紫菜。连绵数里、数十里的晾晒海带、紫菜的晒场,在旭日光线下,夕阳余晖里交织出一幅幅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象,霞浦滩涂于是成为“中国最美丽的滩涂”,成为“全国摄影创作基地”,享有“中国十大风光摄影圣地”的誉。于是,如过江之鲫的摄影师闻风而动,不远迢迢千里赶到这里,用长枪短炮般的照相机、录像机,还有悬挂着照、录像机的无人机,拍录下无数色彩斑斓的影像作品。一批又一批游客,摩肩接踵来到霞浦旅游,即便在疫魔肆虐的2020年,霞浦也接待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483.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50亿元。这么红火的旅游业,也是霞浦“地标”的一大贡献呢!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霞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