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扬罗源城
马星辉
一
辛丑三月,人间暖阳,春回大地。此时的罗源,乡野之中绿树绕村庄,清水满陂塘。映入眼帘的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大自然尽显五彩斑斓,莺啼燕舞,风景旖旎动人,明艳清丽,让人顿感惬意盎然。
历史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曾经威震罗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一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铁血部队,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红军长征前派出的一支负有特殊使命的队伍。这支队伍以血的代价,为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推动了福建沿途抗日救亡运动,包括罗源县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只为罗源的红色而来。我来到白塔乡百丈村的陈氏大院——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罗源指挥部旧址。这是一座宽敞的八扇大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青砖外墙,木梁结构,一个大天井独座其中,大院两旁建有箭楼与碉堡。走进这座保存完好的红军指挥部旧址,可见到作战沙盘、机要室、警卫室以及诸多的实物,西厢房当年寻淮洲与粟裕所睡的木床是原物件,尤为珍贵。当年的烽火硝烟虽已远去,但我的思绪回到了8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克罗源城的场景。
二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第七军团奉命从连城调回到瑞金。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负责人召见军团领导,向他们宣布:中央决定由红七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奔赴闽、浙、赣、皖创建游击根据地,调动牵制国民党军队,促使敌人进行作战部署的变更,以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减轻中央苏区的巨大压力,配合红军主力实施突围转移。
白塔乡百丈村(王惠平 摄)
1934年7月6日晚,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长汀、连城、永安县境,攻克大田县城,进军到了闽中。红七军团接受北上先遣任务时,有4000余人,经过突击补充了2000多名新兵,总共有6000余人。当时的军团领导人威名赫赫,非同寻常, 军团长寻淮洲是一位青年英雄,人中豪杰,早年参加贺龙领导的北伐军,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担任师长,后升为军长,22岁就被任命为红七军团军团长,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屡建奇功,是一个在战争中成长起来年轻的红军优秀指挥员。而军团参谋长粟裕亦是一位骁勇善战、睿智多谋的指挥官,从参加南昌起义到井冈山, 深得毛泽东游击战术的真传。但可惜的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没有把北上的战略意图明确下达,并且采取宗派主义做法,安排曾洪易作为派驻红七军团的中央代表,掌握了这支部队的实际领导权,排挤中央苏区干部,致使军团长寻淮洲与参谋长粟裕没有决策权,二人的指挥得不到发挥。
1934年7月31日凌晨,先遣队接到“中革”军委的电令,部队由福建谷口向东开进占领水口,袭击福州。水口是福州西面闽江边上的重镇,距福州约70千米,敌人有4个营的兵力把守。与此同时,国民党急调第七十八师驰援福州,湖北的第四十九师由长江日夜兼程入闽,并派军舰、飞机前来助战。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抵福州西北郊,在未进行详细侦察和缺乏攻城手段的情况下,就对福州发起攻击,经过一夜的强攻猛打,占领了一些山头阵地。尽管部队打得十分勇猛,但敌人已渐形成对红七军团的迂回包围。为了避免更大损失,抗日先遣队只好决定撤出战斗,由粟裕亲自带领一个加强连掩护,在中共连罗县委接应下,大部队趁天黑撤出战斗,转移到了连罗游击区。这场战斗虽然毙伤国民党军不少,缴获了一批武器,但红军也有较大的伤亡。
三
常言道:“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遗憾的是由于“中革”军委自身准备不足,这次电令先遣队攻打福州,不但没有达到牵制调动国民党军队的目的,反而给先遣队以后的行动带来困难。当时福州战后有五六百名伤员急需安置,否则会影响部队的机动性。中共连罗县委得到消息后,二话没说,便立即行动起来,妥善安置了这批伤病员。同时向先遣队提出攻打罗源城的请求,目的宁德、罗源、连江几块游击区连成一片。对此,先遣队根据当时的局势,决定择机攻下罗源城,为当地扫除敌势力。罗源县苏维埃政府获悉后立即行动,全力以赴,紧锣密鼓地做好支前工作。
8月12日,先遣队参谋长粟裕亲自带领先头部队出发,快速挺进到距罗源县城西5000米的白塔村。并派遣侦察员与当地游击队员化装进城侦察,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工事设置以及地形等情况。
粟裕决定先遣队用一个团的兵力在罗源县城南门发起攻击, 直捣敌人指挥部;派一个营攻打小西门,一个营攻打大西门,占领街中心的万寿塔;地方游击队、赤卫队攻打东门,得手后从城内直插北门;游击队的三个连则埋伏在罗源通往丹阳的要道上, 准备随时阻击丹阳的增援之敌。
8月13日晚10时正,战斗首先从西门打响,先遣队直插西门宫,向大小西门纵深推进;紧接着进攻东门,密集的火力牵制住东门守敌;南门是这次实际的主攻方向,先遣队从棋盘山快速涉溪水至南门城下,在强劲的火力掩护下,部队攻上城楼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事先在城内的红军侦察员和游击队趁乱撂倒守门警卫打开城门,割断了敌人的联系,致使敌人全线崩溃,纷纷溃逃。这次战斗历时仅两个多小时,歼敌千余人,俘敌300余人,收缴轻重武器数百件以及一大批军用物资,是红军先遣队北上途中歼敌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战斗。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罗源战斗后的伤病员全部移给了苏区游击队,由连罗地方党委组织医治养伤。这些伤病员治愈之后,有100多名先后补充到闽东第十三独立团、罗源独立营以及罗源地方党组织中,成为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的骨干,大大提高了地方武装的军事素质与战斗力,推动了罗源县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在此大好形势下,闽东特委决定扩大苏区根据地,把中共连罗县委分开,正式成立了中共罗源县委,并建立了罗源战斗独立营。
四
寻觅当年风起云涌、刀光剑影的战斗岁月,让人思绪万千。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以6000人的部队,历时6个多月,途经闽、浙、赣、皖4省,通过上百次大小战斗,吸引和调动了20万“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其中不乏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的精锐部队。如果这20万敌军参与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其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局部牺牲,换来了长征的全局胜利。
回忆红色历史,难免有些扼腕痛惜,红军杰出的青年将领、军团长寻淮洲攻克罗源城后率师北上,在浙皖赣边的乌泥关至谭家桥伏击战中不幸身负重伤,后在转移途中牺牲。他的牺牲是红军的重大损失,使我党失去一位年轻有为的军事指挥人才。
欣慰的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毛泽东称他最会带兵打仗,刘伯承称他是最优秀的将领。粟裕生前曾留下“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之句。在参加纪念毛泽东《如梦令·元旦》发表90周年时,我在武夷山有幸遇到粟裕大将的女儿粟惠宁大校,她说:“父亲与福建的革命感情深厚,他生前立下遗嘱,身后把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白塔乡百丈村(肖永洋 摄)
从纪念馆出来,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照射下来,地上印满大大小小的光斑。80多年一挥间,罗源从容地穿过了岁月,穿过了荒芜,如今有一种绚烂过后的恬静、一种安然、一种温暖。忆当年,红旗飘飘,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长啸而过,罗源更有着一种红色的光荣、一种红色的骄傲、一种红色的辉煌。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