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8 13:5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少衡



湄屿听涛

 

杨少衡

 

 

那是一座六角亭,底部五面围栏,一面台阶。亭子建于海角,前方、左方、右方三面朝海。我们走进亭子时,海上起风,强劲的海风吹起一排排大浪,层层拍打岸边礁石,轰鸣阵阵。亭子边山包上植被茂盛,树不高,却郁郁葱葱,枝叶在海风中摇晃,呼呼有声。几个同行者彼此说话得放大音量,否则会让涛声盖住,被海风刮得无处寻觅。我不由感叹湄屿潮音果然名不虚传。

微信图片_20211208141231.jpg

湄洲岛  (薛瑜婷供稿)

说来惭愧,近十数年间,我因各种事务,到过湄洲岛不下十次,却是第一次来这里听涛,也是第一次知道湄屿潮音。不经意间偶然问起,才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湄屿潮音竟是有名景点,早就名列莆田二十四景,地点位于湄洲岛东北角。我感觉吃惊,因为自认为对那一方向比较熟悉。近年间我到湄洲岛,几乎都与妈祖祖庙活动相关,祖庙位于岛的北部,因而来来去去,主要在岛北行走,竟不知道那里还有另一胜景。我查了一下资料,意外发觉列于莆田二十四景里的唯一湄洲景点叫“鹅尾观澜”,为第二十四景。我记得鹅尾神话石在另一个方向,位于湄洲岛最南端,难道眼下到湄洲观澜听涛换了地点?由北转南,景点也改了名?仔细一查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原来莆田有两个二十四景,一老一新。据记载,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吴希贤第一次概括莆田有四景。到了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林尧英(莆田人,顺治十八年进士,清初诗人“金台十子”之一)认为四景不够,他遍览莆阳大地,列出了莆田二十四景,为人们普遍接受,沿用至今。而新二十四景是2014年4月评出来的,基本囊括原二十四景以外的莆田其他优秀景点。原二十四景则仍保留。湄洲岛上“湄屿潮音”与“鹅尾观澜” 一老一新,都荣列于莆田二十四景中。这么说或许不够准确,以“莆田旧二十四景”和“莆田新二十四景”全称区分就得当了。

作为一个早有名声的地方胜景,湄屿潮音顾名思义,景重潮声。广义而言,湄洲岛上听涛,都可称湄屿潮音,因为湄屿就是湄洲岛。但是人们约定俗成,将该景点指定于岛东北角那里,因而必到该处才算听过湄屿潮音。这个景点相对僻静,沿道路一路向北,沿途散布着村落民居。行走间左侧忽然闪出一片红墙,一问却是妈祖祖庙后门。继续前行,不远处就到了湄屿潮音。

这里的地形地质很有特点,所以才有资格成为湄屿听涛指定位置。这里与海对岸大陆方向的文甲大屿山遥遥相对,南面极像牛首,与妈祖山紧紧相偎。山峦起伏,层林叠翠。这里海床地质为辉绿岩和花岗岩交错构成。辉绿岩比较软,由于亿万年风浪的侵蚀作用,形成不同的孔、洞、涧、沟,有的宽一、二米,长数百米,随着潮汐吞吐产生共振,发出奇妙而有节奏的、由远及近的各种声响,有资料形容称:“初如管弦细奏,继如钟鼓齐鸣,再如龙吟虎啸,最后似巨雷震天,骤雨泻地。”可谓扣人心弦。

这里,除了听涛,还可观澜、赏石,有大小景点20多处。北端的景观大多是连片大排石造型,这些大石头粗犷、大气,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显得肃穆、拙朴、原生态。沿着开凿的石路,有天狗吠日、苍鹰戏鼠、雏燕展翅、群仙赴会、南天一柱、龙腾石、虎踞石、凌波亭、宁波曲桥、龙虎滩等景点。巨石因亿万年海蚀作用形成海龟、苍鹰、老鼠、海狮等形象,无不惟妙惟肖。众多突兀石笋集合体汇成的“群仙赴会”如同云南石林般成丛成群拔地而起,气势不凡。有人形容为众神仙前来湄洲参加妈祖诞辰庆典。“南天一柱”不是高高耸立的柱子,而是宽宽大大的,如同在海浪中劈波斩浪颠簸穿行的船帆。龙虎滩为典型的海蚀崖与海蚀平台地貌,海蚀崖高数十米,长数百米,崖面耸立,崖上分布众多海蚀槽、脊、柱、洞、穴,形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象形石。海蚀崖下为一即宽又长的海蚀平台,台面上堆积大大小小由海蚀崖上崩塌下来的巨石,形成石蛋滩。海蚀平台南段近百米地段为花岗岩基岩组成的平台,上面分布有海蚀槽沟。在海蚀崖顶端分布有虎踞石和龙腾石,景点因此得名。

我们前来听涛之际,这里相当安静,游人不多,不似近在咫尺的妈祖祖庙香客无尽、游人如织。我们几个访客独享清静,恰可用心听涛。说清静略属调侃,这里虽无人声鼎沸,却有风声涛声呼呼不绝,传响天地。站在潮音亭里,扶栏静听,看海浪此起彼伏,一层层自大海远处奔袭而来,在沿岸礁石上打出一片腾飞的水花,天高地广,一望无际,心境顿时开阔爽朗。

那时不禁感叹,湄屿潮音确实不凡,值得一听。

当地朋友指着右侧山岭让我们细看,人群中即有欢呼。远远的,可见一个身影高高耸立于山岭之上,尽管只是侧影,却早为大家熟悉。那是著名的妈祖雕像。雕像立于祖庙后山,面对大海。从我们这个角度望去,海涛声中的妈祖雕像显得特别宁静、安祥。我忽有所感。眼前这片海域是外海,前方当是台湾海峡的航道,各种船只在那条道上航行,或东西向联结,或南北向穿越,或渔船或商船。当年妈祖救助海难船只,一定主要发生在眼前这片海域。从这里的如雷巨响,可以感受当年海上航行的风险,以及妈祖舍己救人的伟大。潮音亭里似乎也能听到往昔的故事和人们对妈祖的颂扬之声。我不禁暇想,黎明之际来到这里,跟随妈祖娘娘迎接太阳从东方升起,那一定很有庄严感。风平浪静之际来到这里,听脚下的潮音舒缓展开,那一定如倾听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那么身心愉悦。在狂风大作时是不是也来试一试?那时候的潮音一定如千军万马,令人震撼,也呼唤人的勇气。有了那样的经历也就不虚此行了。到此一游了吗?是的。到此一听了吗?是的。仅此而已,只听到一些倾刻间就被风吹走的声音吗?不是的。在潮音里还感受到妈祖精神的传承,为壮丽的景观所感染,倍加热爱我们的锦绣河山,热爱我们的美好生活。

湄屿听潮音后意犹未尽,还想对这一景点有更多了解。心想古景必有古诗相伴,便想去找些相关诗作来读。却不料检索之中,竟从诗意进入了画境。

首先说诗。我注意到有几篇介绍湄屿潮音的文章都引用了两句诗:“自古宫商传永乐,几如风雨作龙吟。”一句写轻歌曼舞,一句写虎啸龙吟,颇能表现湄屿潮音景象,其出处在哪里呢?我在资料里读到了清代黄彬(字重侯,号愧野,莆田人,清雍正间岁贡生,官福建永春州训导,著有《介石轩集》)咏湄屿潮音的一首七律。其诗为:“浩浩江一屿临,朝天阁上听清音。声来远浦通潮汐,韵送寒涛自古今。别有宫商传鹤舞,曾来风雨作龙吟。移情不减成连操,欲向此间学鼓琴。”该诗第三句“别有宫商传鹤舞,曾来风雨作龙吟。”与一些文章所引用的“自古宫商传水乐,几如风雨作龙吟。”有若干字词不同,我感觉当有关联,不知是别有出处,或者竟是该诗有不同版本?我还读到了另一首《湄屿潮音》诗,作者方元俞(字仲钦,号钦之,莆田人,清顺治间岁贡生):“湄屿风涛海岸生,中流砥柱击波心。岂因文子吹羌笛,疑是舒姑奏乐音。暴涨飞声鸣漱玉,文澜接溜叶调琴。渔歌唱出曾酬韵,惹动神龙水底吟。”诗的头两句一下子就让我想起当下南天一柱景点。

再来说画。清初莆田有一著名画家叫杨舟,(生卒不详,约康熙——乾隆时在世,字渔者,号兰水,官兴化游击。)杨舟擅绘巨幅画,常作虎、猴、鹿,尤其以画鹿著称,相传他画的虎悬挂厅堂,会吓退恶犬。杨舟传世作品多为动物类,山水极少,却有“莆田二十四景”的册页留存,《湄屿潮音》为其中一画。这一幅画让我看来感觉非常特别。画的主角是一艘木船,有帆有篷,船头坐着两个人,船尾有艄公撑船。船头那两个人在干什么呢?看起来是在饮茶,同时听涛。前方海岸处有山有树,地形似与今日公园中潮音亭周边相当,岸边有若干片水花,海浪拍打礁石溅起白花花一片。这幅画让我玩味许久。杨舟真是匠心独运,人家黄彬“朝天阁上听清音”,画家却要在渔船上听。他笔下的礁石水花也显得相当平和,不属于千军万马虎啸龙吟一类,看起来比较接近于管弦细奏、丝竹合鸣。这位画家胸有猛虎,我在他的这幅画作里却读到了一种从容与悠闲,原来湄屿潮音也可以这样来听。

于是不禁憧憬。或许有一天亦能如此一游?一叶扁舟,从容听涛。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湄洲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