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2 10:5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许文华



桃源深处的红色印记

 

许文华

 

  

盛夏时的白水洋,是人们避暑的天堂。

鸳鸯溪水,从神秘的深山石罅汇聚而来,一路淙淙欢歌。在上游,造化神笔一挥,宕出一片全世界最大的浅水广场。一石为底,黄润如玉。白水没踝,泠泠如镜。更兼底无砂砾,坦荡如砥——在热浪逼人的南方,这一方水土备得造化之青睐,那么温婉宁静,那么清凉宜人。

水声悠悠,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趟水戏波,冲浪滑滩,一片欢声笑语,一派和平安逸。

多么幸福甜美的时光!

景区入口,一石径旁逸斜出,逶迤向上,隐没于矮草高木之间,通往我此行的目的地——五老峰中的岩后村。

双溪镇党委王副书记和岩后村老支部书记张老伯陪行。见青石台阶苔意深深,我不由好奇是否年代深远?他们却说是二三十年前铺就的。此前是泥土小道,晴天灰尘扑面,雨季脚底打滑,崖上村民出入极为不便呢。

加快步伐。随着呼哧呼哧的喘气,经过两座木质凉亭,攀登过千级石阶,邂逅过各种飞禽,再穿过一大片遮天蔽日的杉木林,眼前天地豁然开朗起来。

陡峭的高崖之上,顶着一块八仙桌面大小的青石。三面皆树,树枝纷披。青石若隐若现。

王副书记和张老伯边引我站到青石上,边嘱我脚下小心。青石另一面,视野极宽广:天高地迥。蓝天上,白云悠游;碧野中,绿浪翻涌。俯视白水洋,气势磅礴,撼人心魄。一道白水从天空泻下,至洋面处蓦然阔大,白水如炽,人潮汹涌。听不到远处的人声,但看得到人们的惬意和快乐!水边廊桥缦回,轩榭玉立。山腰上有稀疏的人家,与我们遥相呼应,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

这块青石状若棋盘。一问,果然曰棋盘石。我戏问,难不成山神常在此下棋?王副书记正色曰,山神不知有否,人神,实实在在的有。我一怔,才发现脚边一处小小的神龛,忙双手合十拜了拜,以示打扰的歉意。张老伯告知,这是岩后村民自发为政屏县委主政期间,与国民党血战牺牲的烈士们设的神龛啊!

原来,我要探访的政屏县委所在地岩后村快到了。红军洞在一箭之遥。路往左斜进,脚下渐渐更狭窄了。迂回曲折间,隐秘肃然的气息,不知不觉攫住我心。

攀下一段仅可容身的陡峭崖阶。张老伯说,红军洞到了。

一方斜立的大石,遮蔽着一个狭长的洞。洞身约可容4人躺下,洞壁有泉水幽幽渗出,黄土地上青苔滑腻。洞口视野开阔,洞外却看不到洞内。这正是当年红军议事、养病的地方。张老伯指着对面山涧中竹丛说,那边还有一个洞,大可容30余人,是又一个“红军洞”!

两个洞遥相呼应,皆隐于群山密林中。林中植物以毛竹居多,它们一株株刚劲挺拔,直刺湛蓝天空,同时众志成城,携手并肩,阴庇着山下一个小小的圆润的村庄——岩后村。

村主任和下乡女干部林大姐迎我们进村。

七、八栋黄土墙黑盖瓦的房子,坐落在竹林下的圆形凹地上。石砌墙基,石砌街巷,古朴、娴雅、静默。荒草离离,野蔬没踝,似乎在诉说着一段久远的故事。

八、果然有故事。在村部旁边的岩后革命老区纪念馆,我的看到了血雨腥风,顽强抗敌,感受到了赤胆忠心,英雄大义。一曲经典老歌,先是轻轻的,渐转雄浑的,在我耳边萦绕——

夜半三更哦,盼天明,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1934年10月,在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一方面军和党中央从中央苏区向陕甘边区撤退转移,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闽西、闽东北的革命斗争形势更加严峻。鉴于此,1936年6月,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来到岩后村,主持成立中共政屏县委员会、政屏县苏维埃政府以及政屏游击队。当地革命者张家镇、张发祯、张达炳分别担任县委书记、革委会主席和游击队长,共同带领当地革命力量,健全组织,扩建游击武器,通过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政屏根据地。1937年2月,政屏县委领导两支游击队,在周(宁)政(和)屏(南)等地进行革命活动。他们打土豪、击民团,收缴枪支弹药。不久,闽东游击支队又划归政屏县委领导,革命势力得以壮大,革命形势如火如荼。政屏县委率领三支游击队,在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叶飞的指挥,以及当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下,浴血奋战,赢得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1938年1月底,大部分游击队员整编加入由叶飞担任团长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6团,北上抗日。政屏县委继续领导根据地人民宣传抗日,支持抗日。

张家镇,这个岩后村的农民后代,受中共屏南县特别支部的教育,得闽北独立师黄立贵师长及中共闽东特委特派员吴华禄等人的影响和指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革命斗争中逐渐成长为边区根据地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当敌人吊打其母胁迫他下山时,他强忍悲痛,心坚如铁,拒不投降;他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并灵活有效地付诸实践,革命经验日益丰富。叶飞领导新四军北上之后,政屏县顽固派撕毁和谈协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张家镇毅然率领县委机关和游击队转移到岩后村天坑垅自然村,召集会议商定还击策略。当年4月,他和寿(宁)政(和)庆(元)中心县委书记范岩寿,在寿宁县新康口村会谈,不幸被反动大刀会头子林熙明的土匪部队包围,突围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年仅38岁。

英雄的故乡,不只有一个张家镇!纪念馆墙上,赫然张贴着16张烈士证书,上面是被永远镌入政屏党史和革命史的名字:张家镇,张敬熙,张达文,张敬祥,张廷芳、张发达、张达炳、张郑寿、黄曾海、张发朝、张发祯、刘郑定、张廷虎、张郑意、黄赞权、张代端。他们都是游击队员或新四军战士,牺牲时间集中在1936年至1943年之间。

这一个个生命,原本那样年轻鲜活,那样刚毅坚定!七八十年前,风雨如磐,黑夜如墨,从同一个村庄走出的他们,前赴后继投入革命洪流,谱写了让人血脉贲张的烈士颂歌!他们由欢迎革命掩护革命开始,抛家弃舍追随革命,义无反顾,赤胆忠心!当五老峰下红军洞里的星星之火,蔓延到杉林竹林,蔓延到千山万壑,他们倒在这片亲爱的故土上。鲜血染红大地,染红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东方的中国,终于迎来了拂晓的晨曦,迎来了唤醒寰宇的嘹亮鸡啼!

何等波澜壮阔的大地悲歌,何等高山仰止的革命情怀!

张老伯和村主任,是烈士的后人。他们讲述着往事,语气平和,抑制不住自豪和深情。他们说,眼前的村庄,不是原来的模样。他们的先祖于早年迁居此地,营造出美丽富饶的家园,却在那十几年的时间里,被国民党三次血洗三次焚烧。安土重迁的祖父辈,一而再,再而三倔强坚定的掩埋亲人,重修房子,重建家园!

我心中波涛汹涌,我的嘴巴,却久久说不出话来。

夕阳坠入村后竹林,红军洞口慢慢隐入幽暗的光线里。一道金色的光芒,从高天的黑色缝隙里透出,照亮了每一栋房子,照亮了厅堂上高高悬挂的“革命烈士”“革命五老”证书,也照亮了房前屋后每一寸土地。到处都光彩丛生,熠熠生辉!

村主任坚持把我们请到他家,不一会儿煮出5碗蛋茶来。褐色的茶汤,浸着黄色的蛋。喝了一口,甜蜜,带着微微的苦涩。喝完,唇齿留甘。

半明半暗的光线,半甜半苦的蛋茶。我站在时光的交界线上,一边驻足现在,一边牵着过往。

和老支书、村主任挥手作别,我同王副书记、林大姐一起下山,竹径幽幽,竹叶沙沙。这些毛竹啊,也许它们曾被搭过帐篷,做过梭镖,布过竹钉阵,也连接着军民情谊,承担起中国革命的重任。这是英雄的毛竹,它们绿色的纹理中,夹杂着鲜红的革命印记!

风起,竹林飒飒,蛩虫鸣唱,心弦又一次被拨动,肃然起敬!

下山的路走得很快,不一会儿又回到了白水洋的背后。戏水的人们还未散去。水声,欢笑声,在薄暮中那么清晰,那么生动!

这美丽安宁的桃源啊,是造化所赐,更来自英魂的庇佑!

在路边,我不由又一次抚摸中共政屏县委员会、政屏县革命委员会的纪念碑。幸福的人们,请把这厚重的过往,深深铭记!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