漈下村传奇
吴建华
漈下村古称甘漈下,位于屏南县的西南部龙漈溪畔。漈下村开基于明正统二年,迄今有582年的历史。以甘姓为主,是传统的血缘村落,是古代宗法制度及涉台法缘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又是集村落文化、武术文化、农耕文化、马仙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村落营造和建筑风格以闽东北乡土风格为基调,融合了徽派建筑风格与江南水乡临水而居独特情调。
屏南漈下村甘国宝
漈下村还是戍台名将甘国宝的祖居地。2008年,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尔后,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漈下村,但见村庄坐东朝西,庐舍依山沿溪构筑,古村落形成“曰”字形布局,令人耳目一新。这里四面环山,双溪夹流,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仿佛一幅令人陶醉的山水画。
这里景观独特,极具明清古建筑风貌,彰显土墙黑瓦的江南特色,既有徽派雕梁画栋的精细,又有临水而居的浓郁情调。
这里文化悠久,古村落布局融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于一体,蕴含着独特的建筑文化元素。拥有云路门、侯门岭、迎仙桥等三十六景,其中龙山公祠、古城楼、花桥、龙漈、仙宫、峙国亭、飞来庙、聚宝桥和甘氏支祠八个建筑,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甘氏宗祠被列为福州十邑百座名祠之一。
这里人文荟萃,是遐迩闻名的“拳头窝”,民间武术渊源流长,有着近四百多年传统的武术历史。拳种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有虎尊拳、板凳功、锄头功、狼筅术、竹竿功等,习武健身之风代代相传,村民们就地取材,板凳、锄头、竹竿都成为他们习武的工具。虎尊拳,也是村民们喜爱的一个拳种。在一个祠堂的大厅,是村民习武的场所。青砖铺就的厅堂,下陷一尺多深,足见其功力之深厚。
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家盛行。近年来,在甘棠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漈下村围绕“古村+互联网”“古村+文化旅游”“古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围绕“打造传统村落文创艺术村”的建设目标,注重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争创3A景区,助推乡村振兴。自2015年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油画公益教学项目后,漈下村文创旅游产业如火如荼、风生水起。一个个艺术空间相继创立,一家家文创工作室相应落地,一幢幢民宿相继开张。老房子修旧如旧利用起来,文创旅游兴起来,研学游学的客人多起来,村民的钱袋鼓起来,村庄的活力动起来。截止目前,已接待世界各地专程前来学画的艺术爱好者6000多人,慕名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20多万人次。令人钦佩的是,画室里的画家既有六十多岁的老人,也有活泼可爱的小孩;既有村里的女讲解员,还有残疾的画家。画室里挂满了他们的画作,不少作品还远销国外,闻名遐迩。
这里传承宗教信仰,保留祭祖遗风。每年农历六月祭祀“马氏真仙”,独特的“议冬”“谢冬”习俗,已绵延四百余年。龙漈仙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族谱所录为登瀛宫,“即仙奶殿,坐南向北,左右两河合后,为溪山第一”。位于龙漈溪东、西两涧合流之处的内侧,前对文笔峰。仙宫的主体建筑,由前面的门房、天井、两侧厢房和后部的大殿组成,形成外观独特的圆穹窿顶上檐屋面。仙宫外形取天圆地方之式,呈现外方内圆、穹窿高起之外观。这一独特的建筑模式,与北京天坛之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殿正中悬挂的“方壸圆峤”匾,峤,意指高而直的山峰,正是这种建筑形式的贴切写照。
离开了仙宫,来访飞来庙。俗称水尾殿,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在水尾,坐东向西,今迁至聚宝桥右,崇祀飞来大王、夫人奶。飞来庙的前廊及大殿神龛二侧、墙壁上,留存大量的古壁画和楹联。这些壁画多有落款,说明其绘于清同治七年,作者为漈下村清末著名文人甘炳焜。
这里的宗祠建筑颇有特色,甘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是开基二世祖思亮公的祠堂。正梁上高悬清朝爱国名将、甘氏九世裔孙甘国宝任广东提督时,御赐的贴金“福”字匾于其间。甘氏宗祠,为福州十邑百座名祠之一。龙山公祠,是开基二世祖思玉公的祠堂。思玉公,“生平善堪舆”,是甘氏漈下拓基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现存城门楼的创建者,在漈下享有很高的声望。据导游介绍,原先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后有小人告发,说甘细玉有称帝的野心。为避免杀身之祸,拆掉三个城门,留下一个。龙山公祠,建于龙漈溪畔,门楼斜迎来水,开设于祠堂的右前方。在前廊及前金步间的单步梁下方,仅用斗拱悬挑而不使用双步梁支撑,是明代建筑减柱手法的突出体现。
这里的古民居建筑,现有保存较好的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古民居,有近80多幢。漈下的古民居建筑,同属闽东北山地型建筑分格,因此共性更多,这里以几个典型故居、古厝为例。官厅厝,建于清早期,是接待来往官员、外来贵宾的场所。甘氏大厝,位于漈下村东南角,俗称新厝里的位置。建于清同治年间,前天井二侧厢房单层,绦环板处有木雕“四聘”图案;三面墙头下墙堵部分有精美的灰塑浮雕,前廊檐下雨梗头位置也有墨画以及墨书诗词。溪边右厝,位于漈下村西南角,峙国亭北侧。主屋的前方,门框与墙体稍为相错,以便朝向溪水来的方向。小型民居,位于花桥头西南侧,临溪而建,建筑规模虽小,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小型古民居建筑。红军大厝,位于漈下村东北角高地之上,甘氏宗祠北面,为红军烈士甘春镛在1931年所建,是漈下村最为重要的革命文物。设计者在大厝外修筑围墙,内部山墙又相当高大,使之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因此,屋子建成之后,马上就成为当时游击队的驻地。
这里的古遗址、古墓葬、古碑刻,彰显漈下村悠久的古文化。两处古遗址,一是倚马磉,二是凌云寺。倚马磉地处漈下村与巴地村之古道交接处,清代即建有路亭,以供来往路人憩息。“乡之后门山坪,二石竖立,习射比武多在此。”俗称跑马场,位于漈下村东南方向,是水尾东面山内侧的一处平坦山坳,是甘氏祖先们为了自卫健身、预防盗贼骚扰和大姓欺凌而设的跑马练功射箭场所。凌云寺位于漈下村东北方向,龙漈溪东涧的上游。现仅存残断之门楼、石阶、垣墙,以及石槽、石臼等,村中同时尚存原庙中之匾,上书“凌云寺”三个遒劲大字。这里遗留的古碑刻数量不多,主要有龙漈仙宫及飞来庙中的重修碑、细旷公墓重修碑,以及立于云路门北面的嘉庆八年禁示碑等。同时,村中各路口,随处可见各式的“石敢当”;云路门门墙右角,则立有“祝圣放生池”等碑刻。
夕阳初下,天边五彩斑然的云霞,把漈下村映照得一片绯红。夕阳照在鲤鱼溪上,分不清是霞光,还是彩色的锦鲤。溪流上的水车,一年四季唱着古老的歌谣,留下了眷念,留住了乡愁。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