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苏家坡
苏 静
苏家坡,位于上杭县古田镇与新罗区大池镇的交界处。
初冬的苏家坡,暖阳高照,一点也不觉得冷。苏家坡原名苏家陂,“陂”者,泛指临近水边的山坡。取名苏家陂,是否与苏姓人家有关?又是谁从这里踏出了第一道履痕?这是我未踏进这个大山深处小村前,一直悬在心头的好奇。
古田苏家坡
走进苏家坡村口,但见百余栋小楼清一色蓝灰的屋顶,洁白的外墙装饰着风格独特的彩绘图案,村子中央一方池塘水波粼粼,苏家坡沐浴在冬日的阳光里。
苏家坡背依尖尾仔山,面对大茹山、小茹山,深藏于梅花山南麓的祟山峻岭中,是古田镇唯一的畲族行政村。与众多隐匿深山的村庄相似,苏家坡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绵延的村落,全村雷姓聚族而居。不过,在此燃升第一缕炊烟的却是苏姓人家。相传明万历年间,一支苏姓人家因躲避战乱,来到此地,见这里山环水绕,人烟罕至,遂择一高地栖居,男耕女织,繁衍生息,遂成村落,取名“苏家陂”,以示不忘本族姓氏,至今绵延了400多年。如今,当年的开山始祖苏氏后裔早已外迁,全村不见一户苏氏后人,清一色的姓雷。这里群峰怀抱,绿意盎然,畲家人傍山结茅,依山而筑,沿坡而居,一条名叫黄潭河的支流穿山越谷,绕村而过,俨然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山水虽美,可只因地处大山深处,当年的苏家坡却十分偏僻与荒凉。“有女莫嫁苏家坡,地瘦人穷石头多;三餐稀粥地瓜饭,出门三步就爬坡。不见骑马抬轿过,世代冇个读书哥。”这首民谣表达的就是当年的真实情境。
苏家陂何时改名苏家坡,目前尚无从考证。它不仅有着数百年的沧桑历史,还是一个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历史上,因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使之成为红军历史上的一个转折,也使它多了一份荣耀与别样的情怀。抹去历史风尘,让我们去叩响树槐堂的大门,打开那扇小小的窗扉,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1929年5月底,红四军在偏僻的闽西小镇——永定湖雷镇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以毛泽东、刘安恭为代表的双方就是否设立军委的问题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争论异常激烈。直至下半夜依旧未果,会议不欢而散。6月8日,红四军在上杭县白砂镇早康村的严氏祠堂——“东洋堂”再次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继续上月底湖雷镇那次未完的讨论。之后,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七大”之后,毛泽东提出去莫斯科留学兼休息一个时期的申请,得到了红四军前委的批准。在等待中,前委决定让身体时好时坏的毛泽东先到闽西地方养病,并指导中共闽西特委工作。这是毛泽东人生中一段非常低谷的岁月。在此期间,毛泽东曾两次来到苏家坡,在此生活工作了40多天,这也是他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村庄。
第一次是1929年7月29日红四军前委在蛟洋召开紧急会议后,毛泽东因患疟疾,在中共闽西特委安排下,化名“杨先生”转移至苏家坡,8月上旬离开苏家坡前往上杭溪口的大洋坝,后又转到永定金丰大山养病。第2次是1929年10月,久病初愈的毛泽东辗转到上杭城,后因局势变化,于10月21日晚至次日凌晨撤离上杭城前往苏家坡继续休养。
毛泽东首次来到苏家坡,虽说在此只是小住数日,但毛泽东一边指导地方党的工作,一边有机会利用这段时间召开了很多调查会,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思考,思考人生与未来,思索中国红军的方向前进。
1929年10月,毛泽东偕身怀六甲的贺子珍,随中共闽西特委从上杭城迁至苏家坡,特委机关就设在树槐堂,毛泽东则住在树槐堂后楼左侧小阁楼上。树槐堂坐西朝东,悬山顶的屋面,砖木结构,透着些许古朴。
这是毛泽东2进苏家坡。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知当地民众的疾苦,时常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在他亲临指导和关怀下,苏家坡第一所小学“平民小学”在树槐堂后厅“诞生”了。14名学生全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据当地乡老、现年102岁高龄的雷耀庚回忆:“开学第一天,毛泽东亲自给孩子们上了人生的第一课。他深入浅出地讲析了‘人’字,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希望的种子,或许就由此在孩子们的心之旷野播下了。数日后,毛泽东又为孩子们讲解‘手’字,激发孩子们的革命热情和改天换地的豪情。“斗字不识苦难当,世世代代当文盲。毛委员来了天地翻,穷苦孩子上学堂。”如今的苏家坡人,每每唱起这首山歌时,就会深情地怀念起这所“平民小学”的创办人毛泽东。
圳背岩洞,这是一个藏匿于树槐堂右侧半山腰的天然喀斯特岩洞。一条名叫黄潭河的溪流从洞前潺潺流过。岩洞偏僻清静,冬暖夏凉,人迹罕至。石洞很深,有点潮湿,阳光透过石缝斜照下来,地面天然卧立着两块大石。当地老人说,此洞是毛泽东当时隐匿防敌、休息读书之处,他当时就在这两块石上搭木板,当书桌。住在苏家坡的这段岁月,尽管困难重重,然而36岁的毛泽东并未放弃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事业,而是以饱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闽西革命根据地建设、地方党组织发展,探索红四军建党建军、中国革命的道路等诸多问题辛勤地工作着。因为圳背岩洞中的那一盏煤油灯,就是他内心深处永不熄灭的希望光焰。“那时,毛委员经常在早饭后带着书和文房四宝,独自来洞中读书,除了看书外,他时常会站在洞口,长久地眺望远方,陷入沉思之中……”雷耀庚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后,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主席洞”。
在苏家坡,毛泽东的身体虽得以康复,但对红四军的忧虑也日渐加深。转机出现在11月下旬,在毛泽东第2次到苏家坡一个月后,他收到了陈毅转来的中央“九月来信”以及朱德、陈毅请他回前委主持工作的信件。于是,毛泽东毫不犹豫地回到长汀,与朱德、陈毅会合,重新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再次承担起中共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毋庸置疑,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古田会议的光芒里,人们不会忘记圳背岩洞里曾经摇曳的那盏油灯。
光阴荏苒岁月悠悠。如今的苏家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是农村快速发展的嬗变期。地处闽西深山的苏家坡的发展也跟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轨迹高度契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家坡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催化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蜕变。苏家坡人用勤劳和智慧筑起心中的家园,耕耘于河谷,纵横于阡陌,驰骋于神话和梦想之中。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苏家坡的发展迎来了新契机。“当年年底,我们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试点村,第2年获得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支持。”该村党支部书记雷焕龙说。从那时起,苏家坡的发展走上快车道,通过实施“三线下地”、裸房整治、道路硬化、屋顶立面改造、建设文化公园等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苏家坡人还修缮了“树槐堂”“鸿玉堂”等遗址,完善了“主席洞”周边基础设施,村里的红色培训和旅游逐渐兴起。尤其是2018年,随着《古田军号》剧组在苏家坡取景之后,苏家坡,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红色畲族村,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
苏家坡因地制宜,以林旺村、以旅强村,依托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现有以发展贵妃鸡为主的市级龙头企业龙岩福欣牧业有限公司、以棘胸蛙为主的上杭县双吉养殖有限公司,同时开办农家乐,发展生态旅游,并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富了百姓,嬴得了百姓的欢心。
“青山绿水抱红土,古朴畲乡嵌田园”。如今的苏家坡,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瓜菜成畦,一步一风景,一户一画卷,处处萦绕着美丽乡村的气息。眼下,苏家坡人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发扬红军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着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集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红色古村落,让红色的记忆在崇山峻岭间的苏家坡熠熠生辉!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上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