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6 00: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郭 鹰



九洲的前世今生

 

  

 

 

选择九洲这个选题,是因为冥冥之中有一种情愫牵扯着我,那就是新罗古城。1997年龙岩撤地设市,原来的龙岩县改名新罗区,整个龙岩地区仍称龙岩市,这让自唐开元年间就叫龙岩的当地人很不习惯。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在龙岩之前,这里原来的地名就叫新罗,历史画了一个圆,让我们从起点回到起点。而上杭县临城镇的九洲村,又称新罗古城,和我们今天的新罗区有什么关系呢?早在5年前,上杭作家李迎春对九洲进行过非常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新罗古城与今天的新罗区没有关系。新罗古城历史更悠久,地位更显著,级别更高。

“汀州初建时,州治在晋新罗县故址,今名旧州……盖汀州的最初治所,在今上杭县北。”著名历史学家朱维干在他的著作《福建史稿》中关于新罗古城的鉴定可谓一锤定音。刘可明先生在《福建史志》1999年第4期的《对龙岩古代县名的考证》一文也提出了较完整的看法。他认为:“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领县八,其一为新罗县,县治在今上杭临城镇九州村之西,因县治西有新罗山故名新罗,因县治新罗,故名该县新罗县……这个晋新罗县的县令名叫孙奉先。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长史循忠奏,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晋新罗县的基础上正式置州……同年建汀属县长汀(县治在长汀村,今上杭九州)和杂罗(县治在杂罗口,即晋之苦草镇,今之龙岩市区),加上黄连县由建州改隶汀州,共领三县。州治设长汀县治长汀村(或晋新罗县之新罗),长汀村之西为晋新罗县故城新罗。”

细细品读这些话,对两地新罗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九洲是最早的汀州州治所在地,当时名为新罗县。当年的新罗县包括今天整个龙岩市和宁化、清流、归化、南靖部分的广袤地域。可惜由于朝廷无法有效管理,至刘宋泰始四年(468年),建置仅186年的新罗县和宛平县、同安县一同从建置上消失。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立汀州府,才使闽西重新回到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唐代汀州府所辖范围与新罗县基本相同,而且州治也在九州村。那时九州村还叫长汀村,长汀村旁边的溪流被称为长汀溪(即汀江,也称鄞江),汀州和汀江皆因长汀溪而得名。小小的九州村,在西晋和大唐两度成为闽西的行政中心,在闽西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今天的新罗区,是晋朝时的苦草镇,唐代晋升为县,为汀州府所管辖的三个县之一。与当年的九洲相比,那就差远了。不过世事沧桑,更迭变幻,今日的新罗区成为龙岩市的中心城市,而曾经辉煌的九洲,则隐于上杭县郊,成为一个普通的小村落。

虽然新罗古城与今天的新罗区没有历史上的联系,但相同的名字总让人心生亲切亲近之感。带着这份亲切亲近,我在一个秋日黄昏,特地来到九洲村,寻访当年新罗古城的旧迹。由于历史太过久远,九洲的老百姓都不太了解。在修缮一新的村委会3楼会议室,我发现《九洲村社会历史与文化调研报告》一书,如获至宝。村支书说,这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庄景辉率领课题组花费5年时间编著而成的。庄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田间地头寻找“州初置”的遗迹,挖掘出白陶筒瓦、红陶板瓦等具有明显唐代特征的建筑构件,是很重要的实物依据。在调研报告中,庄教授还提及留存的几处古城墙,这些古城墙也出现在李迎春的《寻找新罗古城》一文。在悠远浩荡的时间长河中,九洲的历史痕迹大都烟消云散,古城墙成为“州初置”一个重要的佐证。村支书带领我,穿过一大片翠绿的菜园,指着一丛杂乱的茅竹之间的大约十来米长的两处很不起眼的土墩说:“这就是城墙。早些年这个城墙很高很长,1973年发洪水村庄整个被淹没,这个城墙也基本被淹了,只剩下这一点。”抚摸着古城墙,我仿佛离那段历史更近了。无论这段城墙是否唐代遗留下来的,在残酷的历史长河冲刷下,它依然顽强地保留下来,虽然仅此一段,已是弥足珍贵。想当年新罗区中山街改造时,发现一段南宋时期的古城墙赵公城,正当龙岩的有识之士奔走相告如获至宝时,它却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甚至没留下一声叹息。我想,寂寞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九洲一直处于政治经济中心,或许会在奋力前行时,丢失更多历史血脉,比如今天的新罗区。

新罗古城作为汀州府最早的州治,原名长汀村,虽然时间并不长,但足见其历史地位及影响。唐大治四年,治所迁往白石,长汀随县而迁,但仍然叫长汀县,而原来的长汀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旧州”,意思是原来的州治。到清朝末年,“旧州”改名“九州”,是人们崇尚美学的传统文化思想而谐音雅化而来的,如下门雅化为厦门,角尾雅化为角美等等。后来,九州又改名“九洲”,是因为它与汀江水息息相关的缘故。

其实在寻访古城墙之前,我们第一站到达的就是九洲渡口。夕阳下的九洲渡口,静谧寥落。曾经供来往商人休憩的客舍,门窗俱无、青砖斑驳、荒草连天,唯有两百多年的古榕树青葱苍翠,枝叶伸展,生机勃勃。秋叶满阶、远山如黛、芒花飘飞、汀水瘦弱,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繁忙喧闹的码头,是来往上杭县城的渡口,是链接外面世界的窗口。“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鄞江就是汀江,为水上交通大动脉,从西向九州奔腾而来,与自北而来的旧县河在此汇聚成浩荡江水,成为闽西最为重要的航道之一。自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汀江水运活跃起来,特别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闽西的区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九洲码头更凸显其重要地位。伫立夕阳下的汀江江畔,我仿佛看见船只来往穿梭,货物堆积如山,岸边是浣衣女子,船板上有翩翩少年……好一幅“上汀三千,下河八百”的清明上河图。九洲渡口一直是村里人更是外乡人进城赶集办事的交通要道,直到1997年水西渡大桥建成通车,才开始逐渐衰落,到2004年停办。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古渡口终归成为一段记忆,犹如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而对岸的上杭县城,一座座桥梁如彩虹般飞架汀江两岸,通衢大道四通八达,人们不再需要摆渡就能轻松快速抵达彼岸。

如果你认为今天的九洲是一个躲在历史角落被遗忘的小村庄的话,那就错了。今天的九洲渡口,是汀江绿道重要组成部分。汀江绿道是上杭县历时3年,总投资近5个亿,辐射周边5个乡镇、16个村(居)汀江两岸共计60公里的沿江大公园,是上杭县的新地标。一路山峰拥翠,绿水荡漾,花海璀璨,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必然,2017年6月,汀江绿道就是在九洲村正式破土动工的,它是汀江绿道的起点,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出发处。古老的九洲渡口自然成为汀江绿道上一处拥有厚重文化历史的景观,这里竖起一块石碑,名为“榕荫古渡”,娓娓诉说着九洲村千百年的历史。

蜜雪梨,多么美的名字啊,那是花开时间的洁白胜雪,更是结果时的甜美如蜜。踏进春天的九洲村,就置身于冰清玉洁的梨花世界。一望无际的玉树银花、成群的蜂蝶、幽深的花香、新鲜的泥土气息,令人仿佛进入亦真亦幻的人间仙境。花开时节,前来观花游览的人们车水马龙,梨园内人山人海。到了7月,硕大的梨子挂满枝头,压弯了树枝,青黄的蜜雪梨如晶莹剔透的水滴,轻咬一口,皮薄肉脆,清甜的果汁在口中融化,唇齿间充盈着甜蜜的味道,瞬间化解夏日的炎热与焦渴。蜜雪梨,成为九洲的新品牌。

新罗古城——长汀村-旧州-九洲渡口-九州-九洲,地名演绎着千年的历史辉煌,诠释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正如庄景辉教授所撰:“官署瓦砾唐州址,碑刻亭屋明码头。古树文物清民居,岁月故事留印记。”夕阳下的九洲渡口,像一尊披着黄色蓑衣阅尽世事沧桑的老翁,时光的变幻多姿无不一一纳入它的眼里,九洲的前世今生无不深深镌刻它的心中。岸上的通衢大道替代水上繁忙航道,汽车替代船帆,种满鲜花的现代化汀江绿道替代满园荒草……

挥手告别之际,村支书朗声相邀:“明年春天,来九洲看梨花哦。”而我更想品尝的是如蜜般香甜的九洲蜜雪梨。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上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