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1 15:0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萧 珊 郑 勇

 

深山古银矿  百岁传奇人

——周宁宝丰银矿逸事

萧 珊  郑 勇

矿洞5.JPG

众多古矿洞之一

 

据《周墩区志》记载,早在宋代,福建周宁就开采银矿,且规模不小。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监察御史张鹏每年四次进银场(即宝丰银矿)收税,可见采银获利之丰。

采矿需要大量劳工,当时这里的芹溪就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采矿工人,民间流传的一句话——“井下三千采矿工,井上一万过路客”,说的正是当时的盛况。后因郭洋、芹溪一带山地矿脉渐稀,矿主依矿脉走势,逐渐转向浦源镇的围城底、官司、西坑一带采矿。  

周宁银矿矿体呈灰白色,主要由角砾状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银矿石组成,形态复杂,多呈网脉状、透镜状,含银量“贫富不均”。地矿部门称,周宁官司——芹溪银铅锌矿点,南起芹溪村北侧,北止于李园水库,整个矿脉达40多里。

调查发现,古采矿洞大部分位于海拔800米至1400米之间的山地和峡谷区,最密集地带(核心区)为李园——围城底——芹溪一线,处在构造裂隙地带。当时的矿工,手持简陋的器械,靠经验判断矿脉走势,开凿的银矿基本都在脉上,品位较高,只有个别矿洞偏离富集中心。采洞既分布于山涧谷地,也见于山顶高台,绝大部分洞穴属裂隙洞,少部分为穿脉洞。采矿洞可分为明洞、暗洞和露天洞,也有部分为槽坑。多数采矿洞为单一洞穴,部分洞穴内有叉洞,较长的矿洞内部多为曲折形态。洞口大小不一,从数十厘米至1-2米不等,洞深长短悬殊,短者不足1米,长的达250多米。洞内空间高度不一,低的不足1米,高的达数米。

如今,这里遍布天然林和人工林,矿洞全都淹没在林海之中。

宝丰银矿,始于南宋元祐年间,至明代废止,前后约500年。

    明正统七年(1442 年)十二月,以叶宗留为首的矿工,在宝丰银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产业工人组织领导的革命运动”,被载入《福建通史》等历史文献。

与同时代的蒙山银矿、银山银矿、云和银矿比较,宝丰银矿不仅面积最大,矿区也更为集中。

宝丰银矿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发现的古矿洞有345个,为全国已知古矿矿洞数量之最。另外,在诸多银矿中,它的开采长度国内第一,开采高度也是全国第一。开采技艺方面,多种形式结合,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采掘水平,对于研究前人多样化的开矿科技,具有重要意义。

宝丰银场古矿业遗址位于崇山峻岭中。古矿洞或狭长幽深,裂隙成线,可供寻幽探险。在此基础上建立古代矿业遗址公园,可供悠游探秘。周边有洞宫山、天门山、九龙漈瀑布、陈峭大峡谷、白水洋、鸳鸯溪等风景区,还有楼坪、浦源等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它们为周宁的旅游文化品牌提升了档次。

说到周宁宝丰银矿的开采历史,不能不提到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张彭八。此人祖籍宁德十七都上洋村,生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十二月,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活到103岁,于1589年仙逝于古里。

相传,银场炼银时,务必要张彭八到场督阵。他若离开炉场,银子就炼不出来。他若外出,必须在炉子边悬挂他的衣服,以压阵脚。

传说,张彭八在围城底藏有两大缸银子,并在路边的亭子后面树立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字,都是只有半边的古体字。据说只要对出所有的文字,就能找到藏银的地方,获得银子。有个书生常年在山里砍柴,每当他挑柴路过,在亭子里休息时,就会在亭子后边仔细琢磨那些古体字。有一天,他终于对出十九个字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一声响雷吓得他抱头躲回亭子。此后,这两大缸白银依然是个谜,没有人找得到谜底。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北方又有鞑靼攻击,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库日益空虚。朝中诸臣商议之后,向皇帝建议,从民间筹集银两充国库,养兵士,抗击倭寇。张彭八两代人煽银、经商,家有巨财,可向其借银。

朝廷决定派浙江籍新科状元唐汝楫到上洋村向张彭八借银。唐汝楫到达上洋,一番陈述,激起张彭八的一腔热血。他认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便立即答应请求,将银两全数捐献给国家。唐汝楫有感于张彭八豪气干云,十分感动,拜张彭八为义父,这段故事后来成为千古佳话。

唐汝楫返京后,面呈皇上,奏请批文,批文曰:官司东南西北横直十里界内赐给张彭八,让其任意围城造府掌管炼银。

不但如此,朝廷还派官兵守护银场。随着银矿的开发,先有监督银场课税的宝丰公馆(遗址位于李墩镇芹溪村西侧),后有负责稽查防卫的麻岭巡检司,和管理东洋行县的东洋公署。为表彰张彭八的功绩,皇上钦赐耆宾冠带,并授“恩光”牌匾。麻岭巡检司遗址现在麻岭村北面的古道上,精雕的石门与坚固的墙基依然保存完好,为省保单位。

张彭八故居位于上洋村中心,占地1800平方米,坐东朝西,呈“乌纱官帽”状,砖木结构,建于明代。主居历经400多年沧桑,门楼大坪前有椭圆形的金鉴池,大坪由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镶嵌而成,为“狮子戏球”图案。

如今,上洋村张彭八的后人,已繁衍达数千之众。历代的墓葬,族谱均保存完整。每年农历三月三,这里都要举行祭拜活动。

 

福建地质调查研究院专家在古银矿遗址调查。.webp.jpg

福建地质调查研究院专家在古银矿遗址采集科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