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11: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 英


低吟浅唱传非遗

 何  英

 

说到“非遗”,心中充满了对华夏5000年文明史的自豪。假如能有机会深入到杭川乡村,许多民间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能让人耳目一新。

 

源自劳动的《树筒号子》

 

2016年6月,陪同著名作曲家李式耀先生到上杭步云梨岭采风,请教将山歌唱到人民大会堂的林老师。见面后,他却非常谦逊地说:“我们要到村部才能代表我们梨岭。”

来到距他家仅几百米的村部2层会议室,他连连摆着手说:“不,不,不,这里简陋,要到室外才是我们梨岭原生态的代表……”

站在走廊上,我遐想:这里目光所到之处,都是高耸云天的大山和参天古树,还有那古藤蟠缠。假如随意到村子里走走,也许林中珍禽鸟兽随时都有可能与你亲近。接着,他就唱起了我久违了的山歌

山歌唱毕转过身,他对我们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我们这大山里已经成为活化石、过去那几十个强壮男人扛着一根“木筒”(大木材)时,发自肺腑的劳动号子‘嘿…哟…嘿…哟…’搬上舞台,申请非遗。”

哦,这可不是普通的愿望啊!在记忆中,祖辈们建房修路架桥所需的木头,都是靠一群强壮男人将深山里那一根根的参天大树砍伐后,从山顶“轰…轰……”地溜到山下,用大锯截成一段一段的“木筒”,再人人手握一根“株叉”,或作为肩上撬撑“木筒”以减轻负重,或作为支撑“木筒”以减轻力气的拐杖,以便让一群人在行走中起到平衡、同步的主要工具。在那艰难的前行中,由走在最前面的人通过喊号声的方法,发出“上肩”“起步”“上坡”“下坡”或“转弯”的指令,众人接声后一步一步地前行。这种号声,不仅让众人在前行中能步调一致、驱除疲劳、振作精神,还能减轻大家的劳作之苦,提高劳动效率,又能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它还有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作用。就是在这种一代又一代的劳作传承中,慢慢地演变成古老的歌谣。而且,他们在劳动中共同发出的强烈律动,音调高亢有节奏,不仅让人听后欣赏到大山里男人们粗犷、豪放的性格,还体现一种劳动时团结、顽强、博大、坚韧和乐观的精神。

想到这,我便有了创作的冲动。回到福州后,我反复地琢磨着这自然的律动。在步云,人们将这一截又一截的大木被称为“木筒”。而我们杭川地区绝大多数人则称之为“树筒”。于是,歌名就定为《树筒号子》。

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中,随着记忆深处那一群群强壮男人扛着一截又一截的大“树筒”“嘿…嗨…嘿…哟……”的号子声和雄壮的脚步声,手上敲着键盘,心在反复地跟着旋律呼喊着,写得我大汗淋漓又筋疲力尽!之后,又反复地修改。总觉得,在我们这大山里,不仅有清澈的山泉和绿色的海洋,还有由那一代又一代的乡亲营造的淳朴民风,不管你一年四季什么时候光临,都如那盛夏的微风,质朴清爽宜人,又涤荡人们疲惫的心。我要通过这首歌,将它们展示给世人:

5e414f73d2d449259f8820213bcd63bc.jpg

“树筒号子”——远去的客家伐木人发自肺腑的天籁之声

(鸡叫三遍):喔……喔……喔……

(白)上……山……啦……,呀嗬……嗨!……

(原生态号子声:嘿……哟……嘿……哟……嘿……哟……)

(唱):天苍苍,地茫茫,松涛阵阵,泉水哗啦响。梅花山哟,青山连绵,绿色的海洋。梅花山的男人哟,蓝天作被,大地为床。那参天的大树,用年轮诉说着沧桑。呀嗬…嗨!……

(号子声):嘿……嗨……嘿……哟……嘿……哟……

(唱):天苍苍,地茫茫,松涛阵阵,泉水哗啦响。梅花山哟,青山连绵,绿色的海洋。梅花山的男人哟,蓝天作被,大地为床。那历史的脚印,刻在伐木人的心坎上。呀嗬……嗨!……

(号子声):嘿……嗨……嘿……哟……嘿……哟……

(领唱):我们是快乐的伐木工,蓝天作被,大地为床。呀嗬……嗨……!

(号子声):嘿……嗨……嘿……哟……嘿……哟……

(白):起步啦!一……二……三!……

(唱):一截一截的“树筒”哟,我们用肩膀,扛出一代又一代的希望。

(号子声):嘿……嗨……嘿……哟……嘿……哟……

(白):上山啦!我们挺直了腰板哟,爬山涉水不言弃,以大山为伴,身处深山不孤单。

(号子声):嘿……嗨……嘿……哟……嘿…哟……

(白):过坎啦!一……二……三……!

(唱):迈步坚定不犹豫哟,艰难万险难不倒,扛着“树筒”朝前走,汗水浸透享快乐。

(号子声):嘿……嗨……嘿……哟……嘿……哟……

(白):下坡啦!一……二…三!……

脚踏实地腿不软哟,大山练就男人的心,享受着生活的快乐,道路越走越坚强。

(号子声):嘿……嗨……嘿……哟……嘿……哟……

(白):转弯啦!一……二……三!……

(唱):我们齐心朝前走哟,那九九八十一道弯,道路越走越宽广,走出人生的希望。

(号子声):嘿……嗨……嘿……哟……嘿……哟……

(唱):天苍苍,地茫茫,松涛阵阵,泉水哗啦响。梅花山延延绵绵,梅花山层层叠叠,扛“树筒”的男人哟,走过了一坎又一坎,翻过了一山又一山。人生总有上下起伏,生活总有平坦曲折,快乐的梅花山男人哟,仁者乐山,与“树筒”结伴是我们的梦想。

(号子声):嘿…嗨…嘿…哟…嘿…哟……

(领唱):我们是快乐的伐木工,蓝天作被,大地为床,呀嗬…嗨!……

(号子声):嘿…嗨…嘿…哟…嘿…哟…呀嗬…嗨!……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首歌词的创作整整一年才定稿。接着,式耀先生的谱曲也整整花了一年。他曾告诉我,他在这首歌的作曲过程中,常常是写了满满的几张纸,放在左边的口袋里。接着又写了另一稿,也是满满的几张纸。又过一段时间,又写了一稿,塞在裤兜里。之后又反复地创作,反复地修改。

后来,《树筒号子》经福建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的真情演绎,飞向大江南北,飞向世界。同时,由步云村民演绎的《木桐号子》林老师如愿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候选名录”,并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艺术创作,走进了国家大剧院。

 

源自村民的树叶吹奏

 

树叶,遍地都是。不管是在城市的街头,还是在乡间。

但是,树叶作为在舞台演出的乐器,却是让人吃惊不少。然而,在杭川乡间,树叶作为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我曾听过不少人在劳动时,随意采摘一片树叶进行吹奏,不仅体现了客家人纯朴、勤劳、智慧、勇敢的精神,又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成为千百年来乡间文化的奇葩。

在杭川不少的乡间,都有劳动者在收工之余,随手摘上一片树叶,塞在嘴里便吹起了动人的曲子。有位名叫“含古”的树叶吹奏高手,常常在晚上或下雨天不能出门干活,在自家的楼上用树叶吹曲子,那歌声传遍村庄,飞向天空。

具有树叶吹奏传统的庐丰扶洋村的,至今有不少群众喜欢吹树叶。他们以阳光作伴,山泉伴舞,让微风带动花草树木当观众,随心所欲地用树叶吹奏,可独吹也可合吹。在福建省歌舞剧院工作的邱少春先生,将树叶吹奏搬上舞台后,加上乐队的伴奏,吹出的歌曲声音清脆嘹亮,圆润飘逸,音域宽广、别有风味。在他精心的研究传承发展下,树叶不仅能吹山歌、小调,也能吹奏交响乐及现代曲目,使本来属于下里巴人的艺术,提升到阳春白雪的境界。

此外,在杭川大地的非遗文化中,还有千百年来深受百姓喜爱的木偶戏和中都女子五枚拳。

木偶戏,在杭川地区叫“傀儡戏”,经过艺人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为具有鲜明客家文化特色和艺术特征的古老剧种。白砂镇大金村,是闽西客家傀儡戏的发源地。如今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来自龙岩、上杭等地的木偶艺人都会来到这里的“田公堂”聚会,以特殊的方式祭拜傀儡戏世祖田公祖师爷。

中都镇古基村女子五枚拳历史悠久,她们过硬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五枚拳属中部夺路之拳,核心是五枚拳软桩绝命八法,属儒家打法,在武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史载,“汀运”发达时,位于古基村的汀江第一险滩大沽滩为交通要冲,该村人习武防身之风盛行,20世纪40年代,古基村开设武厂,后成立“五枚武术队”“女子舞狮队”。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口传身授、拜师学徒式的传授一直是最为主要的方式。在中都,2002年开始将五枚拳作为乡土教材传承发展的非遗文化受到群众喜爱。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上杭》;图片来源于中新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