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10:2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吴建华



茶地神奇的传说

 

 吴建华

  

 

深秋季节,我们来到位于上杭县东南部的茶地镇。该镇东邻溪口,西接庐丰,南连太拔,北靠白砂、绊境,镇政府设在茶地村店前岗。沿着蜿蜒的公路行驶,但见两旁蓊郁的树林,展现墨绿色的葳蕤。村民们新盖的房舍,在群山中时隐时现。

据镇干部小张介绍,茶地历史悠久,早在宋末元初,就有温姓人氏在茶地白叶科繁衍生息此后吴、钟、黄、邱、高、赖、李等姓氏入境开基。乡内村民以温、钟、吴、李、丘、高姓为主,黄、赖、俞、巫等姓次之,乡民以汉族为主,久泰、大燮钟姓为畲族。清初,茶地为胜运里所辖,民国5年设乡民国25年为县辖第2区茶地乡,1961年设茶地人民公社,1984年撤公社建乡。

t01b61ec81035bffe4d.jpg

上杭县茶地镇春节文体活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茶地是上杭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地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自觉支援游击队,为上杭赢得“20年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做出杰出的贡献,其中竹马、黄竹,砚下村的事迹,就是当年茶地革命斗争史的缩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地人发扬革命传统,为上杭谱写了新的篇章。

茶地,历史上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境内有东至溪口、西往绊境、南到兰溪、北上白砂的古道,但这些古道都是乱石铺砌的崎岖峡道。20世纪60年代后,相继开通了杭星公路、茶白公路、茶绊公路,3条公路如同翻滚的巨龙,在群山峻岭间穿行,为茶地的交通插上腾飞的翅膀。

茶地,以生态文明著称。2012年,茶地乡获得省级生态乡的殊荣;茶地、久泰、调和、下料、樟树、下连科等6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大燮、翁基、上连科、千龙等4个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村。

茶地,文化源远流长,群众性的文娱生活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木偶戏、鼓乐、十音八乐、舞狮、舞龙、船灯、花灯、香灯、山歌等传统文化,遍布茶地各个村落,且村村各具特色。樟树村邱必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木偶艺人,1955年赴北京,向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荣获一等金质奖章。改革开放后,一批文学、书法、艺术人才脱颖而出。茶地乡多次组团,参加上杭县农民文化体育节,大燮村余招风等选手,在相关项目比赛中获奖。

茶地,曾荣膺5个“全国第一”,闻名遐迩。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位被授予少将警衔的邱能扬,成为上杭县新中国成立后参军入伍的第一个将军。2007年,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2008年至2011年,任武警广西省总队政委。官山村烈属赖茂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全国孤本《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为保存好此书,他将书用油纸包好,然后把墙缝修大,将书放进去,最后再复原好。后来,敌人虽对他家进行全面搜查,并放火烧了房子。由于此书藏匿巧妙,使得这本珍贵的小册子安然无事。195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革命历史档案的通知。1957年2月,赖茂基老人毅然把这本小册子,捐献给中共上杭县委,后上交龙岩地委。1958年11月,中央革命博物馆到龙岩地区征集文物时,提出要收藏此件,并将其登录在文物清单上。1959年8月,龙岩地区文教局将此件邮寄到北京。196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室接到此件后,由研究室副主任、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送毛泽东阅看。毛泽东看到此书时高兴地说:“你们替我找到这本书,就像找到我的孩子一样。”1961年1月,毛主席不仅仔细改正了文中的错别字,并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此书现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成为重要文物。第一个农民全国劳动模范、茶地村水稻育种“土专家”陈进周,其先进事迹入选《中国专家人才库》。全国第一个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间精神文明社团,茶地镇民间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会;华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鉴定性抗稻瘟病示范基地。

在茶地,我们探访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农,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讲起茶地传奇的民间传说。据说,600多年前,竹马村有马、阙、戴三姓,后吴姓入居。相传,有个马相公京试高中,位居当朝宰相。这位马宰相未满40岁,虽然位列宰相,但因年幼丧父,深知民间疾苦,因此他为官时清正廉洁,奉公无私。虽然家境清贫,但却时常扶危济贫。他在京城无府第宅院,只有一间栖身的房屋。于是他只能把年迈的老母亲留在老家,嘱咐夫人在家中替他好好孝顺母亲,每月薪俸发下来之后,除自己生活费和资助他人之外,全数寄回老家,深受百姓拥戴。

这位马宰相的孝顺和清正廉洁,传到了赤脚大仙的耳朵里,赤脚大仙深为感动,于是给了他一匹用竹子做成的马,并赋予竹马仙气,教他口诀,让他可以每天骑着竹马,往返于京城和老家之间。得到竹马后,马宰相天天骑着竹马,回家与妻子团聚。但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只能暗地里看着母亲,而不敢与母亲说话。几个月后,妻子怀孕了,肚子越来越大,母亲发现儿媳怀孕,便怀疑儿媳妇勾搭其他男人,说她道德败坏,有损家风。儿媳迫于婆婆和邻里的压力,便把宰相夫君天天骑着竹马的真相,告知婆婆。婆婆并不相信,京城距离老家万里迢迢,不可能骑着马傍晚回家,早晨又可返回京城,而且怎么会有竹子做的马可以骑的呢?于是,在一个晚上,他母亲等到儿媳熟睡时,从房间出来,偷偷看个究竟。发现院子里真有一只精美的竹马在那儿,由于好奇,就自己骑上竹马。但她发现竹马并没有像儿媳妇说的那样,像真马那样会走路,觉得儿媳妇骗了自己,于是就把竹马劈成两半。就在那瞬间,顿时一阵狂风大作,一声悲惨的马啸声回旋于山谷,惊醒睡梦中的宰相公,出来看见地上躺着从竹马肚子里劈出的小竹马,可惜已被砍成两半而亡。马宰相自知进京路途遥远,无法回京,当场口吐鲜血而亡。皇帝知道此事,褒他清正廉洁为官,爱民如子,即下令举国哀悼,厚葬之,亲族把他葬在村后的白砂路旁。世人说他有天子命,无天子福。后人为念其功德,把葬他之处,说成是天子地,把所在村更名为竹马村。这一传说,一直留传迄今。

在大燮村,流传着镇龙桥的动人传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村口有一座古廊桥,人们称之为镇龙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单孔石拱廊屋桥,坐东北向西南,桥长18.3米,桥宽5.3米,水面拱跨4米,拱高距水面3.5米。桥拱及桥面全用石板铺筑,桥屋抬梁式2层木构架,歇山顶,3开间,翘脚檐葫芦顶,梁架用如意斗拱,东南侧设木倚栏,东北侧檐下置遮雨板,桥中供3尊神像。

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们,相传原大燮村不叫大燮,而是叫大雪。以前这里常闹雪灾,天气格外寒冷,一到冬天,村里、山上都是积雪,足有五六寸厚,白茫茫的一片,冻得大家都不敢出门,苦不堪言。粮食蔬菜都冻没了,不少人拖儿带女外出逃荒讨饭。为何这里会常闹雪灾?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老人,白发银须,气质高雅,村民们都围上观看,想问个究竟。老人捋捋胡须,点化道:原来在黄潭河里有一条恶龙,有一天游到这里,看到村里有个叫碧连的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就起淫心,调戏碧连,想娶碧连为妻,但碧连知道他是臭名昭著的恶龙,就断然拒绝,死都不从。于是,恶龙怀恨在心,停留在小溪里不走了,年年在这里兴风作浪,依仗自己手中管雪的权利,普降大雪危害一方百姓。碧连想到百姓是因为自己而遭受危害,决心除掉恶龙,然而自己是个羸弱的女子,怎么能斗得过法术高超的恶龙呢?她得知庐丰安乡下坊撑门有个武婆,为人正义,技艺高强,就偷偷去拜师学艺。一晃3年而过,碧连习得一身高超的武艺,就辞别师傅回到大雪村,找到恶龙。恶龙一见阔别3年的碧连,身材更是楚楚动人,倍加欢喜,立马就上前调戏。碧连气打一处出,拔剑就刺,恶龙根本想不到碧连会有武艺,便羞怒成狠,伸出他的利爪猛抓过去,可碧连早有防备,就这样,双方打得天昏地暗,从村头战到村尾。然碧连毕竟是个弱女子,眼看体力渐渐不能支撑,而且被恶龙抓得遍体鳞伤,但她抱着宁死之心,为民除害。这时,她师傅闻讯便带一弟子前来助阵。恶龙眼看斗不过她们,便想开溜,但碧连在师傅等人的帮助下,越战越勇,终于在大雪村口把恶龙擒住,并决定在恶龙的要害颈脖处,造一座石桥,借此镇住这条恶龙。为除害,村民齐心协力,纷纷主动捐资投劳,并择日开工,5个月便将大桥建成。竣工之日,全村百姓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并决定把桥名叫做镇龙桥。碧连因战恶龙为民除害有功,太白金星想点化她成仙,但碧连怕恶龙日后翻身再害人,为了看住恶龙,就在镇龙桥的一旁化作一座高山,日夜看守着。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座山叫做碧连山,因被大雪落怕了,因此就把大雪村改为大燮村。

说来也怪,自从镇龙桥建成后,大燮村再也没有闹过雪灾,而是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外出逃荒的村民,也都纷纷回来定居了。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上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