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7:2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戎章榕

 


九斗庄的文化自觉

 

戎章榕

微信图片_20020101005416.jpg

 永泰九斗庄

五月浅夏,采风正好。

走进永泰,让我产生了三个“没想到”。在2241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中,没想到在历史上曾经镶嵌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主要是日、目、同、回、甲、册、九宫格等字形)的庄寨2000多座;在如今保存完好的152座庄寨中,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的尚有98座;没想到永泰因此获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这是全国唯一以建筑群获评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在一幅古朴厚实、气势恢宏的庄寨画卷中,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先民们的文化自觉更让人没想到!这是中国乡土特色民居的遗存,也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遗产。九斗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九斗庄位于永泰县同安镇同安村,我伫立其中,盘桓许久,产生了三个“为什么”的疑问。

为什么叫“九斗庄”?当地人解释是庄寨建筑占地合古代九斗种子的种植面积,相当于占地10亩上下。

“九”,数词。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起于一,极于九。譬如“九牛二虎”“九死一生”“九五之尊”等;“斗”,量词。譬如“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庄”,名词。指的是村落、田舍。当然,还可以引申“庄园”“钱庄”“康庄”等。“九斗庄”还让我想到“才高八斗”的典故。说的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对三国诗人曹植的评价:“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人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命名“九斗庄”,富含文化意味,想必是心气很高之人。

以往有人解读九斗庄,总认为其主人颇为低调、內敛,这是因为一道约20米长、近2米高的围墙,把规模宏大的百年老宅围在其中,从外观上看不觉得张扬、是有意放低了身段。我难以苟同,既然敢叫“九斗庄”,又何必“犹抱琵琶半遮面”呢!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建“九斗庄”?这得从与之有关联的嘉禄庄说起。

在距离九斗庄百米的地方,有一座恢弘的庄寨——嘉禄庄。说到两者的关系,同为兄弟共建;不同的是,嘉禄庄是由张昭乾、张昭融兄弟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而九斗庄则由张昭融的3个儿子张明良、张明恪、张明启,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起建。两个庄寨,不仅在血脉上相连,而且在文化上相承。

张氏家族最引以为豪的是一块“孝友”的匾额。这是清丁丑三年(1877年),光绪皇帝颁圣旨所赐。在“山高皇帝远”的永泰,居然能够得到皇帝的垂青,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传说张昭乾、张昭融有位堂弟在四川一地任职,英年早逝,留下年方二三岁的遗孤。不料,竟被好吃懒做的管家卖与人家。消息传回家乡,身为堂亲的昭乾、昭融两兄弟寝食难安,商议之后,由昭融千里赴川,赎出遗孤并带回抚养。昭乾、昭融两兄弟将遗孤视为己出,抚养成年,还为他置家娶妻,使得堂弟一脉得以繁衍。堂弟其子后裔,感念堂亲兄弟俩的乐善好义,恭请乡绅名士向朝廷推荐“孝友”,得到礼部的恩准。这就是这块匾额的由来。

“孝友”只是后果,什么才是前因?怎样才能将这种“孝友”之义脉脉相传、代代赓续?

张氏家族的后人在思考,当昭乾、昭融两兄弟百年之后,又做了一个不凡之举,合葬一处。生不能同日,死却要同茔。而且兄弟俩的妻子、妯娌也同葬一处。先辈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昭示后人: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在嘉禄庄建成四五十年后,张昭融之子明良、明恪、明启三兄弟决定建九斗庄。是住不下吗?非也。嘉禄庄是一座呈方形布局,有11个埕、8个天井和182个房间,可以容纳200多人同住;是想另立门户吗?亦非也。三兄弟斯时均已步入暮年,他们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但在怎么建上,却又颇费心思,从长计议,花费了14年建造时间,他们要将思考的结果体现出来,发扬光大。

“当诗歌与小说都沉默默的时候,建筑还在唱歌。”那么,九斗庄在唱什么歌呢?是其厅堂的高度和宽敞超过嘉禄庄么?是永泰庄寨中独特的四梁扛井构造么?还是厅前廊柱间弧形卷棚的镂空雕刻?是,又不尽然。

最能够体现主人良苦用心的是,上涤环板上的隶书木刻,依次写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贤”“安分守命,顺时听天”等。厅堂的左右厢房的隔扇窗和下绦环板上,方方正正清一色楷书木雕,内容全是宋、明、清三代理学名家有关劝学家教方面的格言警句。包括宋朝理学名家朱熹、张载,明代河东学派创始人薛瑄,明末清初理学大家陆稼书、张履祥等人,多达16幅。这是张氏三兄弟苦心孤诣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传家宝”。

中国人历来就有盖房置业的文化传统,九斗庄与其说是建一座庄寨,不如说是营造一座家训馆。张氏三兄弟想用凝固的音乐,将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本——“孝悌”观念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九斗庄的围墙并没有像嘉禄庄寨墙高耸,有枪眼有碉楼。庄寨有防御性乡土构筑,但我想,能够防御一时,却难保长治久安。什么才能保持基业永固?什么才是理想的栖息庄园?文化,这是九斗庄主人最值得赞许之处。

细细品读木刻板上的字句,被当地文化人誉为“设在窗棂上的理学讲坛”。陪同我前往的同安镇宣委小陈能从南宋理学教育家陆九渊推崇的三声中读出对乡村振兴的日后期待,这有多难得呀!“人家要三声,读书声、孩子声、纺织声也。闻读书声,觉圣贤道理,在他口中、在我耳中,自神融心悦;孩子声或啼或笑,俱是天真天籁;纺织声,则勤俭生涯,家人有七月豳风景象”。如今乡村太安静了,当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一个乡村少了孩子的哭笑声、读书声以及劳作声,也就少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我旋即反应是,张氏家族为什么对理学情有独钟?

据本土作家戴云飞的推测,张氏族人崇尚理学,许是受了乡人余潜士的影响。余潜士系清末永泰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余潜士与张昭乾、张昭融兄弟生活在同一年代,居所又与九斗庄百米之距,相互之间,应有交集。

当地文化学者邵永裕则认为,镌刻的内容大都与劝学有关,这与张氏家教契合。张氏家族能够创下嘉禄庄这份家业,与代代相传的劝学家训有着直接关系。张氏三兄弟都是读书人,饮水思源,认祖归宗。九斗庄主人从理学经典中选其精华,按人生不同阶段,引经据典,铺排于厅堂,既是艺术装饰,又为家教作用,既显主人文化品位之高,又彰教化子孙用意之深。

而我则从时代背景上看,清朝为了巩固政权,将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康熙皇帝曾评价朱熹的作品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还将朱熹提及孔庙第十一位配享哲人,给予尊隆地位。雍正、乾隆均遵循了康熙的作法。乾隆认为,程朱理学可以“化民成俗、修己正人”。雍正、乾隆因此被后世称为“理学天子”。理学不仅存活在庙堂之上,更渗透进了江湖之远。即便是永泰这样崇山峻岭、穷乡僻壤,建于清末的九斗庄,也能将理学劝学语录奉为圭臬,融入自家血脉,这固然说明理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集大成者,而且在劝学内容上也可谓独到精辟。这种文化上的自觉,是基于耕读文化的根深蒂固。

如果说庄寨是建造在山坡边、山丘上、山梁的村落、田舍,那么,耕读文化则是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耕”是生存之本,“读”是晋身之阶。千百年的农耕社会,中国就是靠着这两个字维系着、推动着。

微信图片_20020101005429.jpg

当我在为三个“为什么”寻求答案时,又产生了一个“没想到”。当下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逢其时,永泰县顺势而为在3年多前成立古村落古庄寨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下拨2000万专项经费,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庄寨进行修葺保持,当爱荆庄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时,九斗庄却因族人的意见不一,一次次错失了保护的机会,任凭在风雨中飘摇,在田野上遗弃,晚建半个世纪的九斗庄,没想到较之嘉禄庄还要破败!张氏先祖若是在天有灵,想必喟然长叹,情何以堪!

(本文选自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永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