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溢坊巷间
——走进莲池社区
林思翔
福安龟湖美景
福安城南的莲池社区,为福安城之核心部分,自宋淳祐十年(1250年)县令林子勋在此开凿莲池,引水治火以来,此地便成为韩阳坂之旺地。700多年的岁月流淌,风云变幻,时代更替,给这块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徜徉这里的坊巷,不经意间邂逅众多历史人物,听到许多尘封的故事,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是从莲池广场步入莲池社区的。如今的莲池广场就是当年莲叶何田田的莲池,那时池上建有桥梁,绿荷、碧水、小桥成了一道美丽风景,古人赋诗赞曰:“凤扆穿云出,融融两鉴空。仙山飞影入,鱼鸟碧池中。”700多年前,古人就知道融生态与治火于一体,既防范火灾又美化环境,聪明!
莲池边上就是福安学宫遗址。宋淳祐五年(1245年)福安建县,首任县令郑黼就在湖山创办学堂。明嘉靖十四年(1575年),因飓风毁坏学堂,迁至莲池旁建学宫。当年的学宫建制完善,规模壮观,由明伦堂、居仁宅、由义斋以及泮池、乡贤祠等组成。因时间久远,多已毁坏。如今仅存的奎光阁为清同治十年(1872年)重修,阁为三层八角形建筑,是古代学宫祭天楼,象征福安文运昌明,文脉延续。街道干部告诉我,在学宫遗址上还发现一批石碑,包括清吏部尚书李光地的《重修福安县学记》、清福安知县陈国祯的《重修明伦堂碑记》等。明福安知县孟充诗句:“醉踏甘棠桥上月,家家灯火夜攻书”,说的就是学宫一带传出的琅琅书声。
宋代以来,学宫培养了进士92人,举人40人,郭文周、吴瑞焉、谢翱、陈从潮、刘中藻等福安古代名贤都是从学宫走出来的。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烱对家乡文化发展甚为关心,他在为奎光阁写的序中,殷切寄语乡亲:“星移斗换世道新,尊贤崇文志不愈。但愿魁星常来顾,满城春色尽卷舒。”
出学宫进入七圣路,没走几步,就见“三贤祠”赫然在目。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建筑物,红色的祠墙上镌刻一副黒底金字门联:“苜蓿盘餐诗读东宫清廉垂典范;木棉锄佞恸哭西台忠义仰高风。”把端坐殿中的薛令之、谢翱、郑虎臣三贤的特点与功业简明地点了出来。
站在三位先贤面前,心中由然而生崇敬与自豪之情。试想看,在1300年前,科考制度刚开始100年,离京城遥远的福安就破天荒地走出了八闽第一进士薛令之,他比福建第二进士、与韩愈同榜的晋江人欧阳詹要早86年中进士。薛令之以勤奋苦读为福建人特别是福安人争了光,且死后其家乡山水还被皇帝敕封为廉山、廉水、廉岭,成了一方清廉的典范。生前光荣,死后连家乡也泽披荣光,这在历史上恐怕不是太多吧!谢翱以一介书生之力跟随文天祥辗转抗元,忠心耿耿,百折不挠。其诗作甚丰且质量上乘,在精选近300年宋诗作品《宋诗鉴赏辞典》中,收入谢翱的诗篇竟高达9首,这也为福建人争得了光荣。郑虎臣赤胆忠心,疾恶如仇。对“国人皆曰杀”的奸臣贾似道敢于亮剑,为国灭孽,为民除害。这惊天之举,竟然是这位福安男儿所为,这怎不令乡亲为之动容!“三贤”面带微笑,向着来者,一副谦恭模样。从三位伟人身上,我们读出了福安先贤的聪明清廉的品性,感受到了他们忠贞爱国的节操。他们是民族脊梁,也是后人榜样,将永远为人们所崇敬!
出“三贤祠”便进湖山路,上一段坡便到了湖山顶。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湖山虽不高,却会聚了一批神仙。始建于唐代的三宝寺,始建于宋代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的三官堂,以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天后宫都驻扎在这山头上。众仙荟萃,声名远播,湖山自然成为一座名山。
湖山下便是水色如蓝的龟湖,即郑宷诗中所说的:“四面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的龟湖。典雅的湖山,静溢的龟湖,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展现出一番别样的景色,故“龟湖夕照”早被古人列为“韩阳十景”之一。如今的湖山也是福安登高望远的佳处。立于此,韩阳的“四面罗山,一条带水”以及林立的新楼和纵横的街道尽收眼底。山水依旧,世道变迁。面对欣欣向荣的韩城,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不经意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上湖山,自然想起民族英雄刘中藻。湖山三官堂遗址就是刘中藻殉节处。福安人的刘中藻,为抗清军入侵福安,移师湖山顶设抗清指挥部。清总督陈锦率兵10万包围福安城,久攻不下后,在城外挖沟、树栅,团团围困。4个月后,城中粮尽,中藻料回天无力,又恐决战后,清军屠城累及满城百姓,遂举册籍,开列府库钱粮数额清单,致信陈锦,示决死之志,吁请清军不要杀戮无辜百姓。清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二日,刘中藻作绝命诗,吞金屑献身,终年45岁。刘部战士从死者9700多人。刘中藻的壮烈牺牲,换来全城百姓安宁,其民族气节,感天动地!“采薇有约休回首,正气歌成天地阴。”1995年福建省委宣传部批准为刘中藻立碑于“福建爱国碑林”,为福建省百位爱国名人之一。
下湖山路转三贤路,走几步便到了展示郭文周事迹的厅堂。郭文周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及第,授官中书舍人。他性格耿直,严明纲纪,敢于为民请命。出任广东巡按期间,见粤地豪门贵族各霸一方,鱼肉百姓,便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全粤纪纲为之一振。巡按期满,皇帝命其继续留任,广东士民大为庆幸,呼文周为“铁面青天”。离粤之日,两袖清风,百姓拦道哭送,并为之立生祠。人称“文周才识堪为台臣第一。”后因冒犯奸臣严嵩而贬官回归故里。文周诗文俱佳,著有作品八卷。参观展示厅,可感郭文周清正廉洁之优秀品格和文辞质朴、纤丽隽永的文风。
福安除了对这些人所共仰的英雄、清官和贤者尊敬有加,立祠设馆,代代祭祀外,因交溪穿境而过,经常发洪水造成为害,福安人对水神也非常崇拜。如今保护完好的七圣宫,就是宋开庆元年(1259年)乡民迎四川嘉州七位水神入境祭祀之所。七位水神被奉为七圣,宫旁这条路也因此被命名为“七圣路”。建于明代的湖山顶三官堂,祭祀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对水神如此敬重,可见百姓对“洪水猛兽”的惧怕和对水静境安的祈盼。
在莲池宽窄不一的巷道中,还分布着一些颇为壮观的明清古民居、书院和祠堂。这里的孝廉第是当年福安城有名的民居,著名爱国画家郭梁就出生在这里。“五四”运动爆发后,郭梁领导福安各校学生开展罢课和示威游行;“九一八”事变后,他昼夜作画出售,接济流落福建的东北难民;“一二九”运动爆发时,他拖着病体作画义卖,支援北平爱国学生。这位可敬的爱国画家积劳成疾,病逝时年仅42岁。
莲池是历史人物荟萃之处,也是现代革命活动活跃的红色之地。创办于光绪末年的湖山高等小学,左联作家刘宗璜等曾执教于此。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这里的一些进步学生积极参与反帝爱国斗争。1925年冬,湖山小学生在福安党的领导人郭文焕的号召下,捣毁了城郊部分罂粟苗,反对军阀政府和地主豪绅向农民征收鸦片捐。这所学校还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后来成为闽东革命领导人的马立峰、郑宗玉、郭树干等都曾在这里就读过。
与此同时,在北京农业大学就读的莲池青年叶鉴清,也于1926年冬返回福安与乡亲缪邦镛、陈毓廉、陈肖翰等组建国民党福安县党部,叶任主任,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夏,叶鉴清等利用返韩之机,与马立峰等人在城关明伦堂创办暑期平民识字学校,在学员中秘密传播革命道理,培养工农革命骨干。
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9月,叶飞与郭文焕研究,决定重新成立福安县委,郭文焕任书记,陈斯克任组织部长。重新成立县委的地点就在莲池街李石庵家楼上,遗址如今尚在。县委在恢复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同时,积极组织抗日宣传活动,并推动在一些国民党基层政权中建立党组织。1946年2月,福安县委书记黄森在莲池开办新人书屋 ,作为党的地下联络站。同时售卖进步书籍,传播革命道理。
莲池,这块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革命者深深脚印的红色区域,解放后成了闽东党政领导机关的驻地。自1949年9月24日成立福安专员公署起,湖山上下一直是福安地委和专署机关的办公场所。如今犹在的地委书记办公楼和“专员楼”,昭示着当年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号令在指挥着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直至1970年7月地区机关迁至宁德才结束使命。这些“现代文物”也给当年地委、专署机关干部留下了挥之不去的“乡愁”。
奎光阁
往事越千年,几多沧桑。城南旧事,今翻新篇。走在莲池坊巷间,我们在领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廉政文化、宗教文化的同时,还能处处感爱到清新的现代文化。革命历史纪念室、廉政教育展馆和优秀乡贤画廊等,不仅让人了解社区的过去,也展示了现代文化风采。如今,城南街道和莲池社区正在深入挖掘,加强保护,积极谋划,精心打造,努力把莲池这一福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得更好,使其成为一处文化旅游胜地,一方让人感受历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的基地,让古老的莲池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本文原载于《闽东日报》2020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