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1 23:4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 燕



“南益”党建有故事

 

  



微信图片_20200601233906.jpg

 

  1963年,南益公司创办于香港。

  1981年初,回到祖国大陆投资的“南益”,在南安创办了第一家企业——南丰针织厂。如今,“南益”的企业已从一家发展到40多家,业务范围包括纺织、制衣、漂染、机械制造、地产、公用事业等。并且,从泉州出发,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多元化跨国经营的集团公司。

  19844月,南丰针织厂成立了中共党支部,成为全国非公有制企业第一个党组织。

  19976月,成立南益集团党委。这一跨地区、跨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委的组建形式,在全国尚无先例。现辖支部19个,协管省外支部3个。

  一个大陆最早的三资企业,创办之初,就主动要求成立党组织,此中,有着怎样的缘起和境遇?

 

顺  理

 

  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的制造业正处在鼎盛时期,但地价、工资、房租却已经上涨,许多困难已见端倪。工业企业渐渐无法与韩国、台湾竞争。要发展,必须向外拓展。

  此时,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热潮已经掀起。是随大流南下,到东南亚国家去投资发展?还是北上回祖国大陆参与经济建设?这是摆在“南益”董事会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调研、分析、讨论之后,以林树哲为首的董事会,坚信祖国的春天已经到来,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变!因此,他们义无反顾地做出了回乡投资的抉择。至今,林树哲先生依然很庆幸:“南益有今天的发展和成就,关键在于当初所做的正确决定!改革开放的大陆,为我们提供了发展兴业的大气候,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当年,南益只是香港的一家小型羊毛衣代工厂。

  林树哲要回到故乡官桥镇办“来料加工”针织厂,南安县委很重视,选定二轻局下属企业“官桥锅犁厂”为其合作单位。很快,锅犁厂腾挪出800多平方米的简陋车间。南丰针织厂创办。第一期引进115台针织机,6万元流动资金,招收工人150名,由4位香港技术人员驻厂培训指导。本着“举大旗、擂大鼓、走大道、创大业”的发展基调,“南益”迈出了在大陆创业的第一步。

  可是,这第一步,迈得还真有点艰辛——交通闭塞、通讯不畅、食宿无所、观念差异……回头说起初创时的条件,老员工们感慨万千——

  清理车间,搬除杂物,铺装整修,靠的是一双手和一辆双轮板车;100多台机器要从货车上卸下来进场安装,靠的是大伙手抬肩扛;车间屋顶的石棉瓦漏雨,自己爬上去翻修;没有自来水,自己动手打井;没有洗澡间,自己垒砖搭建,把井水引过去;没有食堂,借别人的锅灶厨房,挑水做饭;没有宿舍,租用民房,几个人挤一张床……那些密切配合靠前指挥、冲锋陷阵共克难关、每天汗水一身、泥尘一身无怨无悔的人是谁?是锅犁厂支部的党员们!这些,董事长林树哲都看到了,听到了,感动了,记住了。所以,当1984“南丰”另择新址建设新厂房,锅犁厂党支部书记郭厥龟带着30多名员工正式转入“南丰”时,林树哲就鼓励他们:成立党支部,继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随后,他又主动找到县委主要领导,取得他们的支持,“破天荒”地在三资企业建立了党支部,成为了“全国第一”。

 

  

 

  建章立制树规矩,是汇聚发展的新合力。可是,初创时的“南丰”,除了缺乏管理经验,人们还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历史沿袭下来的观念影响。以致造成纪律涣散,产品质量低下,交货不及时等混乱现象。

  当初,“南丰”的管理层是这样的:包括厂长、副书记、副厂长、会计、出纳在内共7人。这些清一色的内地管理者,既没有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又没有必要的学习借鉴,也没有一套可依据的管理制度。而且,该有的部门、车间、班组,统统没有设立。虽然他们奔波劳碌,殚精竭虑,却是劳苦功不高。

  当初,“南丰”的工人队伍是这样的:因企业不可自己做主招工,招工名额得先报县里批,审批后要由县里安排。于是,就有很多人托关系进厂务工。这些人拿着高工资,怠工逃班,吊儿郎当,产品差疵,批评不了,教育不得,更不用说停工或开除了,否则,便是说客盈门。吃惯了“大锅饭”的人们,把老观念带进了外来企业中。

  这边是一团无法解决的棘手乱麻,那边是一堆客户因质量和货期都无法保证的意见。这局面,令主持全面工作的副厂长陈金锻心急如焚:“那个年代,厂里要向香港总部请示汇报,很不方便,电话有时几个小时都接不通。从官桥邮局挂出一个香港的电话,要先转接到南安邮局,再转泉州邮局,再转福州邮局,再转上海邮局,然后才转到香港,这还不一定能接通。好不容易接通了,还没说上两句话,断了,很是费劲误事。写信来往又慢,所以,后来双方就把要谈的话录音,托公司的货车来往传递录音带。虽然来回也要四天,但比其他的联络方式,要便利快捷得多!那段时间,林树哲三天两头送来录音带,焦急地追寻问题的根源。我没有录音机,无法录音。党支部几个人一合计,由我把厂里的情况一一写给了他。记得,整整七页纸,密密麻麻。”

  收到信,林树哲匆忙从香港赶了回来。他认为,“如果实在无法解决问题,很难说能够继续合作下去”。

  但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弊。这是双方的共识。

  整顿成了必由之路!

  整顿必须有方案,方案必须可行有效。于是,厂里一边开会做方案,一边报告县里,恳请支持。县委书记在报告上的批复是:“……不管整顿到什么人的亲戚,该开除的开除,该处分的处分,党委政府绝对支持!”党支部勇挑重担,积极参与制订《南丰针织厂经营管理规程》,并牵头在外商和员工间成立厂务委员会,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积极助力企业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党员带头打破“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按劳取酬……

  依规整顿,立竿见影。风雨过后现彩虹。自此,工厂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步入正轨,生产节节上升。在出口创汇、安置就业等方面都业峻鸿绩,既促进了泉州侨乡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对福建招商引资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闽南的第一枝报春花”,这是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对“南丰”的赞誉。

 

  

 

  黄志松,南安团市委干部,20175月下派到南益集团党委协助开展党建工作,任党委副书记。

  其实,去“南益”做党建工作,必定是顺风顺水的事,黄志松心知肚明。但面对以外籍人士为主要管理力量的南益集团,党组织如何求得认同与支持,从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初来乍到,他还是不免有些忐忑。

  “若真有人不支持,不配合,你就让他先去问问林树哲先生‘党建重要不重要?’,然后他就明白了!”党委书记黄治权一句貌似玩笑的话,就把他的疑虑打消了。

  果真,一年来,他参与和见证了“南益”风生水起的党建工作——

  当党支部在召开党员大会宣讲、学习、辅导时,被邀请列席的非党员或港籍高管们,不仅欣然参加,而且那么认真地倾听和研究,对党建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那么强;

  当党支部邀请“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优秀外来青年”和“劳动模范”等优秀员工列席党员大会,向他们宣传党的先进理论和方针政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时,老总们是那么支持与拥护;

  当党支部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淡旺季时间,灵活有效安排教育培训,让党员、职工听得进去、学得起来、做得到位的各项创新活动时,职工的参与度是那么积极……

  当集团的各项文化平台建设完善,党企共享资源、共育人才,促使双方精英交叉任职的思路定格后。就有了7届的储备干部培训班,有了依托泉州市委党校等举办的31期中层干部轮训班,有了18期新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有了10期党务干部培训班……这2000多名“爱祖国、为南益、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管理人才的先后输送、600多人次“红色白领”和“先锋蓝领”的洗礼,这不是一个企业之大幸吗!

  黄治权说得好:“南益集团能够热情主动地欢迎和支持党建工作,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党走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在于林树哲先生的政治态度,也在于‘南益’良好的企业文化这个载体。”

  “还在于贴近企业的生产生活。”这点,黄志松感触颇深。他认为,党建与生产结合起来,主动接任务、挑担子,才能赢得各方面的点赞。

  比如,“南丰”面临设备老化、生产效率降低等问题,党支部主动承担改革任务。经过调研论证提出改革方案,得到党员的一致呼应,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

  比如,“南泉”在开展技术革新中,IE工程部党员技术骨干陈丽双在长期的深入研究后,先后三次提出改进方案,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230万元;

  比如,针对集团旗下十几家针织厂、制衣厂近80%的女工,党支部协调“南发”等公司设立“女工心理咨询室”,每年投入50多万元开设“女工职业成长与心理健康”培训课程;

  比如,“南祥”女工提出弹性管理要求,党支部及时协调公司特别设立允许已婚女工每天晚半小时上班、早半小时下班的“女工关爱班组”。全厂共有100多名女工得到照顾,人文关怀提升了职工的“获得感”,工作积极性由此提升;

  还有,“南丰”早期成立的“新工辅导组”,按员工籍贯创建辅导组,由党团员任组长,落实党员与新员工“一对一”结对任务,加强教育引导,帮助新工适应新生活;为外地职工订家乡的党报党刊,以便他们在异地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家乡的信息;成立“员工恳谈会”,各支部组织员工参加,邀请企业经营管理层列席,倾听员工心声,化解劳资纠纷,解决员工实际困难;成立“生产委员会”,由党员、群团组织骨干任成员,受理员工对计件、考勤等生产情况进行复核的要求,协助做好生产后进员工的思想工作;党委每年牵头举办歌手大赛、篮球赛、广场舞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生活;每年春节期间,组织慰问困难党员、职工,组织车辆帮助外来员工安全返乡,并寄发贺卡,充分表达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在和谐的音符中,不仅让人触摸到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的节拍,更感受到了正能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旋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穿梭在“南益”的车间采访,看得最多的,印象最深的,是党支部在墙上张贴设立的“三会一课”制度、“两学一做”的标语、身边典型微故事、党员“承诺、践诺、评诺”完成情况一览表、阅读区的报纸……还有戴在党团员左胸的党徽团徽。

  “人心向善是一种自然的事。”这句话是蔡清玉说的。这位在“南丰”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厂嫂,对组织有承诺,对企业有承诺,对自己有承诺——当工人时,她任劳任怨,哪里需要人就往哪里去,从来没说过一个“不”,从没叫过一声“苦”;当车间主任,她默默奉献,带领她的团队努力工作,从没说过一声“难”。“我是优秀主任,我管理的车间,也必须是优秀团队!”她做到了。她说,在车间,我的角色很多,我不仅是主任,我还是共产党员,我是她们的姐妹、妯娌、甚至是母亲。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就有了动力,有了爱,就没有化解不开的矛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轻声细语的蔡清玉,跟我讲了好多解决各种产品质量问题、货源问题、招工难问题、工友矛盾、女工家庭问题的故事。“有时,付出一点爱心,就温暖了一个家庭;解决了一个小问题,就稳定了一个大局面。多合算啊!”“做得好,是应该的,上上下下也都看在眼里。做得不好,人家会在心里会瞧不起你:‘哼,还是党员呢!’我不仅不能让人这么说我,还要带着她们一起向上跑!”蔡清玉没说什么大道理,朴朴素素的话,令人眼眶一热。

  今年34岁刘文清,同样是集团优秀车间主任,同样在“向上跑”。他告诉我,入厂十几年,看着身边的那些党员在助人在奉献,常常感动得不行。比如生产旺季,党员们都会自觉地冲在前面,他们身上有一股拼劲,脏活累活抢着干。工友生病或家里有困难,他们会主动伸出温暖的手,去帮助。他们普普通通,踏踏实实,感觉跟我们没啥两样,又觉得他们不一般,非常想加入融进他们。但是,总觉得自己不够格,就胆怯了,只有暗暗学着他们的样子做。说这番话时,刘文清还有些腼腆。他说,促使他大胆向组织靠拢的动力,是前年春节在老家一次无意参与的活动——年前厂里放假,他们开着车带着孩子,回到老家株洲。有一天,在家没事的刘文清,遇上村里的党员们去做义工,就开车载着他们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他说:“一天下来,虽然有点累,但心里很兴奋,很舒服,很激动,有一股从未有过的愉悦感,它给了我力量和勇气。开工回厂,我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南益集团,像刘文清这样的年轻人很多。我问过南安市组织部干部洪姗姗:“听说香港回归祖国之际,有六位港籍员工表达了强烈的入党愿望,引起了中组部的关注?”洪姗姗给了我肯定的答复。

  我想,这就是引领的结果。这股向上、向善的清新之风,就是“南益”稳健发展的原动力。

“党建抓实了就会产生生产力”。30多年来,“南益”党组织坚持“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理念,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主动融合企业文化建设,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推动企业实现“党建强、发展强”的目标。集团党委被评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并被确定为省市党建工作联系点;董事长林树哲被评为全国非公党建“年度出资人”;原集团总经理黄培德被评为福建省“党建之友”。“南益”企业先后获评“全国百佳侨资企业”“全国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集团热心公益,回报社会,慈善足迹遍及全国,被授予“中国最具爱心企业”等称号,荣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

(本文选自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南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