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5 08: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慧瑛



山光水韵谢洋行

 

陈慧瑛

 

微信图片_20200505081821.jpg

三明有个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西侧。

  大田“九山半水半分田”,那半分水,在谢洋乡有了灵气。

  谢洋乡位于大田县西南部,距县城31公里,是泉州、三明、龙岩三市的结合部,地处八闽中心,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8300余人。谢洋乡的水源,哺育着县城的15万父老乡亲。因为水魅力的诱惑,也因为对谢洋山川人文的仰慕,我用了两天半时光,探访了谢洋5个村。

 

坑口村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岸排闥送青来。”(宋·王安石)


  坑口属于大仙峰自然保护区,也是成区水源地保护区,距著名的象山风景区仅7公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全村管辖面积12200多亩,林地10860亩,生态公益林6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89%。   

  从县城龙江宾馆出发,至坑口,约半小时车程。沿山而行,松、杉、翠竹、芦苇以及不知名的杂树郁郁葱葱。陪同前往的谢洋乡副乡长施发东、石牌中心小学老师林天生,建议先参观“农家乐”“坝水一方”。

  “坝水一方”是当地引进福建省坝水一方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盘活坑口水库旧管理处、旧供销社等闲置资产,因地制宜改造而成的“农家乐”项目。从而着力打造“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农家景、享农家乐”的美丽乡村旅游休闲基地。

  细雨霏霏中,走进“农家乐”,见气派恢宏的院子里,一栋近两千平方米的白色大楼巍然矗立,有流青滴翠的柏树一排排,有大红灯笼一串串;房前屋后,有一片片串钱柳、香樟、茶花、毛杜鹃、富贵子,或开花,或放绿,都是生机勃勃;远处,有登山栈道,山上樱花、桃花满山,山下有溪流淙淙,穿山度水而来。走进大楼,有绿意氤氲、窗明几净的客房,有悬挂水墨丹青的一间间餐厅,有琴、棋、书、画雅室,清雅质朴,与山光水色融为一体。据说每逢节假日,总是宾客盈门。

  温婉秀丽的老板娘热情招呼,为我们冲泡地产铁观音、蜜柚茶、东方美人茶,茶香人靓,更为“农家乐”平添一份风韵。

  施发东说,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游泳池、休闲垂钓、农耕体验、亲子乐园、葡萄沟等项目,待建设全部完成,当更是一番欣欣向荣气象。

  风停雨住,我们便往山上寻觅坑口水库。山风拂面,青天白云,只见一望碧水,有如一块硕大无比温润晶莹的翡翠,镶嵌在四围青山之中,这就是城区饮用水水源的坑口水库了。

       坑口水库是中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大坝工程,始建于1984年,竣工于1986年,坝高54.8米,顶宽5米,平均来水量7991万立方米,水库库容2700万立方米。坑口水库,可用来调节下游装机总容量为1.47万千瓦的七级电站,防洪保护面积980亩,从三级引灌农田面积4458亩。水库建成之后,曾长期用于当地村民的渔业养殖,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来到位于坑口水库边上的南大草原。南大草原藏身于一个狭窄而弯曲的山谷里,“一溪清水向东流”,弯弯的溪床,如同坠落在坑口大地上的一弯眉月,由西北丛林中的泉水汇流而下,绕村而过,溪水清澈 透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南大草原有棵树龄千余年的银杏树和一棵古老的樟树,古银杏高30余米,胸围5.2米,每年产白果800余斤;古樟树胸围5.5米。古老的银杏和樟树,共同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南大草原与坑口水库互相依托,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象山村

——“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宋·梅尧臣)


       象山海拔1432米,是大田县第二高峰,与县境内第一高峰大仙峰遥望对峙,是八闽地理中心,因山形如一只巨象趴卧吸水而得名。屹立峰巅,可鸟瞰周边7个县市的秀丽山川。  

  象山风景区,就坐落在象山村。

    象山风景区与坑口水库山环水绕,从坑口转到象山村,登临峰顶,便能俯瞰大田全貌。这里拥有福建省内陆最大的天然草场,被誉为“南方天山”,举目远眺,牧草绵绵的万亩草原,碧汪汪地如同海洋,云雾缭绕,山峦叠翠,景色怡人、气象万千!施发东见我陶然如醉,便说,你没见过那日出、云海、春天的百花和冬季的雪景,那才是大自然美的享受哪!

      林老师说,象山景区内有数千亩原始森林,有红豆谷、试剑瀑、万军岩、石阵、水帘洞、沼泽地等自然人文景观。还有野生红豆杉、赤楠、穿山甲、东方蝾螈等珍稀动植物。50余亩的天心湖形成高山出平湖的奇景,还有始建于元代的象山寺、瓦窑遗址等等人文古迹。

  因为施、林二人对象山寺刘公绘声绘色的介绍,我建议一起到象山寺去领略刘公坐化成仙的神奇传说。

  象山寺坐落于象山的“象鼻”上,峰峦秀美,祥云缭绕。寺后古木参天,绿树掩映。庙前田园阡陌,涧流回响,颇有“深山藏古寺”的韵味。

  象山寺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间,几废几兴。现存寺庙重建于1982年,为二进重檐歇山式结构。神龛上供奉刘公祖师等菩萨塑像,庙里香烟袅袅,缥缈若仙境,善男信女前来燃香点烛,祈求平安吉祥,真乃“净地朴清尘土界,山深留得佛仙踪”。

  悬挂庙内左侧梁下的一口大钟,铸造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让人感悟这里的悠久历史而萌生思古之幽情。庙前大门旁的回文对联:“象相地形地相象,山高泉水泉高山。”读后叫人对象山神奇山水的魅力回味无穷。流传大田及周边县份的刘公故事,以及刘公塔、刘公竹、刘公泉、刘公鱼、刘公台等遗迹,引人入胜,令游人无不远道慕名而来——

  元朝时,湖美岩坑有户积善人家,姓刘名缙绅,娶妻谢氏。夫妻信佛,十分虔诚。一日,夫妻在院里点香燃烛祈求合家康宁、人丁兴旺,忽见菩萨射出万道金光,满院生辉,谢氏便觉怀中有异,知是佛爷送子投胎,元朝大德元年(1297年)四月初一日,生下一男孩,取名刘普惠。

      普惠12岁时,其父辞世,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苦度时光。

      由于早年失怙,六甲母舅怜悯,将刘普惠接至家中抚养。六甲有座大山,即象山,这里灵山秀水,风景奇特,普惠甚爱此山,常年帮母舅放牧。他与佛有缘,超凡脱俗,边放牧,边悟佛理,逐渐灵通,有了驱邪、惩恶之本领。为人们防疫消灾、救苦救难,屡显神通,名声远扬,人们尊称为刘公。

  刘普惠在象山放牧牛羊,因年少体弱看守不住,牛羊常走失。他把赶牛羊的竹梢倒插于地。这些竹梢便成活了,并繁衍下来,终成竹林,后人尊称为“刘公竹”。

       象山往仕洋岬方向3华里至半山腰处,有一石亭。这里四周皆土,却有一突兀巨石,一半埋于土里,一半伸向空中。里厚外薄,形成凉伞,人称“刘公亭”。

  传说刘公在象山放牧时,见巨石欲坠,用手托起,以石块垫之。石下涌出一股清泉,晶莹透彻,长流不息,冬暖夏凉,人称此泉为“刘公泉”。

      民国版《大田县志·方外传》记载:“刘公未在佛时能甦已死釜鱼。”相传有一回,刘普惠的舅母在煮鱼,鱼在热锅中蹦跳挣扎。刘普惠生性慈悲,从母舅手中抢过勺来,铲起锅中将死之鱼,放进有水木桶,倒进山涧,小鱼竟然奇迹般复活,那小鱼带着受伤的斑痕,摇头摆尾地游走了。从此,象山田间、小溪里多了一种长着花块斑痕的小鱼,人们称它为“刘公鱼”。

       当年的象山,草地上乱石遍野,牛羊行走觅食磕磕碰碰,石头在山坡乱滚,伤人伤畜,为害不浅。普惠便把乱石垒成约一人高的众多石塔,塔林如战场行营布阵,蔚为壮观。日久天长,风吹雨打,无一石塔崩倒,人称“刘公塔”。

      昔人遇难即念刘公祖师咒:“象山顶上显化正身,行符咒水求济万民;魁步斗,背后七星,七星宝剑,斩断妖精,顺鬼不斩,恶鬼除根,吾奉刘公祖师敕值到奉行,急急如律令。”刘公成佛后,地方官员呈报朝廷,元仁宗皇帝即敕封刘公为“都监大恩主”,下旨赐建象山岩寺。

      自元代以来,刘公祖师香火多有分炉,真像也多被重塑。今尚有大田县城镇东桥头,均溪镇玉田、红星、宋京、上太,石牌镇下洋、小湖,上京镇溪口、溪尾,湖美岩坑,武陵镇茶山、武陵垵,太华镇东埔、桃源、楼地洋、早兴等,数十乡村立庙拜祭。除本县外,邻近漳平、永安等县市也有不少乡村设庙敬奉。

      明朝年间,刘公祖师名声远播省外。广东一带苦于兵灾,粤人祈盼刘公祖师前往救难。有人组织人马请佛,夜深赶到象山,寻至寺院,见刘公神像抬着就走。没想到,一夜转来转去,至天亮发现又回到了寺旁。粤人见状大惊,悟出神明难欺,赶忙焚香祈告,为救粤民苦难,敬请祖师出行。言毕,眼前现出道路,粤人抬着刘公神像而去。“佛去广东,显在象山”神话便流传开来。

       武陵乡大石村旺兴堂背靠小山,山上生长着一片树木,直径都在一米以上,每棵树高皆超过20米。“大跃进”时,被民工砍去烧炭,只剩下两棵古树,因靠近旺兴堂没人敢砍伐。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一阵飓风,吹倒其中一棵大树,压倒房屋四间,所幸没伤及人。剩一棵孤树,巨大支干伸向旺兴堂屋顶,让住户寝食难安。宅主唯一的办法是砍掉大树,砍树前先到刘公庙祈求刘公保佑人、宅平安。宅主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抡起斧头砍起树来,方砍一半,硕大树枝干便吱吱嘎嘎地响了起来,眼见就要压到房屋上,在场观看的人们无不心惊肉跳。这时,奇迹发生了,树杆在半空中划了个大半圈,瞬间自断为四节,相续坠落于宅旁菜坪,房子无半点损坏。人们都说,尽管当今科学如此发达,恐怕也难讲出其中道理,都说是刘公显灵。

 

珍山村

——“月下江流静,荒村人语稀。”(唐·钱起)


  福建三江源森谷景区位于谢洋乡珍山村。

  来到珍山村莲花山中,时已黄昏。莲花山海拔1048米,进得山来,南风拂面,碧荫如水,暑气全消。

  莲花山形如莲花,地处福建地理中心。山上蕴育而出的三股水源,分别流向福建省的三大河流——向西,经漳平市流入九龙江;向南,流入晋江;向东,流入尤溪,最后汇入闽江。形成“一山三江水”的自然奇观,因此,素有“福建三江源”之称。

  清代乾隆年间,谢洋乡怀德村举人林畅曾经写过《珍山胜景》,诗云:“珍山景致莲花粧,四畔罗围起秀峰。” 还写过《春日游莲花山》:“高峰耸起入霄烟,此日登临在半天。眼小芦山千际树,胸吞碧水百回川。苍松郁郁三春秀,修竹菁菁满野妍。谁道此中无景致,三时领略夕阳前。”登上莲花山顶,天开云阔,群山尽在脚下,可览泉州、漳平、龙岩等地秀丽山川。

  珍山村有座千年的古祠堂奉先堂,始建于嘉熙年间,谢洋乡14个村6000多林姓人口,均从这儿开基繁衍。奉先堂侧房供奉着南宋年间坐化成佛的当地群众保护神——黄公祖师。祠边有一座形如观音菩萨的山峰,侧面的几十亩水田,古时称为“十八塘”,由大小不等的18丘水田组成,至今还流传着观音钓鲤鱼的风水传说。现在,水田已种上10亩莲花,复原了古代荷叶田田的悠然胜景。

  美丽珍山,孕育着一片依山临水的千年古树。林老师说,早春时节,溪谷之间,无数野生的山樱花盛开,落下的粉红花瓣,随着溪水流淌,那是远近闻名的艳丽花溪,美若童话世界。每当秋风吹起,这里的山谷林间,都会呈现一片色彩斑斓的景色:枫香、乌桕、槭树、楠树等红色、橙色、黄色、紫色的叶子,夹杂在翠绿的树林中间。五彩的秋叶在山头漫开,抬头望去,只觉得流丹凝霞,美不胜收。

  这里的原始森林,有几百株数百年、上千年的古树,这些古树盘根错节、虬劲旁逸、千奇百怪,形成了“生命不屈”“枯树逢春”“一线天”“岁月沧桑”“美猴王”等奇景,还有千年树王、三叠瀑、闽江源头第一瀑、古代水磨坊遗址等等胜景。

  原始树林里触目可见珍贵的红豆杉、稀有的观音座蕨、古老的水杉、高大的枫树、女贞、木荷和野生猕猴桃林。深谷里瀑布飞流直下,泉水潺潺,溪流两岸,藤萝蔓延,杂树生花,美不胜收。

  是日,恰农历五月十六日,入晚时分,金乌西坠,皓月东升。三江之源的珍山山水,在银色的月光里,在万籁倶寂中,恍如化外之境!

 

怀德村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宋·梅尧臣)


  踏着黎明的晨曦和甘露,走进怀德村,这是一个古色古香充满人文气息的古老村庄,让你走过了看过了就忘不了了。

  怀德村位于象山脚下,东与坑口村接壤,西与谢洋村毗邻,南与珍山村交界,北与象山村相邻。闽江源头均溪河从村中流淌而过,村后有山峰,村前有古树,森林覆盖率达90%。村民以耕作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古典淳朴。

  古村落坐落于群山峡谷盆地之间,由两山壑形成的两条小溪,蜿蜒缠绕于村落两侧。村民采用闽南、闽北部分建筑特点,借鉴粤、赣建筑风格,依山沿溪建房——山脚下、山腰上、田野间、山谷里,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座座风格迥异的院落,如卧虎雄踞,如金蛇逶迤,如灵龟镇守,如交椅坐坳……我们走进村落,步入庭院,看群山合抱,奇峰挺立;观秀水绕堂,绿影侵户,真有心旷神怡之感。

  怀德村始建于1680年间,至今300多年历史,子孙繁衍,现有近千人。林老师的故乡就在怀德村,因此,他不无自豪地对我说,怀德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淳朴勤劳的怀德村民,这里人丁兴盛、人才辈出。怀德村林氏,共有72人中过举人和秀才,“叔侄联科”“五代连芳”“兄弟同泮”“三代秀才”等佳话历代相传,现在还保存着石头竖立的政职牌。这里还是有名的长寿村,历史上有过不少百岁的老寿星。

  我一一参观了村庄里的萃秀堂、丰乐堂、济多堂、好多堂等,这些堂屋里的古典壁画、吉祥图纹、雕梁画栋、诗词楹联等比比皆是,此地村民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品位,由此可见一斑。

  林老师说,林氏族亲秉承“忠孝传家”之美德,男者立命修身,女则安分持家。他带我前往参观朝廷恩建的“节孝”牌坊,虽岁月久远、风雨漶漫,古碑苍老,但刻有“节操励冰霜千秋表洁;孝心昭日月万古传芳”的石联犹在,这是本县唯一留存的讴歌妇德文化的历史见证

  传说乾隆丁卯年,本村举子林畅与人结伴赴榕应试,因途中同伴偷桃被擒,看园老汉知道他们是读书郎,特地出联对“童生生童生字少一横”难之,扬言若无以对则不放行。林畅即代答:“老大大老大字多一点。”老汉笑“童牛偷桃”,林畅反讥“老犬守桃”,结果老汉一笑放行。村风儒雅,令人折服。

  乡人介绍,本村每逢元宵、清明、七夕、除夕以及春、夏、秋、冬四时斋供,供品考究、摆放齐整,有如排兵布阵;迎佛设道场,聘请各类剧团,演出各种传统节目,佛法人缘,相得益彰,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谢洋村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唐·柳宗元)


       谢洋村在莲花山上,登山可望三江胜景。这里,竹海千亩,茶林飘香;这里,是谢洋乡政府所在地。

    来到谢洋村,正是黄昏时光,乡政府大楼四周,宽阔整齐的游步道,数百株各类景观树绿叶成荫;中心绿化带上,五彩鲜花迎风摇曳,芊芊草坪苍翠养眼,有翠鸟蹁跹,如迎远客。配备标准的篮球场,有壮年村民在打篮球;崭新的排球场上,有年轻人在一展身手;多种户外健身器材罗列,着装时尚的青年男女来来往往,一派小城风光。

   施发东告诉我,为了解决村民建房用地困难,推动偏远山村农户向集镇集中,安置受灾户,谢洋村总投资1.7亿元,于2011年开工建设三和新村造福工程。新村以打造“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型农村社区为目标,以乡政府门口海拔876米为基点水平,平移后头崎山,形成平地130亩,规划宅基地230宗。并进行新村人行道、路灯亮化、社区绿化、环境美化、休闲场所优化等建设,提升集镇档次和水平。

  2018年以来,谢洋村新建一座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茶叶集中加工区,一座休闲广场,栽种桂花、樱花、桃花、樟树等树种5000余株。乡供电所、信用社、文化活动中心也在建设之中。

  施发东说:“谢洋村已被列入我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典型。利用这一契机,我们将立足于便民、安民、乐民、亲民、育民、助民的基础上,努力让三和新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难怪,来到谢洋三和新区,看到的不仅仅是美丽乡村,而且是一个富饶兴旺颇具现代风情的城镇。

  伴月而归,三和新村的美景,总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花香鸟语、山光水韵谢洋行,既叫我大饱眼福也让我心灵深受滋养——当然,这里,只是大田县的一个局部,小县大田,还有风光处处!

(本文选自于《走进大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