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回望北部新城
黄莱笙
众所周知,三明市是福建省9个设区市中最新的城市,1960年才形成的新型移民城市。那时,三明市区一带是荒山野岭。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把上饶集中营搬迁到这里,使这里成了他们关押和屠杀共产党人的恐怖地带。1958年,福建省在此地开辟建设重工业基地,大量工厂的集聚使当地出现了一个城市模样,于是就有了三明市。因而,朱德委员长视察三明时曾经留下诗歌《三明新市》,叹道:“将此杀人地,变为工业城”。
1960年前后,是三明市第一次大规模造城。
尔后的半个世纪,三明的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三明人比拟美丽的布达佩斯“一岸工厂区、一岸商住区”的浪漫情怀,在穿城而过的沙溪河两岸,一幢楼房一幢楼房地、一个公园一个公园地、一片小区一片小区地建设成了一座全国文明城市。
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全国进入新时代,三明市在梅列区北面空间组织了建市以来第2次大规模集中造城。这就是本文要写的“北部新城”。
城市胸襟
北部新城其实是三明市的城市胸襟再现。
时隔半个世纪,这座城市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次大规模的造城?有两个重要起因背景。
第一个起因背景是,开拓“大三明”城市改革走向的呼唤。
首先,我们要提到1991年《福建体改研究》第6期刊载的一篇题为《三明市城市改革走向:下世纪中叶促成大城市》策划文案,作者是当时三明市体改委一位年轻的科长。文案针对当时以市带县体制中市本级带动力薄弱的问题,剖析当时八闽城市格局,预测沙溪流域发展未来,浪漫地提出“将永安、三元、梅列、沙县整合一体,在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地带打造一个大城市”的建议,文案还提出了分步实施策略的具体内容。当时,福建省体改委高度重视这份策划,郑重地提请三明市领导参考采纳。其实,当年三明市委主要领导早有这个意图,只是决策思路尚未明确。策划文案有如一石击开水中天,引出三明市决策层接二连三的战略安排。
此后的每任市委书记,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态度,一茬接一茬地顺应民意推进三明城市改革走向。实施这个城市改革走向采取的是渐进手法。三元与永安接壤,先走“城市联盟”模式;梅列与沙县相连,直接实施“同城化”方略。
梅列与沙县之间的同城化是从交通优化开始的。首先,两地之间安排了市区公交,接着,高速公路纵贯区间,西边有福银高速把两地通行车程缩减到十来分钟,东头则新添一条“三沙快速通道”优美流畅地把两地贯通在咫尺之间。在这种快捷的网状交通干线之间,绿水环抱着一座座青山,如果你安于现状,就会称之“郊野生态”,如果你急于发展,就会称之“荒山野岭”。然而,在同城化的视域之中,这块被网状快捷交通干道围起来的空间,绝对是不可以没有人文的。
基础设施先行所形成的格局呼唤着城市空间造型。
于是,北部新城,一轮新的造城,在梅列区波澜壮阔地展开。
第2个起因背景是,打造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呼唤。
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10大新增长区域之一。2011年11月12日,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复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时隔20年,在“大三明”改革走向的策划基础上,从产业发展角度进行了更深更广的拓展。
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地处福建省中心地带,范围包括梅列、三元、沙县、永安、明溪的28个乡镇(街道),规划总面积315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58.9平方公里,包括三明中心城市规划区的核心功能区、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规划区。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的总体布局为“一带、双城、4片、9园区”。“一带”指永安--三明--沙县所连贯的城镇和产业发展主轴带;“双城”指打造三明市区与沙县的联合中心城区,推进同城化;“4片”指以三明市区为中心,打造中部现代服务业核心片区、北部工贸产业集聚片区、西部新产业集聚片区、南部先进制造业集聚片区;“9园区”指三明经济开发区、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尼葛园(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永安)、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三元经济开发区、梅列经济开发区、沙县金古工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为了进一步拓展三明市区发展空间,加快市区与沙县同城化步伐,2013年7月,三明市委市政府开始在沙县虬江南岸布局“生态新城”建设,以呼应梅列的姿势,规划控制面积300平方公里、建设面积96平方公里,组团医疗养生、文化教育、湿地公园、商贸金融、低碳绿色5大板块建设。2015年8月,三明生态新城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国家低碳城试点之一。
那么,在同城化强劲势头中,梅列区如何与沙县方向的生态新城交相辉映?同时,梅列区与时俱进实施产业经济的退2进3、工业企业的退城入园等结构调整,也提出了成串的城市建设新命题、新挑战。
于是,北部新城应运而生,气势如虹。
这两个起因背景,在进入新时代之时相互交织,使北部新城成为三明的城市胸襟标志,开阔博大,高瞻远嘱,意味深长。
规划格局
北部新城规划范围,西至三明新市北路,北以沙溪河为界,南至殿甲西山和洋溪后山350米等高线,东至洋溪下珠山一带,规划区总面积3500公顷。规划区用地属于三明市梅列区徐碧街道和洋溪镇行政辖区。
规划区内的地貌以丘陵与山谷盆地相结合为特征,地形较为复杂,地势高差起伏较大。整体地形南高北低,其中,贵溪洋海拔高度在130~310米之间,羊口仔海拔高度在130~200米之间,半路洋海拔高度在150~250米之间,树垄海拔高度在250~350米之间,洋溪海拔高度大都在200~300米之间,海拔最大落差大约在170米。
北部新城的建设规划,呈现组团簇拥式分片发展模式。
北部新城以三沙快速通道为纽带,形成“一带5个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
“一带”,是指顺着快速通道沿线布局的城市公共职能服务带。
“5个组团”,是指北部新城内徐碧、贵溪洋、洋溪、半路洋、树垄5大组团,各组团皆有明确的定位与特色,呈现错位互补与联动发展态势。到笔者去采访时,各个组团的建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徐碧、贵溪洋、洋溪。
徐碧组团:此乃三明老市区的北大门所在,实施“退2进3”和“退城进园”,工厂迁移后,在原三明重机厂厂区及三明农药厂福利区等企业用地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设徐碧商务区、住宅区、购物广场、大酒店等,已规划用地面积近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贵洋溪组团:以行政、体育、商业、商务、居住和创意产业功能为主,建设三明市体育中心,安排市级行政用地。这个组团总用地范围约38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2300亩,道路、绿地山体1500亩。贵溪洋A地块即碧桂园项目用地约1300亩,建设用地1000亩,道路、绿地300亩。贵溪洋组团BC地块用地约2500亩,建设用地面积约1500亩,道路、绿地山体1000亩。规划2路、规划3路、规划4路、规划5路、规划8路、小溪路、贵溪洋溪、小溪溪河道整治工程、贵溪洋生态公园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列东污水厂搬迁改造工程按照4.0万吨50亩用地规模进行规划。这个组团集中了一些在全国颇有名望的品牌,如万达、碧桂园、中梁壹号院、富力·爱丁堡等。
洋溪组团:规划定位为休闲度假基地和绿色生态宜居新区,是梅列与沙县同城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及核心区域。规划区总用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8.92平方公里,近期建设用地3.8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5.1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7万人,近期3万人。这个组团的规划空间格局为“一心3圈”。一心是指洋溪片区公共设施中心,3圈是指洋溪、羊口仔和孝坑3个圈。“洋溪圈”以生态休闲、高尚住宅、教育、商业商务为主,建成市级高端服务中心。建设用地规模约5.36平方公里,其中近期2.74平方公里。“羊口仔圈”以居住、商务、科研为主,建设产业研发中心,建设用地规模约2.22平方公里,其中近期0.94平方公里。“孝坑圈”以旅游休闲服务、娱乐康体及养生度假功能为主,作为城市往山地延伸发展的备用地之一,建设用地规模约1.34平方公里,其中近期0.12平方公里。
北部新城的规划十分讲究文化自信。他们崇尚规划追寻文化,建设做出文化,规划建设所打造出的今天精品,要成为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在北部新城的天地之间,美丽的山水自然景观是老天爷赋予的,而人文需要创造。历史是根系,文化是灵魂,房屋是形体,花木是肺叶,溪流是脉络,立面是容颜。他们把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结合起来,注重自然环境特征,保护生态和景观资源,加强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发挥同城化重要节点功能,朝着建设成为“大三明”的公共服务中心、休闲度假基地、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和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方向推进,令人鼓舞地展示新时代风采。
和谐征迁
落实规划,再造新城,供地是基础。
于是,征迁工作成为先决硬战。
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2017年,梅列区委区政府贯彻三明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用100天时间开展了一场传为美谈的“征迁百日攻坚竞赛活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征迁“堡垒”,营造了全力征迁的良好氛围,为北部新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在这100个日日夜夜里,梅列区拿下征地1272.97亩,签约房屋1256户,签约企业12家,清理青苗和地面物59户,迁坟40座,拆除旧建筑物面积约5.3万平方米。在这些数字背后,更加了不起的是,这场百日征迁的攻坚,攻克的不仅仅是地面障碍物,更主要的是区委区政府得到了人心,以致北部新城在起步伊始,就成为“人心之城”。
众所周知,征迁是全国普遍的“老大难”,是矛盾丛生和激化的领域,梅列区却创造了一场和谐征迁。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第1个做法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打造上下同心、合力共为的攻坚阵势。集结号一吹响,立即行动,第一时间做到人员落实到位、场所落实到位、保障力量到位。
他们排兵布阵强士气。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由区委主要领导任总指挥,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总指挥,安排9名副处级领导担任副总指挥,总指挥部下设1个办公室及政策咨询、综合协调等7个工作组。同时,在总指挥部设立临时党委,各项目组设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些已经退休的党员干部还主动请缨,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为打赢“百日攻坚战”发挥了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
他们明确责任压担子。从区、街(镇)、村(居)抽调了467名干部,充实到38个征迁项目第一线。各项目组由处级干部担任组长,街(镇)党政主要领导作为具体项目的责任人,由区征迁指挥部向各征迁项目工作组颁发征地拆迁目标责任状,明确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并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干部年终绩效考评内容,形成“一个项目、一个工作团队、一张倒排任务表、一张问题清单”的工作格局,确保责任层层传导到位。
他们创新机制提干劲。抽调区委、政府办督查室、效能办、纪委组成专门督查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到各项目团队进行督查。既督问题的梳理、解决的情况,又督干部的作风,通过督查确保征迁人员到位、精力到位、问题解决到位。同时,用好督查结果,通过实施考察、奖惩、督查3项机制,以考察提干劲、以奖惩激活力、以督查促落实,形成正向激励,提拔重用了7名征迁一线的优秀干部。
第2个做法是:团队作战,合力推进,展示破题开路、敢战必胜的拼搏精神。实行成建制组团作战,对征迁关键节点、重要难点,事不过夜,文不压案,破解推进。
他们挂图作战盯目标。将各项目组的项目概况、指挥机构、工作进展、存在问题等情况一一制作图板,形成任务“时限图”、目标“进度图”、人员“责任图”,将目标任务细化到季、到月、到旬,实行挂图作战、张榜公示,动态公告项目攻坚进展情况,并定期评比、定期考察,让全区各级干部相互学习、共同点评,形成比学赶超、干事争先的氛围。
他们点评督战破难关。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制定答疑督战机制,分管领导和政策技术组在指挥部安排专门时间,及时调度进展速度慢、落实不到位的征迁项目,对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共同研判分析、攻克难题,确保一般问题、紧急问题解决不过夜、重大问题解决不过周,保证了征迁工作进度。
他们协商作战促攻坚。树立“全区一盘棋”意识,共同推进工作。全区各级各部门和指挥部下设各小组紧密协作、密切配合,由指挥部组织召开各项目组碰头会,调度项目进度,梳理、汇总并解决存在问题。特别是面对收官项目,密集召开各类调度会议,发挥“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比如在徐碧组团的2期百日攻坚收官冲刺阶段,征迁团队主动放弃周末休息,加密会商,持续攻坚,最终于7月3日凌晨签下最后3户,全面完成徐碧组团2期征迁任务。
第3个做法是:以人为本、心系民生,形成群众支持、主动参与的生动局面。突出为民情怀,着力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涉迁户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要我拆”变成“我要拆”,从原先的对立面,转变为亲人、朋友和兄弟。
他们调查摸底做“细”。针对征迁户涉及问题历时长、涉及面广等情况,征迁指挥部既派出项目团队深入开展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掌握基础资料,又设立项目群众“联络员”制度,巧妙利用已签订征迁协议的“原征迁户”对“现征迁户”做工作,“零距离”传达上级政策、采集群众信息。通过双向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征迁户人口状况、收入状况、经济来源等情况,并征求意见建议,为制定征迁方案、打开群众“心锁”打下坚实基础。
他们服务群众做“真”。始终坚持先交朋友、后谈征迁,面对一些涉迁户最初的不理解、误会、甚至谩骂,都能报以倾听、安慰、理解和包容,敞开心扉与动迁户交朋友,并主动做好动迁服务工作,提前帮助住户算好拆迁补偿账、环境改善账、房屋升值账、早搬受益账,做到政策讲到位、细账算到位、补偿发到位,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同时,对于涉迁户的问题诉求,逐个登记造册,逐项落实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穷尽一切力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他们宣传动员做“透”。征迁要赢,宣传开道,舆论先行。一方面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微信等媒介,从群众受益方面寻找突破点,宣传征迁补偿政策,发表了征迁相关报道200多篇,有效助力征迁“大船”一帆风顺、乘风破浪。另一方面发动各征迁团队、社区(村)工作人员及联络员挨家挨户讲政策、摆事例、说道理,把征收意义、补偿安置方案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说透彻,以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和入情入理的利弊分析,引导群众支持征迁工作,减轻征迁阻力,营造浓厚的征迁氛围。
第4个做法是:依法依规、公平公正,营造阳光征迁、和谐征迁的良好环境。征地拆迁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群众敏感度、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获取群众信任。
他们坚持“一个政策”。从区直职能部门抽调业务精通的干部组成政策技术组,统一把关项目的征迁方案。在每个方案出台前,先由各项目组进行入户走访、几上几下,反复修改完善,经90%以上征迁户达成共识,才将方案报技术组评估后进行公示。同时,技术组依据现行征迁标准对各项目方案进行平衡,力求做到公平合理。
他们坚持“一把尺子”。恪守事事“公心”,在动迁过程中,实行群众监督、“阳光”征迁,严格执行征迁标准,做到政策前后一致、同等情况对待一致、承诺与兑现一致,工作人员手中的“征迁尺”不因“谁家强势”就多一尺、不因“谁家弱势”就少一分,实实在在做到了“4公开”,即公开征迁政策、公开补偿标准、公开奖励条件、公开选房过程,绝不允许发生“放水”等问题,绝对不让先签约的人吃亏、后签约的人得利,保证了“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平”。
他们坚持“一视同仁”。在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对于个别户借征迁之机漫天要价、无理阻挠、拒不拆迁、说服教育无效,就以敢于碰硬、迎难而上的勇气,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做到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确保政策以内不克扣、政策以外不松口,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者钻营。
北部新城的和谐征迁创造了许多正能量的工作经验,从中可以看到:征迁问题老大难,老大出手就不难,坚持“领导重视、高位推进”是保证;用“真心”交换“真心”,坚持“为民情怀、心系群众”是基础;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刁蛮者占便宜,坚持“一把尺子、依法依规”是前提;凝神聚力配合好,现场作业真本事,坚持“团队作战、干在一线”是关键;“铁军”品质,“马真”精神,坚持“奋发有为、坚忍不拔”是法宝。
北部新城,新时代催生的新征程,一起步就把梅列区经济社会生活引入了新一轮繁华。如今,三明市行政服务中心、三明市会议中心、三明市应急指挥中心等一批重要的行政机构和设施均已搬迁至北部新城,三明市体育中心、三明市文艺交流中心、三明市博物馆、三明市规划展览中心、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展馆等重要文体场所都落户在北部新城,著名的万达广场和诸多商业机构使北部新城迅速成为三明市区商业人流最鼎盛地带,碧桂园等一批各特色的品牌楼盘以其宽松的生态环境、先进的物业管理在北部新城引领着全市最美妙的宜居空间,文学艺术、造型艺术、舞台艺术、民间艺术等大量的作家艺术家活跃在北部新城展开丰富多彩的文艺志愿活动……北部新城建设开局就展现了新时代三明人最有品质的新生活。
当下,北部新城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任重道远,前景广阔。
让我们浪漫地想像,随着时光的推移,或许北部“新城”会逐渐成为北部“老城”。而当历史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造城,一定会记住了这座城市的胸襟和初心,记住梅列热土上洋溢的创业干事精气神。北部新城,三明人正在营造的精神家园,将在时光陶冶中愈发美丽,愈发丰富,愈发韵致。
让我们祝福。
(本文选自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梅列》,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